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十大健康新闻评选结果发布

2017-06-04 17:35 来源:网友分享

  回望过去的2012年,梳理、总结并评价在健康领域发生的大事,我们看到:精神卫生法的出台,使“人文医疗模式”初见雏形;“史上限抗令”为防止无药可用“未雨绸缪”;北京医改“攻坚战” 直面复杂和争议;“中式卷烟”退评,破灭烟草业“科技营销”的美梦;多方合力试图破解慢病“魔咒”;《舌尖上的中国》唤醒心底的美食记忆,但同时我们还看到,“胶囊风波”牵扯出“皮鞋很忙”的闹剧;五尺餐桌仍有“激素鸡”的恐慌;系列杀医伤医案拉响了社会安全底线遭受挑战的警笛……这份名单,是对2012年中国健康领域的回望与注解。

  作为已经成功举办五届的健康领域年度评选活动,“2012?中国十大健康新闻”评选着眼于大众健康生活、突出公众立场,以新闻事件对公众健康生活观念的影响深度、广泛性为评选准则,旨在引领公众的健康生活观念或行为、警示行业不和谐因素。

  1.毒胶囊事件触动药品安全底线

  4月15日,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播出节目《胶囊里的秘密》,曝光“非法厂商用皮革下脚料造药用胶囊”。5月,国家药监局通报铬超标胶囊的药品抽检结果,以通化金马、修正为代表的254家企业存在铬超标药品的问题,铬最高超标量达90多倍!

  点评:

  一把胶囊,一个行业“潜规则”,还有多少出“皮鞋很忙”的闹剧?

  这场“铬”外关注触动了药品安全的底线,黑心企业丧失了起码的道德底线和商业伦理。更让人痛心的是,这是一次系统性的沦陷,用工业明胶制作药物胶囊早已是业内默认的“潜规则”,形成了赤裸裸的产业链,而相关法律的缺失、监管主体的缺位、行动的滞缓使事态一步步恶化。

  靠运动型执法只会水过地皮湿,只能扬汤止沸。道德教化、媒体倡导、民众行动、法律完善一个都不能少。

  我们还要提醒专家们,更多地应强调对药品问题的“零容忍”,而不是一天吃几十粒铬胶囊都没有问题的顾此失彼的安抚。

  2.“药鸡”上餐桌,食品安全再敲警钟

   12月18日,央视曝光山东一些养鸡场违规使用金刚烷胺、利巴韦林等抗生素和地塞米松等激素类药品喂食肉鸡的丑闻。国内知名肉禽产品供应商山东六和集团和拥有肯德基等知名品牌的百胜餐饮集团卷入此次风波。

  点评:

  一次曝光,屡次信任危机,五尺餐桌何时消停?

  在“民以食为天”的中国,“药鸡”事件又一次刺痛国人早已脆弱的神经。滥用激素、抗生素催长小鸡,不仅导致禽肉药残超标,危害人体健康,还可能出现动物和人体耐药、环境污染等多重问题。

  曝光了"速生鸡",并不代表明天就不会出现一个"速生鸭"、“速生鱼”,要让公众真正免于食品安全的恐惧,不再每天担心什么不能吃,需要杜绝“花钱买证”的利益驱动,需要审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监管标准,从立法上设计出细密的食品安全标准,并通过严格执法产生强大持久的监督效果,守护餐桌这块关乎每个人的圣地。

  3.医学生王浩被杀社会底线安全受威胁

   3月23日,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发生恶性伤医案件,造成实习医生王浩死亡、三人重伤。截止2012年12月,全国共发生16起伤医事件,造成4名医生死亡,多人受伤。医生人身安全事件频发,引发公众对社会底线安全的强烈关注。

  点评:

  一出出触目惊心的悲剧,一场场匪夷所思的血案,医生人身安全受威胁挑战的是社会底线。

  2012年,系列杀医伤医案,看似发生在医院的刑事案件,实则是拉响了社会安全底线遭受挑战的警笛。

  如果连最起码的人身安全都得不到保证,医生只会“人人自危”,治疗时畏首畏尾,而更多的医学生会因为“又累又穷又危险”选择“出走”。一个医生被害所辐射出来的负面效应,会让成倍患者的健康权利得不到保障。

  我们还看到,伤医案的凶手,用的都是刀具,是可以通过安检设备查出来的。给医院安装这些设备就那么难吗?

