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一年手足口病高发期 家长们要警惕

2017-06-25 08:37 来源:网友分享

  问题一:什么是手足口

  儿童手足口病是一种肠道病毒感染疾病,传染性强,全年均可发生,以春秋季多见,冬季发病较少见,多见于5岁以下儿童。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经对症处理后,可在7—10天内康复,少数重症患儿可并发肺炎、心肌炎、肺水肿、脑炎等严重并发症,危及生命。以发热和手、足、口腔、臀部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故称为手足口病。

  问题二:手足口病的症状表现

  手足口病有潜伏期,一般为3-4天,抵抗力好的宝宝,一般症状较轻并可自愈,但有些症状较重的多为突然发病,多数患者出现发热,皮疹在发病当天或第二天出现,1-2天后出齐,先是玫瑰色红斑或斑丘疹,1天后既有部分皮疹形成水疱,,主要见于手指或脚指掌面,指甲周围,以及足跟边缘,婴幼儿或皮疹多者,还见于手掌、足底、臀部、大腿内侧及会阴部,有时膝、肘部也可见到。疱疹成卵圆形,内含浆液一般不破溃继发感染少见,可于2-4天后吸收干燥,成深褐色结痂,脱痂后不留瘢痕。

  手足口病在口腔两颊粘膜与唇内舌边软腭也散在有红斑与疱疹,口腔疱疹易破溃出现溃疡,患儿常流口水,进食水后感觉疼痛而拒绝进食。

  问题三:手足口病传播途径及易感人群

  手足口病传播途径多,主要通过密切接触病人的粪便、疱疹液和呼吸道分泌物(如打喷嚏喷的飞沫等)及被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餐具、奶瓶、床上用品等而感染。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水源,也可经口感染,并常造成流行。门诊交叉感染和口腔器械消毒不严也可造成传播。手足口病目前没有疫苗,但只要早发现、早治疗,是完全可防可治的。

  人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普遍易感,各年龄组均可感染发病。成人大多已通过隐形感染获得相应抗体,因此,手足口病的患者主要为学龄前儿童,尤其以小于5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占85%~95%。

  问题四:如何区别于疱疹性咽峡炎

  孙亚勤主任提醒家长们说:两者的区别主要为发病位置不同,前者是咽喉局部发疹,后者是全身症状,还伴有发烧、嗓痛、流涎等症状。

  疱疹性咽峡炎和手足口病同是由同一种病毒引起的,都会出现发烧、咽喉痛、口腔内疱疹等症状,但是危险远远小于手足口病,疱疹性咽峡炎和手足口病最大的区别:疱疹性咽峡炎的疱疹仅仅出现在口腔内,而患手足口病的大多数孩子先是嗓子里有疱疹,后发展到手、脚心、臀,少见于长在手脚背,并伴有发烧。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可以认为疱疹性咽颊炎是手足口病的早期症状,如果咽颊炎患儿病情较重,有可能转化为手足口病,疱疹会从嗓子处扩大到口腔,同时手脚、臀部也会出现明显的疱疹,但疾病上不能混为一谈。

  问题五:得过一次手足口还会再得吗

  无论是显性感染还是隐性感染,都可以获得特异性的免疫力,但是持续时间目前尚不明确,按照肠道病毒的一般特点来讲,免疫持续时间都不太长,免疫的强度也不是太大。同时,引起手足口病的不同病毒的各型之间不存在交叉免疫。所以说,感染过手足口病的人还可能发生再次感染,也可以发生交叉感染。

  预防控制措施

  手足口病传播途径多,婴幼儿和儿童普遍易感做好儿童个人、家庭的卫生是预防本病传染的关键,可从以下几个途径做起。

部分文章源于网友分享,本站尊重原创,如有侵权,本站将在第一时间予以删除。

疾病百科| 手足口病

挂号科室:儿科、感染科

温馨提示:
家长尽量少带孩子到拥挤的公共场所,减少被感染的机会,还要注意幼儿的营养、休息,避免日光暴晒,防止过度疲劳,降低机体抵抗力。

手足口病(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HFMD)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性疾病,好发于儿童,尤以3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口腔和四肢末端的斑丘疹、疱疹,重者可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肺水肿和循环障碍等。致死原因主要为脑干脑炎及神经源性肺水肿。由于病毒的传染性很强,常更多>>

病因  治疗  预防  食疗  好发人群:5岁以下儿童 常见症状:水泡、口腔溃疡、丘疹、低热、小儿流口水、脓疱、吞咽痛、咳嗽、口痛、舌齿龈疼痛性粟粒至水疱、口唇疱疹、流涎[详细] 是否医保:医保疾病 治疗方法:药物治疗

养生知识养生大全 实时聚焦 行业新闻 热点推荐
快问号
  • 宝宝护士权威的孕育资讯,帮助家长呵护宝宝健康
  • 医说健康为您讲解人们最关心的健康养生话题,让您轻松掌握健康养生小常识。
  • 葩姐减肥肥肉三层非一日之功,葩姐教你用正确的方法迈出减肥第一步!
  • 揭秘君谣言似妖,小倩姥姥。辟谣除妖,不在山高
  • 漫说健康用漫画阐述健康,让医学也能性感起来!
曝光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