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1-11 10:45 来源:网友分享
1、先要让宝宝锻炼短距离的走路。让宝宝扶着墙壁站稳,妈妈离开一段距离,用语言、手势或玩具鼓励宝宝向前迈步,宝宝可能会有些紧张,往往会走得不太平稳,但很快就能走到妈妈的面前。
2、当宝宝短距离练习完成后,妈妈可以逐渐加长训练的距离,一点一点让宝宝练习往前走。如果怕宝宝突然摔倒,影响练习走路的兴趣和信心,也可以让宝宝往前走一步,妈妈就向后退一步,不断地后退,同样可以加长行走的距离。
3、保护好宝宝。最初练习的时候,爸爸妈妈一定要注意保护宝宝。等宝宝步伐灵活之后,才可以撒开手,与宝宝相隔大概几十厘米。
4、要给予宝宝一定的鼓励。当宝宝能走几步的时候,可让宝宝地上玩球,当球向前滚动时,宝宝自然会有往前追得欲望,这个时候宝宝可能就不会顾及摔倒,当宝宝摔倒的时候,爸爸妈妈要鼓励宝宝,并让宝宝勇敢的自己爬起来,这样可以培养宝宝的坚强意志。
5、慎用学步车。很多家庭都给学步期间的孩子购买了学步车,有的人觉得可以帮助宝宝学走路,有的觉的很省事。其实,过早、过多使用学步车会影响宝宝发育。
无论是用电动牙刷还是手动牙刷,你都需要掌握正确的刷牙方法。电动牙刷刷牙效率更高,仍然需要你把牙刷以适合的角度,放到恰当的位置。如果你选择普通牙刷,正确的刷牙方法就显得更加重要了。
推荐最多的儿童刷牙方式是巴氏刷牙法和冯尼氏刷牙法(画圈刷牙法)。
【巴氏刷牙法步骤分解】
BASS刷牙第一式:外侧面把牙刷倾斜45°,对准牙齿和牙龈交接的地方,以2-3颗牙齿为一组,来回水平移动牙刷,至少颤动10次,再移至下一组2-3颗牙。
BASS刷牙第二式:内侧面刷完外侧面,按照第一式的动作,开始刷内侧面,力度同样要轻柔,千万不要用力过猛!
当刷到门牙内侧的时候,由于牙弓位置狭小,牙刷要竖放,用适中的力度从牙龈刷向牙冠。
BASS刷牙第三式:咀嚼面最后把牙刷放在咀嚼面上前后来回移动。
冯尼氏刷牙法虽然不是最有效的方法,但是简单易学,比较适合儿童——尤其是不配合巴氏刷牙法的低龄儿童。具体方法是:用牙刷在牙齿上划小圈,照顾到所有的牙齿表面。
孩子刷牙不是天生就会的本能,而是后天习得的技能,所以爸妈们一定要注意教会孩子刷牙的技巧,并加以练习,以尽快掌握正确的刷牙方法。在这过程中,爸妈的言传身教十分重要,大人要保持良好的刷牙习惯,才能带领孩子一起刷牙。在一起刷牙的过程中,孩子从模仿大人的动作开始,慢慢的掌握并熟练刷牙的方法。
1、让孩子获得满满的安全感让孩子获得充足的安全感,最重要的一点是在孩子哭闹的时候,及时给孩子安抚,减少孩子的焦虑和不安。
但有的父母担心孩子一哭就去哄、抱,会宠坏孩子。实际上,及时哄、抱才是正确的做法,不哄不抱才会对孩子不利,这一点已经得到了科学证实。
安全感越足的孩子,在接下来的成长过程中,能更专注地发展他内在的能力。
比如孩子能自己拿着玩具玩很久,偶尔会抬头大喊一声“妈妈”,妈妈远远地回应一声“哎”,然后他就继续放心地玩。
而安全感不足的孩子,会担心妈妈的离开,一直不安地哭闹,直到妈妈出现在他身边了,才能安静下来。
因此,父母都要明白的一点是,孩子哭闹的时候要给予积极的安抚,通过声音、拥抱等方式使孩子平静下来,这样孩子的安全感才会越来越足,而不是任由孩子哭泣。
2、经常抚摸、拥抱孩子研究显示,婴幼儿时期缺乏拥抱的孩子爱哭、易生病、情绪易烦躁;而经常被触摸和被拥抱的宝宝,其心理素质要比缺少这些感受的孩子好得多。
当我们抱起孩子的时候,亲亲他的小脸蛋,摸一摸他的小手,捏一捏他的小脚丫,这些小动作都使孩子感到快乐。
我们的每一次抚摸和拥抱,对孩子而言都是一次良性的刺激,而这些刺激能促进孩子智力的发展,对其大脑发育有重要意义。
3、经常和孩子聊天,能刺激孩子的语言神经,还有稳定孩子情绪的作用,特别是9个月到3岁之间的孩子。
