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源性猝死前兆是什么 心源性猝死的急救方法介绍

2017-11-13 06:38 来源:网友分享

一、心源性猝死的原因有哪些

  心室肥厚

  左心室肥厚是一个独立的心源性猝死危险因素,其他合并的猝死原因有心律失常等。导致心室肥厚的病因包括;高血压、心脏病(伴有或不伴有动脉粥样硬化)、瓣膜心脏病、梗阻性或非梗阻性肥厚性心肌病、原发肺动脉高压伴右心室肥厚等,上述原因均有导致心源性猝死的危险,特别是严重肥厚易于产生心律失常而致死。

  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

  早期的临床及血流动力学研究已经证实,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有发生心源性猝死的危险性,致命性的心律失常是主要猝死原因。动态心电图检查:大多出现室性早搏或短阵室性心动过速,或在心电生理检查中诱发出致命性心律失常。在35岁以下运动员中,肥厚性心肌病是猝死的最主要原因,而35岁以上的运动员,缺血性心脏病是最常见猝死的原因。

  扩张型心肌病

  对于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治疗进展改善了该类患者的长期预后,可是部分血流动力学稳定的心衰患者猝死并未减少。研究资料表明,多达40%的心衰患者死亡是突然发生的,猝死发生的危险性随着左心功能恶化而增加。心律失常机制(VT/VF及心动过缓、心脏停搏)与猝死相关。对于心肌病患者,心功能较好者(1级或Ⅱ级)总死亡率较心功能差者(Ⅲ级或Ⅳ级)低。可是,猝死在心功能较好者发生率更高。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与射血分数降低都是导致猝死的危险因素。

  急性心力衰竭

  任何原因引起的急性心功能衰竭,如果没有及时的干预治疗,均可导致循环衰竭本身以及继发的心律失常。急性心功能衰竭通常由急性大面积心肌梗死、急性心肌L炎、瓣膜性心脏病,以及机械原因如肺动脉大块栓塞等因素所造成。

  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发育不良

  室性心律失常在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发育不良患者具有较高的发生率,特别是反复发生的室性心动过速,虽然室性心动过速的症状在许多年前已经认识,但对其发生猝死的危险性并没有充分认识。孤立性右心室心肌病与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发育不良具有相似的组织病理特点,也许二者是同一疾病的不同类型,右心室心肌病具有发生猝死的高危险性。

二、心源性猝死发病前和发病时都有哪些症状表现

  前驱期

  许多病人在发生心脏骤停前有数天或数周,甚至数月的前驱症状,诸如心绞痛、气急或心悸的加重,易于疲劳,及其他非特异性的主诉。这些前驱症状并非心原性猝死所特有,而常见于任何心脏病发作之前。有资料显示50%的心原性猝死者在猝死前一月内曾求诊过,但其主诉常不一定与心脏有关。在医院外发生心脏骤停的存活者中,28%在心脏骤停前有心绞痛或气急的加重。但前驱症状仅提示有发生心血管病的危险,而不能识别那些属发生心原性猝死的亚群。

  发病期

  亦即导致心脏骤停前的急性心血管改变时期,通常不超过1小时。典型表现包括:长时间的心绞痛或急性心肌梗塞的胸痛,急性呼吸困难,突然心悸,持续心动过速,或头晕目眩等。若心脏骤停瞬间发生,事前无预兆警告,则95%为心原性,并有冠状动脉病变。从心脏猝死者所获得的连续心电图记录中可见在猝死前数小时或数分钟内常有心电活动的改变,其中以心率增快和室性早搏的恶化升级为最常见。猝死于心室颤动者,常先有一阵持续的或非持续的室性心动过速。这些以心律失常发病的患者,在发病前大多清醒并在日常活动中,发病期(自发病到心脏骤停)短。心电图异常大多为心室颤动。另有部分病人以循环衰竭发病,在心脏骤停前已处于不活动状态,甚至已昏迷,其发病期长。在临终心血管改变前常已有非心脏性疾病。心电图异常以心室停搏较心室颤动多见。

三、心源性猝死隐患的检查方法

  心源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系指由于心脏原因所致的突然死亡,即所有生物学功能的不可逆性停止。它属自然死亡,可发生于原来有或无已知心脏病的病人中。常以突然意识丧失为表现。死亡出乎意料,在急性症状出现后1小时内发生,但某些心脏骤停后存活者的死亡可超过此时限。那么,心源性猝死如何检查呢?

