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血性休克的护理_ 一起来看看

2016-12-05 17:06 来源:网友分享

一、失血性休克的护理

  (一)补充血容量,恢复有效循环血量

  1.专人护理休克病人,病情严重者应置于重危病室,并设专人护理。

  2.建立静脉通路:迅速建立1~2条静脉输液通道。

  3.合理补液:先输入晶体液,后输胶体液,

  4.记录出入量,输液时,尤其在抢救过程中,应有专人准确记录。

  5.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二)改善组织灌注

  1.休克体位:将病人头和躯干抬高20°~30°,下肢抬高15°~20°2.使用抗休克裤,使血液回流入心脏,组织灌流。

  3.应用血管活性药物,可提升血压,改善微循环 .使用时注意监测血压,调整输液速度。

  (三)增强心肌功能

  心功能不全者,遵医嘱给予增强心肌功能的药物,并注意观察心率变化及药物的副作用。

  (四)保持呼吸道通畅

  1.观察呼吸形态,监测动脉血气,了解缺氧程度。

  2.避免误吸、窒息

  (五)预防感染

  1.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2.遵医嘱全身应用有效抗生素。

  (六)调节体温

  1.密切观察体温变化。

  2.保暖:休克时体温降低,应予以保暖,同时防止烫伤。室内温度以20°C左右为宜。

  3.库存血的复温:输血前应将库存血复温后再输入。

  4.降温:感染性休克高热时,应予物理降温。必要时采用药物降温。

  (七)预防意外损伤

  对于烦躁或神志不清的病人,应加床旁护栏,以防坠床;必要时,四肢以约束带固。

二、失血性休克的并发症

  与创伤性休克相同,失血性休克易并发DIC(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严重者可造成死亡,因此对休克患者需及时进行抢救。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是一个综合征,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是在各种致病因素的作用下,在毛细血管,小动脉,小静脉内广泛纤维蛋白沉积和血小板聚集,形成广泛的微血栓,导致循环功能和其他内脏功能障碍,消耗性凝血病,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产生休克,出血,栓塞,溶血等临床表现。过去曾称为低纤维蛋白原血症(defibrination),消耗性凝血病(comsumptive coagulopathy),最近有人认为以消耗性血栓出血性疾病(comsumptive thrombohemorrhagic disordors)为妥,但最常用的仍为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急性型DIC,起病急骤,发展迅速。常见的临床症状有以下几点:

  1、出血:轻者可仅有少数皮肤出血点,重症者可见广泛的皮肤,粘膜瘀斑或血肿,典型的为皮肤大片瘀斑,内脏出血,创伤部位渗血不止。

  2、血栓有关表现:

  (1)皮肤血栓栓塞:最多见,指端,趾端,鼻尖,耳廓皮肤发绀,皮肤斑块状出血性坏死,干性坏死等。

  (2)肾血栓形成:少尿,无尿,氮质血症等急性肾功能衰竭表现最常见。

  (3)肺血栓形成:呼吸困难,紫绀,咯血,严重者可发生急性肺功能衰竭。

  (4)胃肠道血栓形成:胃肠道出血,恶心,呕吐与腹痛。

  (5)脑血栓形成:烦燥,嗜睡,意识障碍,昏迷,惊厥,颅神经麻痹及肢体瘫痪。

  3、休克:肢端发冷,青紫,少尿和血压下降,以血管内皮损伤引起的DIC较为多见。

  4、溶血:因微血管病变,红细胞通过时遭受机械性损伤,变形破裂而发生溶血,临床上可有黄疽,贫血,血红蛋白。

  5、原发病症状。

三、失血性休克的治疗措施

  急救

  (1)严密观察,防止失血。

  (2)因意外事故而导致大量失血。①对于休克病人,一定要注意,在用担架抬往救治处时,病人的头部应靠近后面的抬担架者,这样便于对休克者随时密切观察,以应对病情恶化。②在将病人送往医院的途中,病人头部的朝向应与载他的交通工具(救护车、飞机等等)前进的方向相反,以免由于加速作用导致病人脑部进一步失血。③如休克者是大月份孕妇,应让她取侧卧位,否则胎儿以及巨大的子宫会压迫血管,致使回心血量减少,加重休克。

