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uturism:“鼹鼠”抗癌特性的临床应用

2016-07-02 11:23 来源:网友分享

  2016年6月29日讯 最近,科学家们发现对于多细胞生物来讲十分重要的基因在人体内也有抑制其它基因活性的效果,而癌症患者中这部分基因存在缺陷。

  如今,研究者们正在以鼹鼠为研究对象探索另外一类抑癌基因。

  在啮齿类动物中,鼹鼠的存活周期最长-达到30年之久,是通常小鼠的10倍。然而,在这一物种中却难以检测到癌症发作的现象。

  对此,来自北海道大学以及庆应义塾大学的研究者们希望了解这类动物是如何抑制癌症发生,并希望将其应用于癌症患者的治疗中。

  他们从成年鼹鼠体内分离培养了表皮成纤维细胞并进行重编程,使之成为iPS细胞。这类细胞能够经过诱导分化为多种不同类型的细胞,其中包括肿瘤细胞。

  之后,研究者们将上述iPS细胞移植入小鼠体内(免疫力极弱),令人惊讶的是,这部分细胞并没有转化为肿瘤细胞,这与人源以及小鼠来源的iPSC表型并不一致。

  进一步,作者们通过实验证明鼹鼠iPSC中有一类叫做“alternative reading frame,ARF”的基因持续活化,如果认为激活该基因的表达,则能够抑制人源以及小鼠来源的iPSC的肿瘤化。

  另外,作者们发现在鼹鼠的iPSC中有一类叫做ERAS的原癌基因处于失活状态,但在小鼠的iPSC中则正常表达。

  研究者们将鼹鼠iPSC中的ARF基因灭活,同时人为激活ERAS的表达,他们发现这类细胞移植入小鼠体内后发生了快速的肿瘤化。

  “我们人为鼹鼠的iPSC具有肿瘤抵抗性的原因在于ARF以及ERAS的特异表达”。该研究能够帮助我们开发更加安全有效的肿瘤疗法。

  抑癌基因简介

  抑癌基因也称为抗癌基因。正常细胞中存在基因,在被激活情况下它们具有抑制细胞增殖作用,但在一定情况下被抑制或丢失后可减弱甚至消除抑癌作用的基因。正常情况下它们对细胞的发育、生长和分化的调节起重要作用。

  目前定论的抑癌基因有10余种,必须指出,最初在某种肿瘤中发现的抑癌基因,并不意味其与别的肿瘤无关,恰恰相反,在多种组织来源的肿瘤细胞中往往可检测出同一抑癌基因的突变、缺失、重排、表达异常等,这正说明抑癌基因的变异构成某些共同的致癌途径。

部分文章源于网友分享,本站尊重原创,如有侵权,本站将在第一时间予以删除。
医药科研 实时聚焦 行业新闻 热点推荐
快问号
  • 宝宝护士权威的孕育资讯,帮助家长呵护宝宝健康
  • 医说健康为您讲解人们最关心的健康养生话题,让您轻松掌握健康养生小常识。
  • 葩姐减肥肥肉三层非一日之功,葩姐教你用正确的方法迈出减肥第一步!
  • 揭秘君谣言似妖,小倩姥姥。辟谣除妖,不在山高
  • 漫说健康用漫画阐述健康,让医学也能性感起来!
曝光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