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疱疹多久能好 手足口病有什么症状

2018-08-31 06:58 来源:网友分享

一、手足口病疱疹多久能好

  手足口病的疱疹消退需要一定的时间,一般需要7-10天左右的时间。会伴随着咳嗽、流涕等症状。可给与止咳等对症处理。

  手足口病是一种肠道病毒病,潜伏期一般3-7天,没有明显的前驱症状:多数病人突然起病。主要侵犯手、足、口、臀四个部位。由于口腔溃疡疼痛,患儿流涎拒食。口腔粘膜疹出现比较早,起初为粟米样斑丘疹或水疱,周围有红晕,主要位于舌及两颊部,唇齿侧也常发生。手、足等远端部位出现或平或凸的班丘疹或疱疹,皮疹不痒,斑丘疹在5天左右由红变暗,然后消退;疱疹呈圆形或椭圆形扁平凸起,内有浑浊液体,长径与皮纹走向一致,如黄豆大小不等,一般无疼痛及痒感,愈合后不留痕迹。手、足、口病发生在同一患者身上不一定全部出现。水疱及皮疹通常会在一周内消退。

  对于已经感染上手足口病的儿童护理,有以下建议:一旦发现一定要迅速隔离;患病期间要注意卧床休息,清淡饮食;如果有口腔疱疹的要注意及时清洗,防止感染,可以用锡类散、西瓜霜涂抹;如果是手足皮肤疱疹,要剪短指甲,防止抓破疱疹,同时及时用生理盐水清洗,涂抗生素软膏,保持臀部皮肤清洁,保持干燥。最后,有些类型的手足口病发病急,可能在短期内转为危重型,所以要特别注意儿童的以下症状:持续高热不退精神差,呕吐、肌肉震颤、肌张力低、抽搐、呼吸心率增快、出冷汗,末梢血液循环不良。如果发现,要立即送往医院治疗,必要时要做好急救准备

二、手足口病有这些症状

  手足口病通常会在口腔内部看到一些水泡,像面颊内部对应的地方、牙龈上、舌头、喉咙等地方的粘膜上。如果发现得晚,水泡会连成一片,发生破溃,就会看到白色的溃疡。此外,检查宝宝的手掌心、脚底板和臀部,也会看到一些小红水疱,这也是判断宝宝是否得上手足口病的一个主要方法。

  宝宝因为口腔出现水疱、发生溃疡,常会因此觉得疼痛,因此就会影响到吃奶或饮食。在初期,还可能会有低热、发困、头痛、咳嗽等症状,容易和其他疾病混淆在一起。

  治疗手足口病一般用内服药和口腔涂药结合,无并发症的一周左右就可痊愈,也可采用抗病毒药物治疗。护理工作对宝宝至关重要,大人要定时让宝宝用温水冲漱口腔,不吃冰冷或辛辣有刺激的食物,多吃易消化、清淡、质软、温性的饭菜,并要多喝温开水。对玩具等也要进行消毒,同时要注意居室内空气流通、温度适宜。

  目前手足口病还没有疫苗。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不但种类多,而且型别较多,所以针对引起手足口病的所有病毒研发一种疫苗较为困难。当前疫苗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于引起手足口病的病原体EV71,因为EV71危害大,容易引起手足口重症和死亡病例,但该疫苗目前仅处于研究阶段,进入临床尚需时日,另外一种新疫苗的问世也涉及到疫苗生产企业巨大的资金投入和其他一些不可预计的难题。鉴于目前手足口病防控的严峻形势,我们呼吁科学家们和疫苗生产企业近快行动起来,研发出经济、有效的手足口病疫苗,给孩子和家长们带来健康的保证。

三、手足口病传播途径是这样的

  1、传播方式

  手足口病传播方式多样,以通过人群密切接触传播为主。病毒可通过唾液、疱疹液、粪便等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引起间接接触传播;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飞沫传播;如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水源,亦可经水感染;门诊交叉感染和口腔器械消毒不合格亦是造成传播的原因之一。

  2、易感人群

  人群对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普遍易感,感染后可获得免疫力。由于不同病原型别感染后抗体缺乏交叉保护力,因此,人群可反复感染发病成人大多已通过隐性感染获得相应抗体,因此,手足口病的患者主要为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据国外文献报道,每隔2-3年在人群中可流行一次。

  3、流行方式

  手足口病分布极广泛,没有严格的地区性。四季均可发病,以春夏季多见,冬季的发病较为少见。手足口病流行期间,幼儿园和托儿所容易发生集体感染。家庭也有此类发病集聚现象。医院门诊的交叉感染和口腔器械消毒不严格,也可造成传播。此病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强度大,传播快,在短时间内即可造成大流行。

四、手足口病的预防措施有这些

  本病主要通过食物、口鼻飞沫及接触传播,因此预防上主要应做到:

  1、注意饮食卫生,避免病从口入。

  2、避免与患儿接触,幼托机构发现病人,要采取隔离措施。

  3、平时应加强体质锻炼。

  4、调理脾胃,及早治疗食积。

  (1)加强监测,提高监测敏感性是控制本病流行的关键。及时采集合格标本,明确病原学诊断;

  (2)做好疫情报告,及时发现病人,积极采取预防措施,防止疾病蔓延扩散;

  (3)托幼机构做好晨间体检,发现疑似病人,及时隔离治疗;

  (4)被污染的日用品及食具等应消毒,患儿粪便及排泄物用3%漂白粉澄清液浸泡,衣物置阳光下暴晒,室内保持通风换气;

  (5)流行时,做好环境、食品卫生和个人卫生;

  (6)饭前便后要洗手,预防病从口入;

  (7)家长尽量少让孩子到拥挤公共场所,减少被感染机会;

  (8)注意婴幼儿的营养、休息,避免日光曝晒,防止过度疲劳,降低机体抵抗力;

  (9)医院加强预诊,设立专门诊室,严防交叉感染。

部分文章源于网友分享,本站尊重原创,如有侵权,本站将在第一时间予以删除。
儿科疾病热点 实时聚焦 行业新闻 热点推荐
快问号
  • 宝宝护士权威的孕育资讯,帮助家长呵护宝宝健康
  • 医说健康为您讲解人们最关心的健康养生话题,让您轻松掌握健康养生小常识。
  • 葩姐减肥肥肉三层非一日之功,葩姐教你用正确的方法迈出减肥第一步!
  • 揭秘君谣言似妖,小倩姥姥。辟谣除妖,不在山高
  • 漫说健康用漫画阐述健康,让医学也能性感起来!
曝光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