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一公发表最新综述:中国冷冻电镜成果

2016-09-21 09:43 来源:网友分享

  2016年09月20日讯 冷冻电子显微技术(cryo-electron microscopy, cryo-EM)在结构生物学领域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早在七八年前,清华大学就开始重视冷冻电镜技术,投入了大量资金用于冷冻电镜设施的建设。这个决定使清华在冷冻电镜领域,无论是从科研设备还是人才成果等方面都跻身世界领先水平。

  近期来自清华大学生科院的施一公教授发表综述:“Biological cryo-electron microscopy in China”,回顾了冷冻电镜在中国的发展历史,描述了目前的发展状态,并展望了这种技术将会为生物学研究的各个领域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冷冻电镜在中国的发展

  1950年,钱临照教授被领进了国民党政府在南京广播公司的仓库,在那里他发现了一个装满透射电子显微镜 (TEM)部件的集装箱,这些TEM部件是由英国Metropolitan-Vickers公司制造,国民党政府购买后在逃往台湾的途中被匆匆留下。钱临照教授当时很兴奋,立即就决定尽管缺少安装手册,也要组装这些显微镜。

  此后在短短不到4年时间里,钱临照教授等人发表了中国大陆第一篇电子显微学方面的论文,这篇论文也开创了中国利用电子显微镜EM探索纳米世界的新时代,之后EM在国内越来越多的被应用,特别是在钢铁和工程行业中展现了强大功能。

  这段时间许多材料科学与物理学的先驱科学家为发展国内EM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如钱临照、郭可信、李方华、冯端和王仁卉等,他们邀请国外cryo-EM领域的科学家来华访问,给年轻的科学家开讲座,鼓励他们投身这一研究领域。如今国内cryo-EM领域超过三分之二的科学家都曾是这些科学先驱们的门生,或受他们的影响。

  近年来冷冻电镜成果

  自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国内的一些实验室开始尝试利用电子显微技术探索生物大分子结构,如来自清华大学的隋森芳教授,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的徐谓研究员,中山大学的张景强教授,还有湘潭大学的杨奇斌教授等。虽然经费不多,高高端仪器更是缺乏,但他们成功构建了自己的显微技术硬件和软件,发表了一些国内期刊论文,并培养了一批研究生,这些学生中有一些此后在cryo-EM研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如程亦凡。

  隋森芳教授1988年自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获得生物物理学博士学位之后回到了清华大学,开始进行他独立的开创性的冷冻电镜研究,当时这个领域在国内还处于原始阶段,隋教授是第一批具有独立实验室的科学家之一。在之后的研究工作中,他带领着研究组解决了不少生物学难题,如“寡聚结构转变与DegP/HtrA的蛋白酶和分子伴侣活性的调节机制”,以及“突触囊泡结合蛋白SytⅠ在钙和膜脂作用下的寡聚结构转变”等。

  自2000年开始,国内投入了更多的资金和资源,发展电子显微技术,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山大学,中科大,中科院,还有NIBS等都开始了各自的独立研究,国内的K. H. Kuo International Symposium也成为了冷冻电镜研究领域最重要的会议之一。

部分文章源于网友分享,本站尊重原创,如有侵权,本站将在第一时间予以删除。

医药科研 实时聚焦 行业新闻 热点推荐
快问号
  • 宝宝护士权威的孕育资讯,帮助家长呵护宝宝健康
  • 医说健康为您讲解人们最关心的健康养生话题,让您轻松掌握健康养生小常识。
  • 葩姐减肥肥肉三层非一日之功,葩姐教你用正确的方法迈出减肥第一步!
  • 揭秘君谣言似妖,小倩姥姥。辟谣除妖,不在山高
  • 漫说健康用漫画阐述健康,让医学也能性感起来!
曝光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