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耳蜗是外置的吗 告诉你人工耳蜗植入术的适应症

2018-05-30 08:18 来源:网友分享

一、人工耳蜗是外置的吗

  人工耳蜗是一种通过电极刺激听觉神经的方式帮助聋人恢复或重建听觉的电子装置。目前各国的医疗机构已把人工耳蜗作为治疗重度耳聋至全聋的常规方法,全世界佩戴人工耳蜗的病人数目已达10万。但现有的人工耳蜗系统需要将一个直径约为1英寸(约2.5厘米)的圆盘状发射器固定在头骨上,并通过导线将其与麦克风、电源等设备相连,看上去就像一个超大的助听器,在一定程度上给使用者造成了不便。

  由麻省理工学院微系统实验室(MTL)的科学家和哈佛医学院以及马萨诸塞州眼耳医院的医生开发出的这种人工耳蜗,利用一种新型、低功率信号处理芯片,免去了这些让人不适的外部硬件。

  中耳有三块奇妙的骨头,它们被称为听小骨,这是人体中最小的骨,左右耳各有三块。它们能将鼓膜的振动传递至耳蜗,使耳蜗内的纤毛细胞产生神经冲动,继而在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中形成听觉,让我们听到声音。

  失聪者往往因为在这些环节中出现问题从而导致听力障碍。新型的人工耳蜗包括一个能够检测听小骨振动的小型传感器,当传感器检测到振动后,信号将被送往植入耳中的微芯片上,这块芯片能把声音信号转化为电信号,并将其传递到耳蜗中的电极阵列上,重建听觉。

  现有的人工耳蜗使用外部麦克风收集声音,但新的植入式人工耳蜗将改用使用者自身的耳道和中耳,在人工耳蜗设备中这样的尝试几乎前所未有。由于采用完全内置方式,如何降低功耗就成为这种人工耳蜗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

  为此,研究人员使用了MIT微系统实验室已经开发出的几项技术,如定制的低功率滤波器和放大器,这些装置能够在极低的功耗下对声音信号进行精确的处理和还原。此外,他们开发出了一种新型信号电路,能将芯片的能耗降低20%到30%。为了便于使用,这种植入式人工耳蜗将采用无线充电,充满电可连续工作8小时。

二、人工耳蜗植入术的适应症

  (1)双耳重度或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儿童的听力损失范围在1kHz及更高频率的听阈在90dB以上。对于术前无残余听力者,需要进行助听器声场测听,以帮助确定残余听力,必要时进行电刺激听性脑干诱发电位(EABR)检查。

  (2)病因原因不明、先天性、遗传性、药物性、脑膜炎后听力损失,病变部位定位于耳蜗;听神经病患者病变部位定位于耳蜗,需要进行术前EABR检查,估计病变部位,鉴于目前从医学角度对听神经病认识的限制,需向患儿家长告知特殊的风险。对于多数内耳畸形,包括Mondini畸形、共同腔畸形、大前庭导水管畸形仍然是人工耳蜗植入的适应证,需向患儿家长告知特殊的风险以及家长具有合理的期望值。

  (3)耳聋发生时间对于新近发生的听力下降,需要观察至少3个月以上听力变化稳定。

  (4)最佳年龄应为12个月~5岁;受到脑听觉、言语可塑性的限制,应该尽早植入人工耳蜗。

  大于5岁的儿童或青少年需要有一定的听力语言基础,自幼有助听器配戴史和听力或语言训练史。助听器无效或效果很差,是指在最好助听聆听环境下开放短句识别率≤30%或双字词识别率≤70%。

  (5)助听器选配后听觉能力无明显改善配戴合适的助听器,经过听力康复训练3~6个月后听觉语言能力无明显改善。

  (6)具有正常的心理智力发育。

  (7)家庭和(或)植入者本人对人工耳蜗有正确认识和适当的期望值。

  (8)有听力语言康复教育的条件。

  (9)无手术禁忌证。

三、人工耳蜗植入术的术前评估

  1.病史采集

  通过病史采集和检查了解发病原因。耳科病史的采集重点应放在耳聋病因和发病的过程,应了解患者的听力史、耳鸣与眩晕史、耳毒药物接触史、噪声暴露史、全身急慢性感染史、耳科疾病既往史、发育因素(全身或局部的发育畸形、智力发育等)、耳聋家族史、助听器配戴史和其他原因,如癫痫、精神情况等。耳聋患儿还应包括:母亲妊娠史、小儿出生史、小儿生长史、言语发育史等。

