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9-13 08:07 来源:网友分享
泡性角结膜炎(phlyctenularkeratoconjunctivitis)是由微生物蛋白质引起的迟发型变态反应性疾病。主要发生于春夏季节。特点为结膜、角膜缘上皮下反复出现结节样细胞浸润,病变中央坯脱落后形成溃疡,结节周围呈现局性充血。本病可自愈,但极易复发。尤其双眼患者,病变交替反复,可达数月数年之久。一般预后良好,病变位于角膜中央部时,可造成不同程度的视力损害。
本病多发生于儿童及青少年,特别是营养不良和过敏素质者。不良的卫生习惯、阴暗潮湿的居住环境对本病的诱发也有关系。患者常伴发眼睑、颊部、耳鼻及身体其他部位湿疹、淋巴结核、骨结核等。
泡性角结膜炎的发生,是一种感染免疫机制,由多种微生物蛋白质,如细菌中的结核菌素、金黄色葡萄球菌蛋白及真菌、衣原体或寄生虫蛋白质引起的迟发型变态反应。当微生物蛋白等抗原进入机体后,产生抗体使T细胞致敏并使其增殖,使机体处于过敏状态,及致敏的淋巴细胞再次受到相同抗原刺激时,致敏淋巴细胞一方面直接杀伤带有抗原的细胞,同时释放各种淋巴因子引起局部反应,形成由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组成的泡疹。
1、泡性眼炎最常见于角膜缘部或其半透明组织,生有粟粒大的圆形灰白色或淡黄色小圆形泡状隆起,直径约为2~3mm。泡周围局限充血,用手挤压时无疼痛感,数日后结节上皮剥脱,顶端形成小溃疡,一般可自愈。
2、初期病人可能出现轻微的眼部不适,当病变侵入角膜时,可以出现怕光、流泪和眼痛等症状。其发生于结膜者不留瘢痕,生于半透明部者治愈后留瘢痕,生于角膜缘处的溃疡可向角膜中央逐渐发展成束状混浊,结膜血管也进入此束中,并向束端溃疡处行进。
3、结节有触痛,此乃由于刺激睫状神经所致。结节发展迅速,每次炎症持续数周后,结节变平,色转白,最后炎症完全消退,留下表面轻度凹陷,色灰黑并有与球结膜粘连的痕迹。
泡性结膜炎的预后比较好,大约经过10~14天可以自愈,治疗可局部使用皮质类固醇,如0.1%地塞米松眼药水滴眼,也可在球结膜下注射。此外还要加强营养、锻炼身体,以改善体质,服用鱼肝油丸、维生素B2、钙片等。如较顽固者,可行结节局部冷冻。中药治疗以泻肺热散结为本。
1、自觉症状,若仅累及结膜,只有轻度怕光、流泪、异物感;若累及角膜,则有高度怕光、流泪、眼睑痉挛,患儿常以手掩面,躲在暗处,拒绝检查。
2、根据结节所在部位分为泡性结膜炎、泡性角结膜炎、泡性角膜炎。
泡性结膜炎
球结膜出现一个或数个灰白色结节,直径约1~3毫米,是由浆液性渗出及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所组成,结节周围呈局限性结膜充血,数日后结节顶端破溃下陷,1~2周后痊愈。
泡性角结膜炎
结节出现在结膜角膜交接处,稍高于角膜,充血的球结膜血管呈扇形散开,愈后角膜缘参差不齐。
泡性角膜炎
疱疹位于角膜上,呈灰白色、圆形、边界清楚、一个或数个、大小不等,破溃后成溃疡,伴有新生儿血管长入,愈后可留瘢痕,位于边缘的疱疹常形成浅溃疡,反复发作,渐向中央移行,并有束状血管跟随,状如慧星,称束状角膜炎(fascicularkeratitis)。痊愈后留有束状薄翳,但血管可萎缩。
1、局部点0.5%醋酸可的松眼液或0.1%地塞米松眼液,每日4次。或结膜下注射醋酸氢化考的松0.2~0.3毫升晚间涂四环素可的松眼膏或醋酸氢化考的松眼膏,必要时局部和全身联合用抗生素治疗。
2、治疗诱发此病的潜在性疾病。
3、伴有相邻组织的细菌感染要给予抗生素治疗。
4、注意营养,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可服核黄素、鱼肝油及钙剂等。
5、辅以中药治疗,以龙胆泻肝汤为基础方加减内服。中药组成;龙胆草12克、柴胡9克、生地12克、栀子9克、黄芩9克、当归20克、牡丹皮9克、川芎9克、蔓荆子9克、生石膏20克、薄荷6克、大黄6克。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两次服。7天为1个疗程。儿童用量酌减。
可以短期用皮质类固醇及抗菌素滴眼液治疗,以消炎并预防感染。另外纠正偏食,补充多种维生素及增强体质对预防本病的发生有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