当然,和孩子聊天也是讲技巧的:
聊天时要注意看着孩子的眼睛,听他说话;此外孩子对于肢体语言很敏感,任何善意的举动都会起到正面效果。因此和孩子聊天时,还可以伴有温和的肢体动作,比如握握孩子的手,摸摸他的头,搂搂他的肩等;? 此外,聊天不等于“唠叨”,真正会懂得聊天的妈妈,会顺着孩子感兴趣的东西来聊,给孩子很多愉悦的感受,让孩子越聊越想聊;? 最后,一问一答的对话方式,更能鼓励孩子多说,让孩子爱上表达,爱上思考。
4、鼓励孩子模仿模仿是孩子学习能力的一种表现。
爱模仿的孩子,更聪明。而善于鼓励孩子模仿的爸爸妈妈,能让孩子更聪明。
研究表明,孩子从一岁开始,就会主动地去模仿父母的动作和语言。父母从这个时候开始,就要有意识地去做好榜样作用了。
比如,和孩子交流时,我们要保持耐心,在孩子面前慢慢说,嘴型变化夸张一点、慢一点,让孩子更快学会发音。
如果想要孩子学会某项技能,如洗手、擦手、穿脱鞋子、刷牙、整理玩具等,那我们就要重复在孩子面前示范,给孩子充分的时间来学习,让孩子在模仿中掌握这些新本领。
5、积极带孩子体验6岁前,孩子主要靠体验来感受世界,在生活、玩耍中去观察学习。也就是说,我们给孩子带来的体验越丰富多彩,他们的大脑受到的刺激也越多。
为达到这个目标,我们可以做的事情有:多带孩子到不同的地方,如公园、超市、运动场、图书馆、博物馆等,让孩子接触不同的事物。
有条件的父母,可以安排更多的家庭旅游,让孩子从小有机会接触不同的人群和事物,增长孩子的见识,丰富孩子的认知。
6、和孩子一起阅读著名的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孩子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
但是许多孩子对阅读没有兴趣,并非因为家中无书,而是因为父母没有阅读的兴趣。因此,如果想让孩子养成爱阅读的习惯,父母首先要以身作则。
要明白,就算我们看的不是什么经典名著,而是报纸、杂志等一些看似“无用”的读物,也能对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7、和孩子一起玩耍心理学家加夫列拉·马德里斯曾指出,运动、玩耍是儿童学会观察、认识、理解、说话和活动的最佳方式,能促进儿童的大脑智力开发。2岁-5岁的孩子中,爱玩的孩子比不爱玩的孩子,要聪明得多。(关注微信订阅号:朵妈亲子时光,聊聊亲子育儿那些事)此外还有研究表明,人脑在3岁以前完成60%的发育,6岁以前完成90%。所以,0岁-6岁是开发宝宝大脑的黄金时期,父母要珍惜这个黄金时间,多陪孩子玩。
1、让孩子享有“特殊待遇”
不少大人,会把孩子当做家里的“小太阳”。带孩子出一趟门,全家人浩浩荡荡,前呼后拥:妈妈撑伞,爸爸抱,奶奶喂水,爷爷逗笑;买了好吃的食物,孩子享有独吃或先吃的特权;孩子对家中长辈呼呼喝喝,大人还觉得孩子很可爱。
在这种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往往会以为自己的地位高人一等,不懂得尊重父母、孝敬老人,凡事先满足自己,从不会替家人考虑。
2、没有原则地袒护孩子孩子犯错时,很多家长不忍心指出孩子的错误,更不忍心责罚孩子。当其他人教育或指责孩子时,家长就站出来没有原则地为孩子推脱:“他还小嘛,不懂事”、“小孩子都这样,你别计较哈”……这样教育孩子,只会让孩子永远都长不大!年幼时期正是孩子是非观念形成的关键期,如果此时你不告诉他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他将永远无法形成正确的是非观。长大后惹是生非了,仍然要家长来背锅。
3、过分害怕孩子哭闹,容易妥协“我最怕孩子撒泼哭闹,一哭闹就没辙,只能顺着他的意来了!”
