微信朋友圈的三大谣言:致癌养生丢小孩

2017-06-06 11:04 来源:网友分享

  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微信等合作推出微信谣言分析第1期,对今年11月3日至20日期间被微信用户举报为“诈骗和虚假信息”最多的255篇公众号文章进行文本分析。

  结果显示,最常见的谣言话题涉及人身伤害、食品安全、疾病养生领域,通过“死亡恐惧”情绪引爆亲友传播。

  第一期的报告主题为“你最想掐死的小道消息”,研究人员通过对2014年11月3日-20日期间被微信用户举报为“诈骗和虚假信息”最多的255篇公众号文章进行文本分析,发现了很强的规律性:即“焦虑主题”、“夸大渲染”以及“信源不明”。

  吓唬受众是惯用伎俩

  首先,这类消息中65%的主题都围绕着人身安全、食品安全和疾病养生这三大死亡焦虑主题;其中涉及人身安全的高达50.98%,食品安全37.65%,疾病相关占比为11.69%,这类文章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激起人们对身体伤害的恐惧和对死亡的焦虑。

  其次,喜欢用“100%”、“第一”这样夸大性词语并配大量图片来唤起大家的死亡恐惧情绪;其说服公式大致为“数字化+多图+恐怖后果=恐惧情绪”。统计发现,有超过四分之一(27%)的谣言都有使用“100%”、“第一”等数字,这些数据看似客观,实则无权威出处,只是为了用数据方式来突出自己的准确性,以达到夸大和断言的效果。

  配图多是此类文章善用的另一个伎俩,据统计,这些谣言平均每篇文章附带3.56张图片,由于受众一般认为“眼见为实”,这些图片往往给人留下强烈的印象。

  在数字和图片两轮“轰炸”之后,最为瘆人的“恐怖后果”就登场了,统计显示33%的谣言中都包含“死亡唤起”词汇如“毁容”、“致癌”、“有毒”、“身亡”等等。其中有48%会引起读者的恐慌情绪。例如:《太可怕了!未来80%的家庭面临洗牌,有图有真相》、《不要再买这个菜了!因为它100%致癌!》

  “不容否定的证据”加上“有毒”、“致癌”这样的严重后果,留给读者的就只有“死亡恐惧”。报告提到,从进化的角度来说,我们必须谨慎对待这些信息,哪怕只有1%的可能性是真的。更重要的是这些信息还会激起我们保护重要亲友的欲望,老人的自身衰老让他们容易被这些信息激发死亡恐惧,同时他们更希望下一代注意到这些“知识”,这也是为什么爸妈们最喜欢在朋友圈刷这类消息的原因。

  如何快速辨别谣言

  报告提出两个办法,首先查看其是否老帖?这类谣言往往具有重复传播的特点,经常一些陈年旧帖隔一段时间就会被不同的人稍加修改再次传播。如:最近热传的《惠阳家长注意啊!千万别给孩子玩这个,一沾上身狂脱皮!》和《家长们注意啊!这事就发生在山东!千万别给孩子玩这个,一沾上身狂脱皮!》,文章的内容完全一样,只是惠阳变成了山东。

  另外一个方法就是看消息源是否可靠,这是判断是否谣言的重要标准。谣言的消息源往往专业性不强,以被举报的谣言为例,可以看出其信息源多是一些段子手账号,其一贯的发帖内容都比较“水”,并不具备专业背景。?

  报告作者之一、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教授张志安说,让更多公众懂得如何识别谣言,提高网络素养,是这份报告出炉的目的。对于报告,他表示“会努力用专业的方法用心、持续去做,努力做到权威。”

  专家分析 朋友圈谣言传播迅速

  “朋友圈不产生谣言,只是谣言利用了朋友圈。”一位微信用户在微信发出加码整顿谣言的宣言后表示理解,他说,类似洗脑的心灵鸡汤和不明真假的养生、各类内幕消息大有横行微信之势。

  几乎微信用户在朋友圈都看过有如下帖子的信息:“拐卖小孩的人贩子进城,要看好小孩”、“学生放学后被拐,老师求救”、“使用微波炉致癌”、“小龙虾是虫,不是虾”、“按耳朵可以缓解心绞痛救命”、“捡到高考考生准考证”……这些帖子得到广大微信用户主动转发,病毒式传播影响深远,微信运营团队及各地监管部门证实,上述信息全部为谣言。

  有深谙微信传播的营销公司人士表示,看上去“权威、有颠覆性、能唤起共鸣”的帖子总能在朋友圈煽动用户情绪、迅速传播,如果是谣言的话,就可以成功做到“混淆视听”。很多造谣文章已经操作得相当专业,已经不是个人行为,比如文字优美、有感染力,内容具有贴近性和劲爆性,引用医生、专家证言或科研成果,所举案例甚至有具体地点、人名等。

  多数背后有其他目的

  据该人士透露,这些耸人听闻的帖子背后或有政治目的或有经济利益。其中,出于政治目的造谣的有可能是地下非法组织所为;出于经济利益的则有三种方式,一是扮权威引关注进而做隐性广告,二是黑竞争对手反推自身销售,三是引导用户泄露个人信息或主动打吸费电话。“比如捡准考证以及小孩被拐卖的提供线索电话,打过去就是吸费电话。”该人士还说,不少发养生秘笈的文章底部或者文章中会用明显字眼插入保健品公司的营销广告,还有的就是纯粹黑竞争对手,比如之前的“请不要给宝宝喝爽歪歪和有添加剂的牛奶饮料,紧急召回”的帖子。

  “微信是一款主打熟人社交的产品,在微信中无论是好友的加入还是公众账号的关注,都是基于信任的,因此谣言更容易被相信,也更具隐蔽性和蛊惑性。另外,由于微信的私密性较强,自身的谣言清洁机制(一个谣言出来,会有权威部门、专业人士迅速出来指正)也相对较弱,对于谣言的评论不会暴露在公众视线下,因此在谣言被质疑的过程中能看到的人也非常有限。业内分析师表示说,微信成为造谣重地也与微信用户的媒介素养亟待提高有关,许多用户在无形中参与到制谣者的主观动机中,成为扩散谣言的推手。

部分文章源于网友分享,本站尊重原创,如有侵权,本站将在第一时间予以删除。
违法曝光 实时聚焦 行业新闻 热点推荐
快问号
  • 宝宝护士权威的孕育资讯,帮助家长呵护宝宝健康
  • 医说健康为您讲解人们最关心的健康养生话题,让您轻松掌握健康养生小常识。
  • 葩姐减肥肥肉三层非一日之功,葩姐教你用正确的方法迈出减肥第一步!
  • 揭秘君谣言似妖,小倩姥姥。辟谣除妖,不在山高
  • 漫说健康用漫画阐述健康,让医学也能性感起来!
曝光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