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其实也是一种生活态度

2017-05-17 11:17 来源:网友分享

“在那一天到来时,老人需要的是爱与陪伴。”这是长沙老人呵护中心一位工作人员看到“琼瑶谈尊严死”新闻的感慨。

说起做义工,也就是志愿服务,不少人都有参与经历,而且其中很多人已经把帮助他者变成了习惯,成为了一种自然而然的生活方式。

把施助别人变成自我需要,在香港显得尤为突出。根据当地社会福利部门的统计,截至2016年底,在港登记义工多达127万余人,约占全香港人口的1/5,全年共进行逾2400万小时的志愿工作。做义工,俨然成为那里融入生活的全民运动。

其实,每个人都有施予爱心、救济穷困、服务社会的愿望和心理,义务工作恰是最好的实现途径。当功利性的色彩被抹去,扶助他人带来的精神愉悦和价值体现,能满足人们的成就感。

德国学者艾利希弗洛姆说,给予让人感到快乐,因为自我的活力在给予的行为中表现出来,人们能体验到自己的力量、财富和潜能。从心理运动的角度讲,给予比索取更能产生积极的力量。给予和分享,可以成为一种能产生爱的力量。一旦有爱,人们的心灵空间就会开启良性循环,心理健康的系数不断攀升,由此催生向上的人生态度。

志愿服务除了让个体获得精神充盈外,还能帮助群体增加凝聚力和向心力。在义工活动中,每个人都可以发挥自我优势,相互助力、相互学习,既提升个人的能力和修为,也能产生对集体的认同,进而增加对整个社会的信任。这无疑会促进人们保持乐观的生活预期,对现实和未来充满希望。

当然,要促使义务工作融入社会生活,带动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制度保障必不可少,一要有规范的组织形式,二要有完善的激励机制。

义工资源的整合和调配需要精确化的组织。爱心人人有,但技能和时间却具有差异性,只有合理地将千差万别的个体组织起来,才能使义务工作发挥更大的效能。这一点不妨向香港学习,实行义工登记制,不论年龄长幼,都可以向不同的公益机构申请,登记加入义工队伍,各机构根据每个人的服务时间段与特长为其安排义工活动。

此外,更要重视对义工的肯定和激励,彰显对爱心和善举的认同。比如定期举行表彰典礼,在社会范围内传播优秀义工的事迹和经历;捐款可以免税,志愿服务达到一定的时数可以换取购物优惠或者娱乐门票。甚至可以设计服务交换的形式,用自己的义工时间兑换他人相应的义工服务。

自我付出的美好意愿加上完善的制度协调,必将激发更多人投入到义务工作中,把帮助变成一种生活态度,促进社会肌体的健康发展。

部分文章源于网友分享,本站尊重原创,如有侵权,本站将在第一时间予以删除。
生活保健养生大全 实时聚焦 行业新闻 热点推荐
快问号
  • 宝宝护士权威的孕育资讯,帮助家长呵护宝宝健康
  • 医说健康为您讲解人们最关心的健康养生话题,让您轻松掌握健康养生小常识。
  • 葩姐减肥肥肉三层非一日之功,葩姐教你用正确的方法迈出减肥第一步!
  • 揭秘君谣言似妖,小倩姥姥。辟谣除妖,不在山高
  • 漫说健康用漫画阐述健康,让医学也能性感起来!
曝光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