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脑损伤后怎样康复 小脑损伤后训练的误区

2018-04-29 07:49 来源:网友分享

一、小脑损伤后怎样康复

  功能康复

  功能锻炼、整体康复和重返社会是颅脑损伤康复治疗的三大主要任务。颅脑损伤后的病情多较复杂,特别是当脑组织遭受损伤时,还可引起脑内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脑水肿和感染等多种继发性病变,以及瘫痪、失语和癫痫等多种后遗症。因此,颅脑损伤的康复治疗具有复杂、繁重和需时较长等特点。由于颅脑损伤的类型、并发症和后遗症较多,康复治疗将贯穿颅脑损伤治疗的全过程。在早期就要注意加强预防性治疗措施,以减少并发症与后遗症,为今后的康复创造良好条件;一旦出现身残和精神障碍,就必须及早而有针对性地制订出康复治疗计划。颅脑外伤者只要抢救及时,治疗合理,再加上患者年龄多偏轻,并能积极进行功能训练,常可较快恢复,康复效果较为满意。颅脑外伤后康复治疗的主要目的是预防并发症,促进功能恢复,使其具有较好的独立生活能力。

  (一)早期康复

  (1)维持营养,保持水、电解质平衡;:昏迷患者鼻饲饮食,所提供的热量宜根据功能状态和消化功能逐步增加,应不低于每天每千克体重30一50cal,蛋白质供应量每天每千克体重在lg以上,以维持正氮平衡,补充必要的电解质,及时纠正水电解质紊乱。

  (2)中枢神经系统代谢药物:见昏迷与持续性植物状态康复治疗。

  (3)肢体良姿位摆放,尤其注意防止下肢屈曲挛缩和足下垂畸形。

  (4)肢体被动活动:定期翻身,防止压疮,肢体被动运动,先下肢,后上肢,先大关节,后小关节。

  (二)恢复期康复

  此期重点应恢复其肢体功能。应基于神经生理和神经发育的原则,由于感觉和运动密切相关,且感觉神经的整合作用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一种功能。因此,通过感觉刺激如牵拉、叩击腿肌或肌腹、压迫肌腹等方法来引发运动,并通过网状结构激动系统(如视觉、听觉、触觉和温度觉等)高级中枢的刺激,使肌梭受到刺激并被激活。其次是应用有控制的感觉刺激来调节对肌梭内部牵引的敏感性。这是因为感觉和运动之间相互不可分割,动作可因感觉刺激而引起,同时还对感觉产生反馈,如皮肤、关节或肌肉的运动感觉,进而反馈控制运动,从而使运动在需要的范围内进行。

  除上述对损害运动功能的肌群进行练习外,还应根据生物力学的原埋来加强肌力锻炼,改进活动范围等。

  具体方法是:

  1、一般性的功能训练详见“脑血管病后患者社区康复”。

  2、对上肢瘫痪者,通常上肢恢复先从屈曲性联合运动开始(低级运动),所以早期要鼓励患者进行这类联合运动,但到后期,这种联合运动可千扰正常活动功能,故应采取抑制性的联合运动,也即发展伸肌的联合运动来抑制屈肌的联合运动。可用多种刺激,包括听觉(说明动作的组成或指令)、视觉(注视如何进行)、触觉(治疗人员用手接触肢体),最后对来自本体感受器的刺檄(如对艾何的牵批或挤压,对关节活动中进行抗阻以刺激肌臃、肌梭等),而且使幼作具有目的性(如取物、穿衣、进食等)。当引发随意活动后,即应注意加强肌力练习。上肢应多注意伸肌肌力,以促进肌力的平衡。

  3、对健侧肢体则应发展其活动能力,若优势侧为右臂,而右臂又为患肢,则应尽力发展健侧即左臂的各种代偿功能,如写字、进食、梳洗等。下肢瘫痪康复医疗的原则和方法,同脑血管病。

  心理康复

  当患者从过去健康、具有一定工作能力情况下,突然转变为肢体功能障碍,需要他人照顾,这给患者以极大的精神打击和心理压力,通常出现情绪低落、抑郁、悲观,甚至产生轻生的念头。因此,需给患者心理支持,鼓励患者能面对现实,用积极的态度配合治疗,尽快消除其消极情绪,树立信心和医务人员共同努力恢复和(或)代偿其失去的功能,回归家庭,回归社会。同时,要关心患者的心理活动,争取患者的合作,以取得积极的康复效果。在功能评定基础上,合理安排康复治疗计划,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近期目标、中期目标和远期目标。

