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3-19 22:55 来源:网友分享
1
“马凡氏”已夺走多名运动员生命
身高1.9米的霍萱曾是河南女排队长,2009年,曾入选过当时的女排国家队集训名单。但因身体不好,她不到25岁便退役。据《北京晚报》称,霍萱是因罹患了马凡氏综合征而不幸去世的。
在霍萱之前,体育圈内被这一病症夺去生命的运动员还有不少,由于患者中很多人都有身高明显超出常人的“症状”,因此这一疾病也被称作是“巨人杀手”。
在中国的体育史上,马凡氏综合征带走了这些优秀的运动员:
1984年,身高2.17米的中国男篮运动员韩朋山猝死,时年28岁;
2001年,身高2.04米的四川排球运动员朱刚猝死,那年他刚满30岁;
2009年,身高2.12米的沈阳篮球运动员武强突发心脏病去世,年仅23岁;
2012年,曾经被誉为“小姚明”的原辽宁男篮队员张佳迪突发心脏病去世,年仅24岁。
这样的悲剧不仅发生在国内。1986年,美国女排名将、当年郎平最大的对手之一海曼在比赛中突然猝死球场,年仅31岁。海曼的死亡原因是主动脉夹层破裂,而引起异常的正是她患有马凡氏综合征。除此之外,因马凡氏综合征死亡的名单中还包括:意大利前男排国手博沃伦塔、委内瑞拉女排国手卡拉巴里、意大利足球运动员莫罗斯尼、俄罗斯滑冰选手格林科夫、挪威游泳运动员奥恩等等。
“马凡氏”并非篮排“项目病”
而是运动队选错了人
为何马凡氏综合征多和篮球、排球运动员扯上关系?是跟篮球排球运动项目有关吗?北京体育大学运动医学专家王安利教授曾在接受《北京青年报》采访时说,马凡氏综合征不是“项目病”,而是运动队“选错”了人。
中华医学会上海心外科分会会员、上海远大心胸医院成人心脏中心组长肖亦敏表示:在篮球、排球等体育运动中,“马凡氏综合征”患者可能会凭借其身材上的特殊之处,占有一定的优势,但对于体育运动员来说,马凡氏综合征不仅不是“福音”,反而是个“杀手。因为患有马凡氏综合征的病患除了身体异于常人外,总是伴有心血管系统异常,特别是合并的心脏瓣膜异常和主动脉瘤。其中主动脉夹层最为危险,一旦承受不住主动脉内压力而破裂,可于几分钟之内因大出血休克而导致病人猝死,可谓体内的“不定时炸弹”。
因此,对于马凡氏综合征患者,高强度的职业体育并不适合他们。
属于遗传性疾病
常引起血管、骨骼及眼睛病变
据北京安贞医院心外科主任医师朱俊明教授介绍,马凡氏综合征是15号染色体发生基因突变的一种先天性遗传性疾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大约为万分之一到万分之三。
马凡氏综合征会导致患者身体出现一系列的改变,其中最常累及骨骼、眼睛和皮肤。骨骼系统最明显的改变就是患者四肢特别是手指、脚趾变得又细又长,大拇指横过来会超过掌端,有的双手下垂会超过膝盖,患者的身材又高又瘦。马凡氏综合征的骨骼特点还能让他们完成常人难以企及的动作,因此在运动员选拔时容易受到青睐。
马凡氏综合征累及眼睛,患者最坏的结果就是看不见;侵犯骨骼,患者走路双腿外撇,呈现出“鸭步”的特点,有的人会出现“鸡胸”或者“漏斗胸”,不会危及生命。但马凡氏综合征还会累及心脏,导致患者出现主动脉瘤、主动脉夹层或者瓣膜关闭不全等,这种情况下,就有可能危及生命。
有数据显示,未经治愈的患者平均寿命为男性30岁左右,女性40岁左右。95%的患者死于心血管并发症,常见为动脉瘤破裂和充血性心力衰竭。
诊断并非难事
早发现早治疗效果好
马凡氏综合征诊断并不难,经过检查和询问病史、家族史,并经彩色b超和磁共振检查后即可确诊。医学专家建议有马凡氏综合征家族史的人,或者发现自身存在骨骼、眼、心血管病变等,应及时去医院心血管外科做个检查。一旦发现,就应根据情况进行手术治疗,因为药物治疗或其他保守疗法均不能去除此病。早发现早治疗,可避免心力衰竭、主动脉破裂和心肌梗塞的发生。
王安利表示,想要在体坛减少运动员因身患马凡氏综合征猝死的情况,首先运动队在选材体检时要严格把关,要对马凡氏综合征予以足够重视。王安利表示,运动队在选材时要特别对身高1.9米以上的运动员详细了解有无遗传病家族史,并且建议高个运动员在体检时针对马凡氏综合征做检查。
其次,一旦发现运动员患病,要在第一时间进行手术治疗。
2013年11月前后,刚从稠州银行男篮转会至上海的22岁球员张卓君、23岁的北京男篮球员韩崇凯先后查出患有马凡氏综合征并得到治疗。
肖亦敏表示,随着科技进步,目前马凡氏综合征手术成功率已在90%以上。
据《北京晚报》、《北京青年报》、新华网等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