“我家孩子生气起来,谁都拿他没办法,只好听他的!”
如果一个家长这样抱怨自家孩子,毫无疑问,这个孩子已经被家人宠坏了!
其实孩子非常善于察言观色,他们一开始会用哭闹来试探家长的态度,如果家长很容易妥协,孩子就会意识到“只要我哭了,爸爸妈妈就会满足我”。久而久之,哭闹就会成为孩子要挟家长的武器,想要达到什么需求,放肆地哭就是了。
4、孩子不听话时,央求孩子还有些“保姆式”的妈妈,在孩子不听话时会一边哄一边央求孩子,毫无家长的威严。比如:“妈妈给你看两集电视,你把饭吃完好不好?”“妈妈给你买雪糕,你不要哭了好不好?”
其实,孩子乖乖吃饭、不哭闹,都是他本来就应该做好的事情,不需要家长用其他条件来交换。我们越是在孩子面前低声下气,就表明我们在教育孩子时越无能,最终只会教出一个性格骄纵霸道的孩子。
5、以孩子还小为由,凡事包办代替明明孩子可以独自学习很多生活技能了,但是很多家长不忍心如此“残忍”地对待孩子,宁愿自己辛苦点,也要替孩子把所有的事情都解决。
我们以为这样是爱孩子,其实恰恰是害了孩子。
一岁半到三、四岁左右,是宝宝发展自理能力的关键年龄。在这个时期,如果父母能够引导孩子,那他的自主性会提高,而且有助于建立自信的人格。
相反,如果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没有得到培养和发展,他的自理能力将会非常差,一旦离开家长就难以适应环境,性格上也非常依赖大人,缺乏独立生活的信心。
6、牺牲自己,满足孩子无理的需求孩子是家人的心肝宝贝,妈妈把孩子视若珍宝,再也正常不过了。
但是,我们爱孩子的前提是,必须要先懂得爱自己。
很多人一旦当了妈妈,就完全把时间精力花在了孩子的身上,凡事以孩子为中心,把自己放在一个很不显眼、很不重要的位置。
其实上,这种“自我牺牲式”的亲子关系,只会养出一个只会索取,不懂感恩的孩子。
此外,一个“牺牲式”的妈妈,往往会在孩子的屎尿屁及生活的柴米油盐中迷失自我。
连自己都不懂得爱自己,你还指望孩子会来爱你?
7、过于焦虑,不敢放手还有一种妈妈,总是担心孩子会受到这样那样的伤害,时刻都像一根紧绷着的弦,不让孩子碰这、不让孩子碰那,或者干脆贴身保护孩子,孩子跑哪儿去,妈妈就跑哪儿去。
诚然,对于尚不能分辨危险的宝宝来说,妈妈的保护非常重要,但随着孩子的成长,他会有自己的判断力,逐渐不再依赖妈妈。
如果我们时刻都这么焦虑,不敢放手让孩子去尝试,只会让孩子脆弱得像一块玻璃,经受不起任何的挫折。(关注微信订阅号:朵妈亲子时光,聊聊亲子育儿那些事)因此,不要一直把孩子当小婴儿那样来保护,要懂得适时放手,这样孩子才会有自己的成长空间,变得越来越独立,越来越勇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