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一定要学习心肺复苏?

2016-11-29 16:30 来源:网友分享

  中国平均每年约有54万人发生猝死,复苏成功率不足1%,美国每年约有45万人发生猝死,早在20世界80年代初西雅图地区的复苏成功率就高达43%,为什么中美在心肺复苏成功率上差距如此之大?

  “这不仅仅是公众缺乏急救技术的问题,更是缺乏全民急救意识的问题。”贾大成这样说。本期就将贾大成的现场心肺复苏教给你。

  日前,凤凰新闻健康频道也针对心肺复苏术这一急救话题发起了一次关于《 你会心肺复苏术吗?救人一命的事儿你敢做吗?》的调查,截止到5月5日13时30分,在线参与的1877位调查者中,50.77%的人不会心肺复苏术,76.82%的网友,看过宣传讲座,没有系统的学习过,愿意去学习。而当被问及,遇到突发心脏骤停的陌生人,你会施救吗?网友普遍持两种观点,44.33%的网友会施救,他们认为既然自己会心肺复苏术,就该去救人;也有36.60%的网友不会施救,但会第一时间帮忙拨打120急救电话。那么我们究竟为什么要学习心肺复苏术?心肺复苏术该如何操作?今天,我们走进贾大成的教学课堂,一起探讨学习吧~

  为什么一定要学习心肺复苏?

  ——所有猝死病人约90%发生于医院以外的各种场合。

  所有猝死病人约90%发生于医院以外的各种场合。(猝死是指发病后六小时内突然的意外死亡,心脏病引起的占绝大多数,所以也叫心源性猝死。相声演员马季、侯耀文、小品演员高秀敏、前中国男排的朱刚等等很多人都是死于心源性猝死。)在这些人中,65%死于发病后15分钟内,35%死于发病后15分钟至2小时。

  “如果心跳呼吸停止时间超过4分钟,脑组织就会永久性损伤;超过10分钟,基本就会脑死亡。因此抢救开始得越早,心肺复苏成功率越高,后遗症越少。”贾大成说。绝大多数病人是来不及去医院,也等不到救护车及时赶到病人身边,病人就猝死在发病现场或去医院的途中。

  因此,学会心肺复苏可以降低在等待急救过程中的死亡率,也为病人起死回生多加了一个砝码。至少可以在急救车赶到现场前为患者争取活命的机会,这也就是为什么一定要学习心肺复苏的主要原因。

  如何判断心脏骤停?

  ——脸色青紫、拍打双肩无应答。

  为了争取心肺复苏的抢救时间,判断心脏骤停必须得快。

  以往判断心脏骤停最常用的方法是触摸患者颈动脉搏动,但临床实践表明触摸颈动脉搏动往往有误差。

  研究表明:如果把颈动脉检查作为心脏骤停的诊断手段,其特异性只有90%,敏感性(准确认识有脉而没有心搏骤停的患者) 只有55%,总的准确率只有65%,错误率为35%。因此,目前不主张把时间过多花费在听诊及触摸颈动脉搏动上。

  为了争取抢救时机,提高复苏成功率,识别心脏骤停时间应在3-5 秒,尔后即开始心肺复苏。因此,目前主张在拍打或摇晃,或呼唤患者无任何反应时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术。

扩展阅读:


一、老年人心脏猝死的症状

  心脏性猝死的临床过程可分为4个时期:

  1.前驱期

  在心脏性猝死前的数天或数周,甚至数月可出现胸痛、气促、乏力、软弱、持续性心绞痛、心律失常、心衰等症状,但有些患者亦可无前驱症状,瞬即发生心脏骤停。

  2.终末事件期的表现

  由于猝死原因不同,终末事件期的临床表现也各异。典型的表现包括:严重胸痛,急性呼吸困难,突发心悸或眩晕等。若心脏骤停瞬间发生,事先无预兆,则绝大部分是心源性。在猝死前数小时或数分钟内常有心电活动的改变,其中以心率加快及室性异位搏动增加最为常见。因室颤猝死的患者,常先有室性心动过速。另有少部分患者以循环衰竭发病。

  3.心脏骤停期

  心脏骤停的症状和体征如下:①突然的意识丧失常或抽搐、可伴有惊厥。②大动脉(颈动脉、股动脉)搏动消失,脉搏扪不到,血压测不出。③听诊心音消失。④叹息样呼吸或呼吸停止伴发绀。⑤瞳孔散大。

  4.生物学死亡期

  心脏骤停发生后,大部分患者将在4~6分钟内开始发生不可逆脑损害,随后经数分钟过渡到生物学死亡。心脏骤停发生后立即实施心肺复苏和尽早除颤,是避免发生生物学死亡的关键。

部分文章源于网友分享,本站尊重原创,如有侵权,本站将在第一时间予以删除。
健康ICU 实时聚焦 行业新闻 热点推荐
快问号
  • 宝宝护士权威的孕育资讯,帮助家长呵护宝宝健康
  • 医说健康为您讲解人们最关心的健康养生话题,让您轻松掌握健康养生小常识。
  • 葩姐减肥肥肉三层非一日之功,葩姐教你用正确的方法迈出减肥第一步!
  • 揭秘君谣言似妖,小倩姥姥。辟谣除妖,不在山高
  • 漫说健康用漫画阐述健康,让医学也能性感起来!
曝光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