  4.精神卫生法历时27年终获通过

  自1985年开始起草,酝酿27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在2012年10月26日经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将于2013年5月1日起正式施行。“有病当治”、“无病不乱治”成为法规亮点,“自愿原则”成为讨论热点。

  点评:

  一部数易其稿、字斟句酌的法律,一个重大社会进步,“人本医疗模式”初见雏形。

  中国各类精神疾病患者人数已达1亿,其中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超过1600万。更核心的问题在于,判定一个人是否精神障碍,如何对他进行治疗,如将其隔离时,怎样尊重本人的权利,尤其如何避免以精神病的名义进行人身迫害。

  自古以来,社会对精神病人的态度大多是误解、忽视,封闭式隔离治疗的“生物医学模式”使患者仅仅是一个被治疗的对象,而不是权利的主体。,

  精神卫生法的出台,让人们看到了向“人本医疗模式”过渡的希望。而其中明确了精神障碍患者住院实行自愿原则,设计了非自愿治疗的前提条件,被视为立法重大突破。

  5.史上最严“限抗令”出台

  8月1日,号称“史上最严限抗令”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正式实施。按照规定,根据症状、体征及血、尿常规等实验室检查结果,初步诊断为细菌性感染的患者,医生才可开具抗生素。各医疗机构的抗菌药物管理更加严格,使用量大幅下降。全国抗菌药市场缩小5%左右,估计能达到400亿元。可能还会有厂家被淘汰。

  点评:

  一部“步步紧逼”的法令,能否化解滥用与无药可用的困局?

  公众盲目追求“最快”“最好”的治疗效果与利润最大化的商业驱动结合起来的时候,抗生素的滥用就不难理解了。滥用之后,将是超级耐药菌登场,将无药可用。

  这是个老问题,也是个老大难问题,以至于中国平均每人每年要“挂8瓶水”,成了喧嚣一时的话题。但最令人担忧的是,喧嚣过后,一切照旧。

  从管住医生的手开始,不失为一条釜底抽薪的路子。但同时我们还要看到,许多疾病的治疗上抗生素不可或缺,医院和患者都不能“因噎废食”。关键在于一个常识的落实:用药的目的是治病。疗效的前提是安全。

  6.北京医改开启“破冰”之旅

   5月18日,北京市发布《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方案》。7月1日零时,北京友谊医院作为首家试点医院正式启动“医药分开”,取消药品加成、挂号费、诊疗费,同时执行42元至100元的医事服务费标准。北京医改开启“破冰”攻坚战。

  点评:

  一场需要勇气、思路和毅力的攻坚战,北京医改正在破冰前行。

  死亡是确定的,但何时死,怎么死,却是未知的。医疗,管理的就是人生最大的不确定性和根本困惑。人对医疗资源追求的无限性和资源本身的有限性,决定了我们无法找到这之间的最优解,只能去探寻那个最不坏的次优解。

  面对“全国看病上北京”的复杂,北京选择搁置争论,挽起袖子先干起来。在全国率先试水公立医院改革,实行管办分开、医药分开,下大气力解决当前群众最关心、反映最强烈的问题,探索服务模式创新、分步推进改革落实,力争使看病排队越来越短,看病花钱越来越少。

  医改不可能一蹴而就,但必须行动起来。

  7. “中式卷烟”退出国家科技进步奖评奖活动

  3月23日,“中式卷烟系统调香”理论进入国家科技奖公示名单。随后卫生部、院士、控烟组织、民间协会等多个团体公开反对。最终推荐部门鉴于各方压力,退出评奖申请。此举被誉为中国控烟界一次不小的胜利。

  点评:

  一次科技奖项角逐,多个团体联名声讨,烟草业的“科技营销”梦幻破灭。

  国家设立科技进步奖的初衷以榜样的力量,引导科技向善,造福人类,而烟草参评使烟草披上了“科技”的外衣后,只会引导更多的人消费香烟、受到烟草毒害,而这样的做法是对科技创新自身应承担的社会伦理和道德伦理责任的公然践踏。

  这是一连串失败中一场艰难的胜利。烟草院士还高高在上,烟草赞助营销仍此起彼伏,烟草博物馆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牌子还在高悬。烟草这种越来越受到文明社会抵制的商品,为什么能屡屡犯禁触及各个领域,堂而皇之地做隐形营销?中国的控烟道路为什么举步维艰……控烟之路漫漫长兮,矢志不渝,坚持到底兮。

  8.《舌尖上的中国》唤醒美食记忆

  2012年5月,一部耗时13个月拍摄、制作精良的7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在央视播出。纪录片记录了中国各地的美食生态和中华饮食文化的源远流长,唤起了无数人的美食记忆,各种“舌尖体”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点评:

  一餐美食,一份心底的记忆和感动!