  原则

  首先要保证气道通畅和止血有效。气道通畅是通气和给氧的基本条件,应予以切实保证。对有严重休克和循环衰竭的患者,还应该进行气管插管,给予机械通气。止血是制止休克发生和发展的重要措施。压迫止血是可行的有效应急措施,止血带应用也十分有效。应该尽快地建立起两根静脉输液通道。

  补液输血

  1、随输液通道的建立,立即给予大量快速补液

  对严重休克,应该迅速输入1~2L的等渗平衡盐溶液,随后最好补充经交叉配合的血液。为了救命,可以输同型的或O型的浓缩红细胞。特别是在应用平衡盐溶液后,在恢复血容量中,尚不能满足复苏的要求时,应输浓缩红细胞,使血红蛋白达到10g/dl以上。但对出血不止的情况,按上述方法补液输血是欠妥的,因为大力进行液体复苏,会冲掉血管中的血栓,增加失血,降低存活率。为此,特别在医院前急救中,使用高张盐溶液达到快速扩容的作法尚有争议。

  2、针对大量失血的治疗

  在针对大量失血进行复苏之后,即在为补偿失血而给予输血之外,还应该再补给一定量的晶体液和胶体液,以便适应体液分离之需。若不理解这一需要,而仅仅采取限制补液和利尿的处理方法,其后果将会加重休克,导致代谢性酸中毒,诱发多器官功能不全,甚至造成死亡。大约1d后,体液从分离相转入到利尿相,通过排出血管外蓄积的体液,即增加利尿,使多余体液被动员出来,进而使体液间隙逐渐恢复到伤前的正常水平。

四、失血性休克的诊断情况

  在很多的情况下,对出血做出诊断并不太困难。病史和体征都能反映出血管内容量不足和肾上腺能的补偿性反应。然而,实验检测却不完全如此。因为在急性失血后的短时间内,体液移动还不可能很明显,难以通过血液检测指标反映出来。

  若失血的过程稍长,体液移动逐步增多,就会使血液呈现浓缩,表现为血红蛋白增高、血细胞比容上升、尿素氮与肌酐的比例增大。如果失血的过程较长,失血量较大,特别是自由水丢失逐步增多,还会发生血清钠增高。

  当失血较大,引起严重的低容量性休克,而在临床上还难以掌握住切实的和规律性的变化,特别是复苏补液治疗还难以显示积极效果,则应该考虑可以放置中心静脉导管或肺动脉导管,进行有创血流动力学的监测。

  通过中心测压可以观察到中心静脉压(CVP)和肺动脉楔压(PCWP)降低,心排出血量降低,静脉血氧饱和度(SVO2)降低,和全身血管阻力增高。

部分文章源于网友分享,本站尊重原创,如有侵权,本站将在第一时间予以删除。

疾病百科| 休克

挂号科室:急诊科

温馨提示:
预防意外损伤,对于烦躁或神志不清的病人,应加床旁护栏,以防坠床;必要时,四肢以约束带固定于床旁。

休克(shock)是一种急性组织灌注量不足而引起的临床综合征。是临床各科严重疾病中常见的并发症。休克的共同特征是有效循环量不足,组织和细胞的血液灌注虽经代偿仍受到严重的限制,从而引起全身组织和脏器的血液灌注不良,导致组织缺氧、微循环瘀滞、脏器功能障碍和细胞的代谢功能异常等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因此,休克的发病规律一般是从代偿性低血压(组织灌注减少)发展到微循环更多>>

病因  治疗  预防  食疗  好发人群:全部群体 常见症状:皮肤湿冷、发绀、苍白、脉搏细速、呼吸急促、血压下降明显[详细] 是否医保:医保疾病 治疗方法:药物治疗

健康ICU 实时聚焦 行业新闻 热点推荐
快问号
  • 宝宝护士权威的孕育资讯,帮助家长呵护宝宝健康
  • 医说健康为您讲解人们最关心的健康养生话题,让您轻松掌握健康养生小常识。
  • 葩姐减肥肥肉三层非一日之功,葩姐教你用正确的方法迈出减肥第一步!
  • 揭秘君谣言似妖,小倩姥姥。辟谣除妖,不在山高
  • 漫说健康用漫画阐述健康,让医学也能性感起来!
曝光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