二、小脑损伤后训练的误区

  误区一:康复治疗等到后遗症期才开始

  事实上,不论是脑出血还是脑梗塞病人,只要病情平稳后,康复训练即可开始。一般来讲,患者只要神志清楚,生命体征平稳,病情不再发展,48小时后即可进行,康复量由小到大,循序渐进。大多数脑出血患者,康复治疗可在发病后7~14天开始进行。

  误区二:康复就是活动胳膊拉拉腿

  康复训练必须在康复治疗师等专业人士指导下,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然后制定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由治疗师按步骤一步一步地进行训练,具户地可以精确到每一块肌肉、每一动作的训练,绝不是随意地活动活动胳膊、拉拉腿。   中风偏瘫患者常伴有感觉障碍和肌肉松弛瘫痪,缺乏自我保护机制。家属希望患者早日恢复运动功能,而任意过度地活动患者偏瘫肢体,极易造成患者软组织损伤,甚至引起关节脱位和骨折。往往这些损伤较轻微,从外表看不到红肿、瘀血等现象,但这些损伤可以在不知不觉中引起关节内部的慢性炎症和粘连,反而限制了患者的运动功能和关节活动范围。这种损伤多见于肩关节和髋关节。

  误区三:康复训练就是力量训练

  大部分患者瘫痪的肢体会出现肌肉痉挛,适当的康复训练可以使这种痉挛得到缓解,从而使肢体运动趋于协调。但是,如果使用了错误的训练方法,例如用瘫痪侧的手反复练习用力抓握,则会使患侧上肢负责关节屈曲的肌肉痉挛加重,手指张开困难,反而对手功能的恢复形成更严重的障碍。因此,不能误以为康复训练就是力量训练。。找一个康复师给你教教。。

三、小脑功能受损的影响

  1.维持身体平衡 小脑绒球小结叶与平衡有关。其平衡机能与前庭感受器及前庭核活动有密切关系。其反射弧为:前庭感觉器→前庭核→绒球小结叶→顶核→前庭核→前庭脊髓束→脊髓前角细胞→骨骼肌。

  2.维持肌张力 旧小脑尤其是前叶与肌张力调节有关。平时肌肉尽管处于静止状态,也总维持一定张力,肌张力是维持人体姿态和动作所必需的。旧小脑的功能在于调节肌张力,调节肌张力的反射弧大体如下:本节感觉器→脊髓小脑束→小脑前叶→顶核→网状结构→网状脊髓束→前角γ神经元→肌梭两端肌纤维。另一径路为网状脊髓束→前角γ神经元→骨骼肌。

  3.调节肌肉运动协调 新小脑和随意运动的协调密切相关。每个运动需一系列肌肉群功能协调方能完成。当某一肌群在大脑皮质锥体束支配下通过收缩来完成某一动作时,则需拮抗肌适度舒张,需要固定肌固定住邻近和远隔关节,需要其它协同肌协同收缩才能圆满完成。肌肉间这种巧妙相配合称为协调运动或称共济运动。当新小脑损伤后共济失调,指鼻试验变为阳性。

  小脑蚓部受损主要表现为躯干和下肢远端平衡失调,病人两足并拢站立时摇晃不稳,行走时呈醉汉步态,静坐时也出现不稳现象。小脑半球损伤主要表现为同侧肢体肌张力减低,键反射低下,共济失调,并有粗大水平眼震出现。

四、颅脑损伤后该注意的七大临床症状

  (一)、意识障碍

  意识障碍是颅脑损伤患者伤后最为常见的症状,伤后立即出现的意识障碍通常称为原发性意识障碍。如患者伤后存在一段时间的清醒期,或原发性意识障碍后意识一度好转,病情再度恶化,意识障碍又加重,称为继发性意识障碍。原发性意识障碍通常由原发性颅脑损伤所致,其病理生理机制为广泛皮质损伤、弥漫性轴索损伤。