  还应了解患者的语言能力(如发音特点、构音清晰度)和语言理解力及交流能力(如口头、唇读、手语、书面、猜测等)。

  2.耳科学检查

  包括耳郭、外耳道、鼓膜和咽鼓管等。

  (1)听力学检查①主观听阈测定6岁以下小儿可采用小儿行为测听法,包括行为观察测听法、视觉强化测听法和游戏测听法;②声导抗测定包括鼓室压曲线和镫骨肌反射;③听性脑干反应(ABR)40Hz相关电位(或多频稳态诱发电位);④耳声发射(瞬态诱发耳声发射或畸变产物耳声发射);⑤言语测听言语听阈测试为语察觉阈和语识别阈;言语识别测试包括言语测试词表和小儿言语测试词表;⑥助听器选配需有专业听力师进行助听器选配,一般需要双耳配戴,选配后要做助听听阈测试和言语识别测试,再行听觉语言训练3~6个月;⑦前庭功能检查(有眩晕病史者);⑧鼓岬电刺激试验测试包括阈值、动态范围、频率辨别、间隔辨别和时程辨别等心理物理学检查。

  (2)听力学评估标准①语后聋患者双耳纯音气导听阈测定>80dBHL(0.5、1、2、4kHz的平均值,WHO标准)。如果好耳的有助开放短句识别达不到30%,而听力损失大于或等于75dB也可以考虑使用人工耳蜗[见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FDA)的补充标准];②语前聋患者对于婴幼儿需要进行多项客观测听检查和行为测听后进行综合评估,包括:ABR检查声输出时无听觉反应(120dBSPL);40Hz相关电位检测2kHz以上频率最大声输出时无反应,1kHz以下频率>100dB;多频稳态测听2kHz以上频率105dBHL无反应;畸变产物耳声发射双耳各频率均无反应;有助声场测听2kHz以上频率听阈未进入听觉语言区(香蕉图),言语识别率(双字词)得分低于70%,确认患儿不能从助听器中得到有效帮助;③对于没有任何残余听力的患者如鼓岬电刺激有明确听性反应者仍可考虑行耳蜗植入手术。若鼓岬电刺激没有听性反应者应向患者或家长说明情况,并让患者及家属应考虑手术风险。

  3.影像学评估

  影像学检查是选择患者至关重要的检查,应常规做颞骨薄层CT扫描、耳蜗三维重建及内耳道磁共振检查,必要时做头颅磁共振检查。

四、人工耳蜗的植入调机

  人工耳蜗植入手术后一个月进行开机(switch-on)。因不同人工耳蜗装置的设计原理不同,其使用的调机硬件、软件不同,调机方法、调机过程和调机参数也不同。人工耳蜗装置包括体内的植入体和体外的言语处理器。调机(mapping)是通过电脑及专门的设备,由专业人员调节每一个人工耳蜗装置中的参数使之为病人提供最舒适、最有效的刺激并让病人舒适地听到各种声音的过程。除非专业人员通过调机在一系列参数中设定适合的值,否则言语处理器是不工作的。人工耳蜗植入后调机需要调整的参数包括:言语编码方案例如SPEAK、CIS、ACE方案;电刺激模式,可选用单极刺激,双极刺激,共地模式;所使用的通道可选用1~22个通道,通道过滤输出的频率分配,将200Hz~8kHz的频率范围分配到各通道;每个通道的阈值(T值能产生听觉刺激的最小刺激水平);每个通道的最大舒适刺激(C值能让病人感受到的最大舒适刺激)。

  开机安排在术后3~5周,这时人工耳蜗的体内部分特别是电极部分较为稳定。开机后,大多数病人对外界的声音都会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经过一段时间的心理和生理变化、发展,才能稳定下来。开机后的最初1~4周电极参数变化最大、最快,每周调试1次,第二个月每2周调试1次,第三个月每月调试1次,以后可每三个月,六个月,1年调试1次。

部分文章源于网友分享,本站尊重原创,如有侵权,本站将在第一时间予以删除。
耳鼻喉科五官科 实时聚焦 行业新闻 热点推荐
快问号
  • 宝宝护士权威的孕育资讯,帮助家长呵护宝宝健康
  • 医说健康为您讲解人们最关心的健康养生话题,让您轻松掌握健康养生小常识。
  • 葩姐减肥肥肉三层非一日之功,葩姐教你用正确的方法迈出减肥第一步!
  • 揭秘君谣言似妖,小倩姥姥。辟谣除妖,不在山高
  • 漫说健康用漫画阐述健康,让医学也能性感起来!
曝光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