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6-29 12:57
孩子长水痘了,家长们看在眼里自然是既难受又担心,既担心孩子会不小心碰到水痘引发一系列的炎症,又担心孩子长水痘后会留下疤痕,影响孩子的一生。那么,孩子长水痘究竟采取什么样的方法才是最有效最好的呢?
1、水痘的症状之一,是温和的发烧。水痘扩散期间开始发烧,水痘消失时便退烧。发烧期间,不要服用阿斯匹灵来退烧,因为这样会增加发生并发症的机会。容易引起一种脑炎,雷氏症候群。要用温水(不是热水)洗澡,保持皮肤清洁,减少感染危险。
2、避免小孩因为痕痒难耐而抓破水泡,引致发炎,同时细菌亦会蔓延至其他皮肤破损的部位。
3、若婴儿染上水痘,可为他套上棉手套,避免他用手揉眼,令病毒感染眼睛,形成角膜炎,以致眼角膜上留下疤痕,影响视力。
此外,水痘护理要加强卫生,保持皮肤清洁,皮疹可外涂龙胆紫,炉甘石洗剂等以消炎,止痒,具体应遵循临床医师的指导。在饮食上,出水痘以后还要忌吃燥热和滋补性的食物。
水痘的预防主要是提高孩子的自身免疫力,增强抗病能力,平时要多带孩子进行户外运动,注意饮食的均衡合理,保证孩子作息时间规律,也可注射水痘疫苗。下面,妈网百科为大家介绍一下关于小孩长水痘的防腐措施。
1、如果孩子发烧要多喝水,果汁也可以,在38.5摄氏度以上要使用对乙酰氨基酚的退烧药,如果持续发烧就要看医生了,孩子的衣服、被褥要勤洗勤晒,要穿着纯棉类的贴身衣服,衣服要宽松些。
2、一定不要让孩子抓挠水痘处,不但会留下疤痕也会引起感染,也不要让孩子用手揉眼睛,可能会引起眼睛的感染。保持室内空气的新鲜,给孩子用温水勤洗手、洗脸,尽量不要碰破水痘。
3、饮食要清淡易消化,多吃新鲜蔬果,不要吃一些油腻、发物,比如鸡蛋、鱼、虾,海鲜产品都不要吃。
4、加强水痘防病宣传,教育和培养学生良好卫生习惯,做到勤洗手,以免传染病交叉感染。
5、冬春季节学校的教室要经常开窗通风,保持环境整洁,空气流通。
6、学校每天晨检,发现水痘患者应及时报告,隔离传染源,水痘传染力非常强,因此家 中若有幼儿感染,最好让他在家休息,暂时不要去上学了,等到全身的疹子都结痂干掉,没有传染力后,才可以去学校或其他公共场所。
7、对易感儿童接种水痘疫苗,接种疫苗后15天产生抗体,30天时抗体水平达到高峰,抗体阳转率95%左右,免疫力持久,接种水痘疫苗是预防和控制水痘的有效手段。
8、出水痘时,不要使用阿司匹林等退烧药,以免并发其他症候群。
9、注意孩子的状态,如果持续发烧,状态不好、呕吐等就要立刻到医院请医生诊断。
孩子长水痘了,在饮食上面一定要格外的注意了,如果吃错了食物,不但不能会缓解水痘有作用,反而会加重水痘的影响。小孩长水痘以后,在饮食上面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中医认为水痘是因体内有湿热蕴郁、外感时邪病毒而致,所以不用特别加强营养。水痘患儿护理的关键是食疗,食疗最显著特点是对人体无毒副作用,可长期食用,是调理身体健康最优先的选择,尤其适宜于婴幼儿这一特殊人群的体质调理。
水痘患儿宜清淡饮食,宜给予易消化及营养丰富的流质及半流质饮食。可吃些稀粥、米汤、牛奶、面条和面包,还可加些豆制品、瘦猪肉等。
水痘患儿应要避免以下食物:
1、发之物:水痘宜清热,不可运用发物,食用发物后会使水痘增多、增大,从而延长病程,故疾病初期禁食发物,如芫荽(香菜)、酒酿、鲫鱼、生姜、大葱、羊肉、雄鸡肉、海虾、鳗鱼等。
2、食辛辣之物:水痘与其他热性病一样,忌食辛辣之品,辛辣之品可助火生痰,使热病更为严重,这类食品包括辣椒、辣油、芥末、咖喱、大蒜、韭菜、茴香、桂皮、胡椒、香菇等。
3、油腻之物:水痘患儿常因发热而出现食欲减退、消化功能不良等情况,故忌食油腻之物,如油煎、油炸的麻球、巧果、麻花、炸猪排、炸牛排、炸鸡、年糕、肥肉、猪油等各种油腻碍胃之品,这类食品难以消化,会增加胃肠道的负担。
4、热性食品:水痘的治疗宜用清热解毒为主,故食物中属热性的不可服用,这类食品有狗肉、羊肉、鹿肉、雀肉、鹅、带鱼、黄鱼、鸡蛋、龙眼肉、荔枝、炒花生、炒蚕豆、炒瓜子等。
水痘很多人都长过,在长水痘的时候,一般都要注意一些事项,才能够将水痘尽快的治愈并且不会留下任何的后遗症。对于小孩长水痘要注意哪些事项呢?
1、止痒。长水痘时,容易全身发痒,可以让医生开一些止痒的药物来,千万不要让孩子乱抓。
2、冲凉。幼儿不舒服时,可以帮他简单冲凉,让身体清爽舒服。
3、把指甲剪短。把孩子的指甲剪短,避免小孩因痕痒难耐而抓破水泡,引致发炎,同时细菌亦会蔓延至其他皮肤破损的部位。 如果是婴儿可以给他戴上棉质小手套。 避免他用手揉眼,令病毒感染眼睛,形成角膜炎,以致眼角膜上留下疤痕,影响视力。
4、保持清洁。长水痘期间,还是要帮宝宝洗澡,洗完澡后,可用浴巾吸干身上的水分,再抹上止痒药。
5、用温水(不是热水)洗澡,保持皮肤清洁,减少感染危险。
6、发烧期间,不要服用阿斯匹灵来退烧,因为这样会增加发生并发症的机会。容易引起一种脑炎,雷氏症候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