  每一个厨房,都蕴含着普通中国人的人生百味。中国的饮食文化博大精深,饱含着浓浓的人文气息,《舌尖上的中国》从食材采集、加工演变等入手,精美地描写了自然的馈赠、转化的灵感、时间的味道、五味的调和等等,不仅有令人垂涎欲滴的各色美食,还细腻地讲述了背后一个个温暖的美食故事。

  70多岁的黑龙江鱼把头、卖黄馍馍的陕北老汉、陪外婆制作年糕的浙江慈城小姑娘,《舌尖上的中国》勾勒出人与食材之间的微妙情感,让不少观众想起了“小时候的味道”、“家乡的味道”。

  或许每个人的舌尖上都有一份美食记忆……

  9.蒙牛频现风波,企业形象跌至谷底

  2012年8月初,浙江省浦江县工商局查获3000多箱蒙牛问题牛奶,其生产日期遭篡改长达近半年。此外,蒙牛还出现“牛尿门”、“活虫奶”等负面事件,“例行道歉”姿态被人嘲讽。蒙牛近两年负面缠身,企业声誉跌至谷底。

  点评:

  一袋牛奶,一系列风波,利益与良心的博弈中孰轻孰重?

  号称“每天一斤奶,强壮中国人”的蒙牛似乎变了,变得有点儿陌生,褪去了企业可贵的淳朴,动摇了坚守多年的责任心,接连发生的几起负面事件使这块“金字招牌”没有了以前的光华。

  消费者不愿意看到一个只有利益、没有底线的企业,不愿意看到一个愚弄公众智商、只会道歉的企业,“只为点滴幸福”要渗透在每个环节的小细节里。

  蒙牛曾经引领过一代人的乳品选择,也让中国人自豪过,但面对如今的重重漩涡,蒙牛如何洗白公众形象,恐怕靠的不应只是例行道歉,更要有对食品安全的敬畏之心……

  10.慢病井喷,体检第一股慈铭体检将上市

   中国确诊的慢病患者已超2.6亿!5月8日,十五部委联合发布《中国慢性病防治工作规划(2012-2015年)》。与此同时,慈铭健康体检管理集团7月通过股份上市申请,政府给力、民营资本助力,中国从此进入“围剿”慢病新时期。

  点评:

  一场关乎生与死的“未雨绸缪”,一个民营品牌的资本借力,多方合力破解慢病“魔咒”。

   慢病导致的死亡占到我国总死亡的85%,导致的疾病负担占到疾病总负担的70%,而面对公众健康素养达标率只有6.48%的尴尬,中国的慢病防控已迫在眉睫。

  慢病关口前移应该从体检开始,健康教育应从体检开始,健康管理应成为每个人的习惯。

  慈铭健康体检管理集团ipo上市融资,剑指专业体检市场的规模化发展,它是中国健康体检产业与社会资本对接的一大成功之举,是国家关注民生、支持民营医疗资本投资医疗服务的实际举措,是对预防为主、将疾病防治关口前移的切实行动。

部分文章源于网友分享,本站尊重原创,如有侵权,本站将在第一时间予以删除。

国内新闻 实时聚焦 行业新闻 热点推荐
快问号
  • 宝宝护士权威的孕育资讯,帮助家长呵护宝宝健康
  • 医说健康为您讲解人们最关心的健康养生话题,让您轻松掌握健康养生小常识。
  • 葩姐减肥肥肉三层非一日之功,葩姐教你用正确的方法迈出减肥第一步!
  • 揭秘君谣言似妖,小倩姥姥。辟谣除妖,不在山高
  • 漫说健康用漫画阐述健康,让医学也能性感起来!
曝光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