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1-23 21:26 来源:网友分享
1.抗生素治疗
尽早、大剂量、足疗程,选择易进入脑脊液的杀菌剂。病原菌不明确时,可根据本地区的新近病原菌情况来选择抗生素,一旦病原菌明确则根据药物敏感试验选用抗生素。
2.并发症治疗
(1)硬膜脑下积液:少量积液无需处理。如积液量较大引起颅内压增高时,应做硬脑膜下穿刺放出积液。有的患儿需反复多次穿刺,大多数患儿积液逐渐减少而治愈。个别迁延不愈者,需外科手术引流。
(2)脑室膜炎:进行侧脑室穿刺引流以缓解症状。同时,针对病原菌并结合用药安全性,酌情选择适宜抗生素脑室内注入,但疗效不确切,应尽量避免。
3.对症和支持治疗
(1)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定期观察患儿意识、瞳孔和呼吸节奏改变,并及时处理颅内高压。
(2)及时控制惊厥发作,输注新鲜血浆、血或丙种球蛋白等。
(3)监测并维持体内水、电解质、血浆渗透压和酸碱平衡。对有抗利尿激素异常分泌综合征表现者,积极控制脑膜炎的同时,适当限制液体入量,对低钠血症症状严重者酌情补充钠盐。
(4)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在危重症患儿中的应用仍有争议。对于有长期发热、脑脊液蛋白高、外观浑浊等情况时,可小剂量短期应用以缓解病情。
1.脑室炎
脑室系统及其周围的炎症。以化脓性脑室液为特征,较一般颅内感染病情凶险,死亡率高。脑室炎是一种以脑室内液细胞增多(100个以上的多形核白细胞)、糖降低及脑室内液出现细菌为特征的感染。它好发于G-杆菌性脑膜炎的早产儿,脑室内异物存留的病人如脑室心房/脑室腹腔分流术、脑室外引流术及穿通伤,以及脊膜膨出的儿童。其中以分流引起者最多见。
其发生率可达65%~90%,甚至100%。年龄愈小、化脑的诊断和治疗愈延误者,则发病率愈高。临床表现可有患儿经常规治疗后,疗效和化验结果不见好转;病情危重、频繁惊厥、出现呼吸衰竭或脑疝,脑脊液培养出少见细菌(大肠埃希杆菌、流感杆菌、变形杆菌等),颅内压增高,已排除硬脑膜下积液及化脓性脑膜炎复发者,确诊必须行脑室穿刺术取脑脊液检查。
2.硬脑膜下积液
硬脑膜下积液是指头部外伤后硬脑膜下腔大量液体积聚引起头痛、恶心、呕吐等颅内压增高的症状或偏瘫、失语。前囟饱满或隆起;硬脑膜下穿刺有黄色液体>1ml;颅骨透照及头颅CT、有助诊断。
治疗过程中脑脊液检查好转,而体温持续不退,临床症状不消失;病情好转后又出现高热、抽搐、呕吐。
后遗症中以脑积水、智力低下等较常见。
小儿病毒性脑炎由于致病病毒不同,可分为乙型脑炎、疱疹脑炎、腮腺炎脑炎、柯萨奇病毒脑炎、麻疹脑炎、水痘脑炎、风疹脑炎等。由于病变部位不同,发病的症状也多样。宝贝病毒性脑炎的后遗症多有智力、运动、视力、听力、语言障碍及癫痫。
病毒性脑炎家庭护理
1.脑炎发病时多有高热,当患儿体温上升、有寒战时要注意保暖;用退热药时要充分给患儿补充水分;热退后,要及时帮患儿更换掉汗湿的衣服。
2.让昏迷的患儿采取平卧位,将头偏向一侧,以便随时让分泌物排出;每两小时帮患儿翻身1次,妈咪可以轻拍患儿的背部以帮助痰顺利排出。
3.有瘫痪后遗症的患儿,要让瘫痪的肢体处于功能位置,并且及早对患儿肢体的肌肉进行按摩及做伸缩运动。
4.对卧床的患儿,要注意避免发生褥疮,所以妈咪要帮患儿多翻身,并且使用防褥疮气垫;若已经发生褥疮,症状轻微可用灯烤,方法为,用一只60瓦灯泡,放在离褥疮3-4厘米处,每次烤15分钟,每天2次,以帮助促进血液循环。
5.对于脑炎恢复期的患儿,要帮助他们增强自我照顾的能力和信心,协助患儿继续进行主动锻炼,更好康复。
常见病原:以大肠埃希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为最多见,其他也有由变形杆菌、克雷白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和不动杆菌引起的脑膜炎。欧美国家则以GBSⅢ型和大肠埃希杆菌为最多见。
不常见病原:至于脑膜炎双球菌、流感杆菌、李斯特菌则很少见。
1.新生儿血脑屏障功能差,血液循环相对旺盛,病原菌极易通过血脑屏障形成化脑。
2.免疫功能不成熟
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的免疫功能尚不成熟,过早娩出未能从母体获得足够的IgG,出生后极易发生低免疫球蛋白血症而引起严重感染。新生儿严重感染时又会导致血清IgG及其亚类浓度下降,白细胞介素-2(IL-2)活性亦下降。
3.发病的高危因素
(1)有感染病灶:如皮肤脓疱病、脐炎、肠炎、肺炎、中耳炎等。
(2)围产因素:如早产儿、新生儿窒息、母亲有产时感染、羊水早破或污染或发热等。
(3)其他:也可有脑脊膜膨出、先天性窦道、神经管缺损、胎儿头皮采血标本穿透伤,或因胎内心电图监测致邻近播散所引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