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衰竭的抢救措施 呼吸衰竭的原因

2018-05-16 06:37 来源:网友分享

一、呼吸衰竭急救措施是怎么样的

  清除呼吸道分泌物,畅通气道:鼓励患者咳嗽,主动将痰咳出;病情允许时翻身,拍背协助痰液排出;使用化痰祛痰药物,禁用禁咳剂;雾化吸入或气管滴入,保持气道湿润;补充足够的液体。

  解除支气管痉挛:使用舒喘灵或博利康尼或其他支气管扩张剂;昏迷病人及不能主动排痰的病人进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建立人工气道。氧疗:是纠正缺氧的针对性措施,但对Ⅱ型呼衰给氧不当可加重CO2潴留,通常采用鼻导管或鼻塞开放呼氧。

  Ⅰ型呼衰氧流量应>3升/分(浓度>30%);Ⅱ型呼衰氧流量则应>3升/分(浓度>30%);给气过程中应定期观察呼吸、脉搏、血压、瞳孔、紫绀、意识等变化,并应每天监测动脉血气分析。

  呼吸兴奋剂:应在气道通畅的基础上使用,大剂量静脉持续点滴。控制感染,就根据细菌培养结果或参考过去用药情况选用针对性强的抗生素,亦应采取大剂量静脉途径给药。糖皮质激素:应采取大剂量,短疗程(3-5天)静脉途径给药,注意禁忌症、毒副作用。机械通气:经过常规治疗呼衰控制不理想或病情危重的患者应立即使用机械通气。

二、呼吸衰竭有哪些病因导致

  1.呼吸道病变。支气管炎症、支气管痉挛、异物等阻塞气道,引起通气不足,气体分布不匀导致通气/血流比例失调,发生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

  2.肺组织病变。肺炎、重度肺结核、肺气肿、弥散性肺纤维化、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等,可引起肺容量、通气量、有效弥散面积减少,通气/血流比例失调导致肺动脉样分流,引起缺氧和(或)二氧化碳潴留。

  3.肺血管疾病。肺血管栓塞、肺梗死等,使部分静脉血流入肺静脉,发生缺氧。

  4.胸廓病变。如胸廓外伤、手术创伤、气胸和胸腔积液等,影响胸廓活动和肺脏扩张,导致通气减少吸入气体不匀影响换气功能。

  神经中枢及其传导系统呼吸肌疾患:脑血管病变、脑炎、脑外伤、药物中毒等直接或间接抑制呼吸中枢;脊髓灰质炎以及多发性神经炎所致的肌肉神经接头阻滞影响传导功能;重症肌无力和等损害呼吸动力引起通气不足。

三、呼吸衰竭的临床表现

  按动脉血气分析分类 Ⅰ型呼吸衰竭 缺氧无CO2潴留,或伴CO2降低(Ⅰ型)见于换气功能障碍(通气/血流比例失调、弥散功能损害和肺动-静脉样分流)的病例。Ⅱ型呼吸衰竭 系肺泡通气不足所致的缺O2和CO2潴留,单纯通气不足,缺O2和CO2的潴留的程度是平行的,若伴换气功能损害,则缺O2更为严重。只有增加肺泡通气量,必要时加氧疗来纠正。

  按病程分类 按病程又可分为急性和慢性。急性呼衰是指前述五类病因的突发原因,引起通气,或换气功能严重损害,突然发生呼衰的临床表现,如脑血管意外、药物中毒抑制呼吸中枢、呼吸肌麻痹、肺梗塞、ARDS等,如不及时抢救,会危及患者生命。

  慢性呼衰多见于慢性呼吸系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病、重度肺结核等,其呼吸功能损害逐渐加重,虽有缺O2,或伴CO2潴留,但通过机体代偿适应,仍能从事日常活动。

  除原发病症状外主要为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的表现,如呼吸困难、急促、精神神经症状等,并发肺性脑病时,还可有消化道出血。

四、预防呼吸衰竭到底有哪些方法

  在寒冷的冬季或气温突然降低的时候,注意保暖,防止受寒,对预防慢性阻塞性肺病发生呼吸衰竭是有重大意义的,其机理是:避免寒冷引起的支气管痉挛及分泌物增多,防止肺泡通气量降低;避免寒冷介导利尿,防止血液粘滞度升高,血流缓慢淤滞,肺组织血液循环特别是微循环障碍; 避免感冒,减少支气管—肺感染的发生。

  持之以恒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增强御寒能力。适当提高起居室内温度。寒冷时,特别是气温骤降时,适当增加保暖衣服。

  在异常干旱的酷暑,采取措施,降低工作、生活环境的温度,提高湿度,对于阻止慢性阻塞性肺病发生呼吸衰竭人有裨益,其机理是:避免多汗,防止大量水分丢失,血液粘滞度升高,血流缓慢淤滞,肺组织血液循环障碍。避免痰液过度粕碉,难以咳出,妨碍肺泡通气。

  对慢性呼吸衰竭病人使用呼吸中枢兴奋剂时,应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可加大吸氧浓度,因为呼吸中枢兴奋剂的使用使机体耗氧量增大。

部分文章源于网友分享,本站尊重原创,如有侵权,本站将在第一时间予以删除。

呼吸科内科 实时聚焦 行业新闻 热点推荐
快问号
  • 宝宝护士权威的孕育资讯,帮助家长呵护宝宝健康
  • 医说健康为您讲解人们最关心的健康养生话题,让您轻松掌握健康养生小常识。
  • 葩姐减肥肥肉三层非一日之功,葩姐教你用正确的方法迈出减肥第一步!
  • 揭秘君谣言似妖,小倩姥姥。辟谣除妖,不在山高
  • 漫说健康用漫画阐述健康,让医学也能性感起来!
曝光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