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4-25 06:32 来源:网友分享
1.手术并发症:几乎所有内眼手术后均有可能出现,包括激光光凝和冷凝手术。白内障术后的发病高峰约在术后6-10周。
2.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3.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和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
4.葡萄膜炎,特别是中间葡萄膜炎。
5.视网膜色素变性。
6.使用局部滴眼剂:如肾上腺素、地匹福林等,尤其是白内障术后的患者。停药后黄斑囊样水肿常可逆转。
7.视网膜血管炎:如视网膜静脉周围炎(Eales病)、Behcet病、肉样瘤病、坏死性血管炎、多发性硬化、巨细胞病毒性视网膜炎。
8.视网膜毛细血管扩张症:如外层渗出性视网膜病变(Coats病)。
9.老年性黄斑病变(ARMD):通常有长期存在的脉络膜新生血管膜(CNVM)。
10.其他:眼内肿瘤,高血压,结缔组织病,常染色体遗传性CMR等。
11.假性黄斑囊样水肿:FFA无渗漏。如烟酸性黄斑病变(用相对高剂量的烟酸治疗高胆固醇时)、性连锁遗传性视网膜劈裂症、Goldmann-Favre病、视网膜前膜形成。
1. 症状 中心视力缓慢减退,可有相对或绝对中心暗点。
2. 眼底所见 早期病变在检眼镜下基本正常,黄斑中心凹光反射弥散或消失。病程中视网膜水肿区呈不同程度反光增强或绸缎样反光,视网膜增厚。晚期黄斑水肿呈蜂窝状或囊状外观,囊壁视网膜厚薄不均匀,可见内部的蜂窝状分隔及血管暗影。有的小囊可以十分薄,甚至形成裂孔。
3.眼底荧光造影 荧光造影对黄斑囊样水肿的诊断最有价值:造影早期囊样水肿区遮挡脉络膜背景荧光,故黄斑水肿范围内呈较大的暗区。静脉期黄斑区毛细血管能见度增加,可见毛细血管扩张,血管逐渐变得模糊且有染料渗漏,形成黄斑区强荧光。
造影后期荧光素积存于黄斑区各小囊内,形成特有的花瓣形或轮辐状荧光素积存。这种现象有时在造影5分钟后即可出现,一般均在10~30分钟内最明显。如黄斑视网膜水肿程度较轻,尚未形成黄斑囊样水肿,或很不明显时,只能见到造影后期的视网膜染色性弱荧光,这对早期黄斑水肿的诊断亦十分重要,因为此时检眼镜常看不到明显的异常。
4. 中心视野 中心相对或绝对暗点,中心暗点和变形更明显。
鉴别诊断
1.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多见于青壮年男性,黄斑部有浆液性盘状视网膜浅脱离和(或)浆液性视网膜色素上皮(RPE)脱离,有自限性并有复发倾向,荧光造影有RPE渗漏点和(或)浆液性RPE脱离;黄斑囊样水肿的荧光造影是黄斑区花瓣状荧光染料积存。
2.眼内肿瘤
无论良性或恶性肿物,尤其是脉络膜血管瘤经常伴发黄斑区视网膜浅脱离和(或)黄斑囊样水肿,用双目间接检眼镜详细检查眼底,可免误诊和发生治疗上的错误。
3.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
这是急诊病例,有突然视力下降的主诉,眼底黄斑有樱桃红点,后极部视网膜呈乳白色肿胀,这是细胞本身的肿胀和细胞内积液,荧光造影可显示视网膜中央动脉供血受阻或不足,动脉不充盈或迟缓充盈或循环时间延长等表现,荧光造影与CME呈完全不同的特点,两者易于鉴别。
检查
1.病史
近期是否有内眼手术史,糖尿病史,以前是否有葡萄膜炎或眼部感染,夜盲或眼病的家族史,是否有用药史,包括局部使用肾上腺素、地匹福林等药物。
2.眼部检查
包括对周边眼底的评估(需要压迫巩膜检查周边部)。检查黄斑部最好用裂隙灯结合三面镜、前置镜或60/90D透镜。
3.眼底荧光血管造影
常常显示早期中心凹周围毛细血管有荧光渗漏,晚期有黄斑部荧光染色,典型的呈花瓣状或轮辐状。
4.视网膜光学相干层析成像检查
有助于诊断及判断有无板层和全层裂孔形成。
5.其他检查
如果有指征,可以进行其他的诊断性检查,如快速血糖检查、糖耐量试验、ERG。
治疗原则
黄斑囊样水肿的治疗,一般均应治疗原发疾病,眼内炎症引起的应给以抗炎药物,如视网膜血管炎、葡萄膜炎,可给予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