  (二)、头痛和呕吐

  头痛一般见于所有神志清楚的颅脑损伤患者,可以由头皮或颅骨损伤所致,也可由颅内出血和颅内压升高引起。头痛可为局限性的,通常多见于外力作用部位,是由于局部组织损伤及其继发的炎症反应造成的;也可为弥漫性的,常由于脑组织损伤或颅内压升高所致。头痛与病情严重程度并无一定的关系,患者诉头痛,但疼痛位置表浅而局限,且神志清楚,CT未见明显异常,通常是由于颅外组织创伤所致。除对症止痛治疗外,无须特殊处理。如患者全头剧烈胀痛,且逐渐加重,并伴有反复的呕吐,应高度警惕颅内血肿的发生。伤后早期呕吐可以由迷走或前庭结构受损伤引起,但颅内压升高是颅脑损伤患者伤后头痛的主要原因。反复的喷射性呕吐是颅内高压的特征性表现。

  (三)、瞳孔改变

  瞳孔由动眼神经的副交感支和交感神经共同支配。伤后立即出现一侧瞳孔散大,光反应消失,而患者神志清楚,可能为颅底骨折导致动眼神经损伤所致的动眼神经原发性损伤。若伤后双侧瞳孔不等大,一侧瞳孔缩小,光反应灵敏,同时伴有同侧面部潮红无汗,眼裂变小(Horner综合征),在排除颈部交感神经受损的可能后,应考虑是否存在脑干的局灶性损伤。如双侧瞳孔缩小,光反应消失,伴有双侧锥体束征和中枢性高热等生命体征紊乱症状,表示脑干受损范围较广,病情危重。如伤后头痛、呕吐加重,意识障碍逐渐加深,伴有一侧瞳孔逐渐散大,光反应迟钝或消失,应考虑颅内血肿和小脑幕切迹疝的存在。若双侧瞳孔散大,光反应消失,则已属于脑疝晚期。一般来说,患者清醒状态下,双侧瞳孔均等地扩大和缩小,而光反应正常,并无病理意义。

  (四)、眼底改变

  颅脑损伤后早期眼底改变不常见,如存在明显脑挫裂伤,蛛网膜下腔出血时,眼底检查可见到玻璃体下火焰状出血。当出现脑水肿、颅内血肿或脑缺血时,颅内压显著增高,可以见到双侧视盘水肿,表现为视盘生理凹陷消失或隆起,边界不清,动静脉直径比例<2∶3。头痛、喷射性呕吐和视盘水肿是颅内

  (五)、锥体束征

  锥体束一部分发源于中央前回和旁中央小叶(第4区)的皮质运动神经元,另一部分起源于附加运动区(第6、7、8等区),它们的纤维聚集成束,经放射冠、内囊、大脑脚下行;部分在脑干终止于脑神经运动核,称为皮质脑干束。其余部分在延髓的锥体中交叉,下行于对侧脊髓侧索中,中止于不同节段的前角运动神经元,通常所称的锥体束即指该部分纤维。

  (六)、脑 疝

  脑疝是指颅内压升高后,颅内各腔室间出现压力差,推压部分脑组织向靠近的解剖间隙移位,引起危及病人生命的综合征。常见的有小脑幕切迹疝和枕骨大孔疝。

  (七)、全身性改变

  颅脑损伤后,患者不仅表现为头痛、呕吐、意识障碍及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等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的症状和体征,还会出现全身各器官系统的功能异常。临床上患者可以以脑部损伤表现为主,但严重颅脑损伤患者还可出现全身脏器功能紊乱,以致威胁生命。因此,在救治严重颅脑损伤患者时,一定要注意其全身情况,对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做到早期预防,早期发现,及时治疗。现就颅脑损伤患者常出现的全身性功能紊乱阐述如下。

部分文章源于网友分享,本站尊重原创,如有侵权,本站将在第一时间予以删除。
脑外科外科 实时聚焦 行业新闻 热点推荐
快问号
  • 宝宝护士权威的孕育资讯,帮助家长呵护宝宝健康
  • 医说健康为您讲解人们最关心的健康养生话题,让您轻松掌握健康养生小常识。
  • 葩姐减肥肥肉三层非一日之功,葩姐教你用正确的方法迈出减肥第一步!
  • 揭秘君谣言似妖,小倩姥姥。辟谣除妖,不在山高
  • 漫说健康用漫画阐述健康,让医学也能性感起来!
曝光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