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5-04 18:25 来源:网友分享
12月起,北京所有大医院可报销的药品都能在社区医院医保报销。同时,患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血管病等四类慢病患者可开具2个月的长处方,并按医保报销。
怎么把病人留在社区,一直以来都是分级诊疗改革的一个痛点。现在,北京出台了这样的医保新政,及时地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新政的价值在于纠偏。按照以前的医保政策,患者就医,到大医院能够报销的药品数量是2510种,到社区医院只有1435种。这种不同给患者就医造成的印象是,治疗同样一种疾病,三甲医院药物范围可以选择更多,社区医院更少,处境待遇一看便知。
也许不少人认为,这仅仅只是一个药品问题,但事实并非如此。因为当下社会,就医体验正变得越来越重要。病人到三甲医院就医,几乎什么药品都可以开,并且能够报销。但到了社区医院,这个药品没有那种药品又缺,而且不能走医保。导致的结果就是,为了避免麻烦,患者选择毫不犹豫地去“挤”大医院。
通常来说,同样一种疾病,治疗应该是标准化的,不会有太大差别。可这种药物之别,恰恰是就是一种差别,它会影响到人们对社区医院的评价与信任!
另一方面,纠偏的目的与动力更在于便民利民。人们在社区医院得到同样的治疗,而且医疗费用更低,家门口看病还节约时间,不需要往人群涌动的三甲医院“挤”;四类慢性病患者现在可开具2个月的长处方,这对于高血压患者来说,以前每年至少需要跑12次医院开药,现在只需要6次。这些小小的数字变化,必定会让分级诊疗真正的好处被更多居民欣然接受。
我们更有理由相信,新政策中“在医疗、医保、医药三个方面的政策上下工夫,就能有效地推动分级诊疗的落实”这句话释放的信号是,在这些方面很可能未来还将会有新政策出台。政府要发展社区医疗和推进分级诊疗的决心也显露无遗。
是的,推进分级诊疗需要多些急病人所急!患者不愿再去挤三甲医院,是因为社区里、家跟前就能够享受到同样标准的优质医疗资源,享受到同等甚至更优惠的就医待遇。
此次医保新政中“社区可执行大医院药品报销范围”就是如此。加大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投入,在医保、医疗人力、药品供应等方面予以扶持,将会把更多的病人请回基层,并且长期留在社区医院。
每一次新政策的出台都反映着改革者的决心,它会提升公众的就医福利,让看病难看病贵的社会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我们也期待更多类似的举措在更广范围内落地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