  心电图

  急性期多部位广泛ST段抬高或压低伴有T波交替、延长、QRS延长、QTc间期延长者,心肌梗死后心率变异性明显降低,或心肌梗死后持续QRS波群低电压,心肌梗死存活者伴有心室晚电位阳性,心梗后左心功能不全者,有宽大畸形的低振幅室性早搏或频发多源性室性早搏。

  心脏超声或心肌核素检查

  有心脏增大、心肌节段性收缩异常或反向运动(室壁瘤形成),左室功能减低者(EF≤30%)。

  冠状动脉造影

  广泛严重冠状动脉狭窄、钙化的冠心病,如冠状动脉左主干或左主干等同病变、或多支病变,尤其伴有心、脑、肾功能不全者。

四、心源性猝死的急救方法

  识别心肺骤停

  心脏骤停的诊断常不成问题。但需迅速判断。出现较早而可靠的临床征象是意识的突然丧失伴以大动脉(如颈动脉和股动脉)搏动消失,有这两个征象的存在,心脏骤停的诊断即可成立。一般主张仅以一手在拍喊病人以断定意识是否存在,同时扪诊其颈动脉了解有无搏动,若两者均消失,即可肯定心脏骤停的诊断而应立即施行心脏复苏处理。

  在成人中以心音消失诊断心脏骤停并不可靠,血压测不出也未必都是心脏骤停,因此对怀疑心脏骤停的病人反复听诊或测血压,反而会浪费宝贵的时间而延误复苏的进行,影响复苏后的存活率。瞳孔变化的可靠性也较小:瞳孔缩小不能除外心脏骤停,尤其是在应用过鸦片制剂或老年病人中;而瞳孔显著扩大不一定发生在心脏骤停时,当心排血量显著降低、严重缺氧、应用某些药物包括神经节阻滞剂、以及深度麻醉时,瞳孔也可扩大。

  告急

  即在不延缓施行基础心肺复苏术的同时,设法(呼喊或通过他人或应用现代通讯设备)通知急症救护系统。因仅作基础心肺复苏术而不进一步予高级复苏术,其效果是很有限的。

  基础心肺复苏

  即基础生命活动的支持(basic life support,BLS),旨在迅速建立有效的人工循环,给脑组织及其他重要脏器以氧合血液而使其得到保护。其主要措施包括畅通气道、人工呼吸和人工胸外挤压,被简称为 ABC(airway,breathing,circulation)三步曲。

  1、畅通气道

  在意识丧失的病人舌常后移而堵塞气道,因此心肺复苏的第一步必须先设法畅通气道。

  2、人工呼吸

  如病人自主呼吸已停止,则应迅速作人工呼吸,以口对口呼吸的效果最好。

  3、人工胸外挤压

  是建立人工循环的主要方法,即人工地有节律地挤压病人胸骨的下半部。

  高级复苏

  旨在进一步支持基本生命活动,恢复病人的自动心搏和呼吸。包括进一步维持有效的通气和换气,转复心律达血流动力学的稳定,以及恢复脏器的灌注。

  具体措施包括:

  1、气管插管。

  2、除颤复律和(或)起搏。

  3、建立静脉通路。

  4、在心脏复苏中的药物使用。在1992年美国第五届全国心脏复苏和心脏急诊会议上分别进行评定分级:I级肯定有指征,治疗有效,并较安全;Ⅱ级可使用,但效果不肯定,尚有争论,其中Ⅱa类有效证据较多,Ⅱb类可能有助,尚不肯定,但无害;Ⅲ级无应用指征,可能有害。

部分文章源于网友分享,本站尊重原创,如有侵权,本站将在第一时间予以删除。
心血管内科 实时聚焦 行业新闻 热点推荐
快问号
  • 宝宝护士权威的孕育资讯,帮助家长呵护宝宝健康
  • 医说健康为您讲解人们最关心的健康养生话题,让您轻松掌握健康养生小常识。
  • 葩姐减肥肥肉三层非一日之功,葩姐教你用正确的方法迈出减肥第一步!
  • 揭秘君谣言似妖,小倩姥姥。辟谣除妖,不在山高
  • 漫说健康用漫画阐述健康,让医学也能性感起来!
曝光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