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医大韩佳锂教授Nature子刊发表癌症新文章

2016-08-29 09:59 来源:网友分享

  2016年08月28日讯 来自斯坦福大学医学院、天津医科大学、印第安纳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通过全基因组关联研究发现了与基底细胞癌(basal cell carcinoma, BCC)相关的14个新的风险等位基因。

  任职于天津医科大学和印第安纳大学的韩佳锂(Jiali Han)教授,及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的Kavita Y. Sarin是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韩佳锂教授主要从事肿瘤分子流行病学及队列研究,特别是针对癌症病因及预防、遗传及环境因素的影响做了广泛深入的探索,取得了一些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创新科研成果。

  上个月,韩佳锂教授与Kavita Y. Sarin合作领导研究人员,通过全基因组关联研究发现了11个新的皮肤鳞状细胞癌易感位点。这些易感位点让我们更深入地认识了鳞状细胞癌的发病机制。

  基底细胞癌是全球最常见的癌症,仅美国每年的新确诊病例即达到280万。基底细胞癌的风险与紫外线(UV)照射、白皮肤、砷接触、电离辐射、慢性免疫抑制、男性和年龄有关。自2008年以来,6项以群体为基础的基底细胞癌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已报道发现了16个易感区域。一些候选基因研究确定了另外5个色素沉着位点与基底细胞癌相关,包括IRF4、SLC45A2、RALY、TYR和OCA2。

  在这篇文章中,研究人员报告称对总共17,187个基底细胞癌病例和287,054名对照,开展了两阶段的GWAS研究。他们证实了以往报道的17个位点和达到全基因组显著水平的14个新易感位点。这些新的关联SNPs存在于一些预测的角化细胞调控元件和表达数量性状基因座(expression Quantitative Trait Loci,eQTL)中;此外,他们还发现了一些与端粒维持、免疫调节和肿瘤进展相关的候选基因和非编码RNA, 从而风深入地认识了基底细胞癌的发病机制。

  基底细胞癌是皮肤癌最常见类型之一,又称基底细胞上皮瘤、基底样细胞瘤侵蚀性溃疡等,是源于表皮基底细胞或毛囊外根鞘的上皮性低度恶性肿瘤。本病由Jacob于1827年首先描述,但到1902年才由Krompecher将其与其他上皮性肿瘤明确区分。其特点是发展缓慢呈浸润性生长,但很少有血行或淋巴道转移,恶性程度较低,根据其分化的方向可分为毛发、皮脂腺、顶泌汗腺或汗腺4类良性附属器肿瘤。

  SMO(Smoothened)抑制剂已进入临床研究用于治疗多种癌症。如Vismodegib,已被批准用于局部晚期和转移性基底细胞癌的治疗。大多数患者接受Vismodegib治疗后,获得了显著的临床益处,但是一些患者往往会产生耐药性。发表在2015年3月Cancer Cell杂志上的两篇论文,探讨了基底细胞癌耐药性的机制(两篇Cell子刊解析基底细胞癌耐药性)。

  在发表于2016年2月Cell杂志上的一篇文章中,来自美国转化基因组学研究所(TGen)和Mayo诊所的顶尖科学家,详细描述了两种相对较新的药物帮助基底细胞癌患者的机制。该研究证实不受抑制的Smoothened (SMO)蛋白沿着Hedgehog信号通路向其他蛋白发送信号,导致了癌症激活。抗癌药物Vismodegib和Sonidegib可抑制Hedgehog细胞信号通路这个组件(Cell解读抗癌新药的作用机制 )。

部分文章源于网友分享,本站尊重原创,如有侵权,本站将在第一时间予以删除。

医药科研 实时聚焦 行业新闻 热点推荐
快问号
  • 宝宝护士权威的孕育资讯,帮助家长呵护宝宝健康
  • 医说健康为您讲解人们最关心的健康养生话题,让您轻松掌握健康养生小常识。
  • 葩姐减肥肥肉三层非一日之功,葩姐教你用正确的方法迈出减肥第一步!
  • 揭秘君谣言似妖,小倩姥姥。辟谣除妖,不在山高
  • 漫说健康用漫画阐述健康,让医学也能性感起来!
曝光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