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椎椎弓峡部裂的病因是什么 怎么治疗呢

2016-11-14 22:05 来源:网友分享

一、脊椎椎弓峡部裂的病因

  脊椎椎弓峡部裂发生原因不清,与下述因素有关:
  1.先天性因素
  脊椎于胚胎第七周开始出现四个软骨核(椎体两个,每侧椎弓各一个)。四个软骨核继续生长,并联合形成一个软骨样脊椎。约在胚胎第十周后,又开始出现三个原发性化骨核,包含在原发性软骨核内,慢性生长,至出生时仍然是分离的。出生后1~2岁椎弓开始联合,并出现脊突。3~6岁后椎体与椎弓骨核融合。如果在部位上下关节突部位骨化不全或有潜在的软骨缺损,即形成先天性峡部骨不连。形成椎体与后部椎板无骨性连接,与相邻椎体仅靠软组织联系。
  2.后天因素
  生长完全正常的的脊椎由于暴力可发生骨折(少见),多见由于不正确的体力劳动或训炼,特别过度伸展负担,致峡部应力集中,发生疲劳骨折,其机制与疲劳骨折相似。举重运动员发生椎弓峡部裂很多。
  3.先天性因素与后天外伤说
  即所谓峡部发育薄弱,再加上某种程度的外伤或劳损,也可导致薄弱的峡部发生骨折。

二、脊椎椎弓峡部裂的检查

  对于椎弓根峡部裂及脊椎轻度滑脱,临床诊断困难,需行X线检查,常需要投照前后位,侧位与斜位片。
  1.前后位片
  椎弓崩解常不易显出,有明显之滑脱者可见滑脱椎体之下缘与下部椎体相重叠,呈新月形密度增厚。第5腰椎横突与椎体前缘相重叠,出现“巴拿马”草帽样密度增厚影。
  2.侧位片
  可在上下关节突之间,见一斜行骨质密度减低阴影。可见轻重不等的滑脱椎体前移,严重时整个椎体完全前移,同时可见间盘有退行性变者,椎间隙变窄等。
  3.斜位片
  左右45°斜位像能清楚显示峡部裂,在上、下关节突之间见一密度减低影,形如“狗脖子上戴项链”的影像。CT或MRI检查可见有黄韧带肥厚及侧隐窝狭窄。
  如有滑脱则椎体前移,但轻重不等,有整个椎体完全前移者,也有前移甚微者。多数滑脱在1/3至1/4左右。间盘有退行性变者,椎间隙变窄。

三、脊椎椎弓峡部裂的治疗

  1.非手术治疗
  单纯峡部不连,椎体无滑脱,也无明显临床症状者。应避过劳,经常进行仰卧起坐等腹肌锻炼,减轻腰椎前突,防止滑脱发展。
  2.手术指征
  (1)腰腿痛、反复发作、经非手术治疗无效者。
  (2)椎体向前滑脱明显,伴有腰腿痛、麻木,或有明显间歇跛行者。
  (3)椎体向前滑脱,有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显示有明显黄韧带肥厚或侧隐窝狭窄等椎管狭窄现象。
  3.手术方法
  单纯椎板切除减压术,仅应用于老年人、椎体无滑脱、仍然较稳定者。目前大多数本病患者应用椎管减压及各种内固定材料进行复位植骨固定。
  经卧床休息或和手法整复后,如果滑脱及神经症状恢复或改进,可行植骨固定术。固定患椎峡部、上下关节突间关节、椎板及棘突。
  经卧床休息或手法整复后,滑脱及神经压迫症状仍然存在者,应行椎前植骨固定术。术后卧床休养3~4个月,待植骨愈合后神经压迫症状仍未消退时,可行椎板切除减压术。

四、脊椎椎弓峡部裂的临床表现

  (一)真性脊椎滑脱 即因椎弓根峡部骨不连所致之前滑脱,此类最多见。
  (二)假性脊椎滑脱 无峡部骨不连,仅由于脊椎或间盘退行性改变,或其他原因所引起的椎体轻度前移位,较常见。
  (三)后滑脱 较少见。
  上述三种滑脱之共同症状为慢性腰腿痛,单纯性峡不连多无明显临床症状,但由于腰骶部稳定性较差,局部软组织容易发生劳损。出现滑脱者成年后症状明显,其主要症状为腰腿痛。疼痛部位和性质各有不同,可以为持续性或间歇性,也有仅在过度劳累时始感疼痛者。疼痛可局限于腰骶部,也可向髋部、骶尾部或下肢放射,如坐骨神经痛,椎管狭窄等,其而产生马尾神经麻痹者,卧床休息后疼痛较轻,自卧位起床时疼痛加重。腰部活动时内部偶有移动感。病人有显著之腰椎前突,躯干部略前倾,季肋部与髂骨嵴接近。臀后突,腹下垂、腰骶部凹陷,第5腰椎棘突显著后突。行走不便,有摇摆步态。腰部肌肉痉挛,功能受限,尤以前屈为甚。第5腰椎棘突部明显压痛。
  脊椎前滑脱明显的妇女,自腰椎前缘至耻骨联合之距离减小,宛如扁平骨盆,生产时影响儿童进入骨盆。

部分文章源于网友分享,本站尊重原创,如有侵权,本站将在第一时间予以删除。

骨外科外科 实时聚焦 行业新闻 热点推荐
快问号
  • 宝宝护士权威的孕育资讯,帮助家长呵护宝宝健康
  • 医说健康为您讲解人们最关心的健康养生话题,让您轻松掌握健康养生小常识。
  • 葩姐减肥肥肉三层非一日之功,葩姐教你用正确的方法迈出减肥第一步!
  • 揭秘君谣言似妖,小倩姥姥。辟谣除妖,不在山高
  • 漫说健康用漫画阐述健康,让医学也能性感起来!
曝光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