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原因加剧儿科医生荒 浙大儿院院长:没必要唱衰儿科

2017-04-03 20:38 来源:网友分享

“我们工作强度很大,没有午休,午饭在诊室吃,吃过之后继续看病。为了节约上厕所的时间,有时候选择不喝水。”浙大儿院门诊部主任汪天林告诉浙江在线记者,一般情况下,一名普通的主治儿科医生一天接诊近百位病人,2015年底的呼吸道疾病“旺季”中,浙大儿院门诊量突破9700人次,创下新高。

“加班加点、超额超量是儿科医生的常态。”浙大儿院院长杜立中教授在接受浙江在线记者采访时说,“与病人的激增形成强烈对比的是儿科医护人员的短缺。”

数据显示,目前中国2.2亿儿童仅有6.2万个儿科医生,即1万个儿童仅2.6名医生,是欧美国家的1/5~1/10。

就浙大儿院来看,2014年医生缺口97人,护士缺口126人;2015年医生缺口18人,护士缺口105名。2015年还因为种种原因,有几十位医护人员辞职,其中,护士“辞职潮”尤为明显。

在上周进行的浙大儿院2016年招聘首轮笔试,计划招聘104医生70名护士,通知了88位医学生参加考试,实际参加考试的却只有42人。

五大原因造成儿科医生紧缺

儿科医生为何如此紧缺?原因比较复杂,杜院长归纳了以下几方面:

1、突如其来的放开全面二孩政策,让儿科医生变得更为紧缺;现在女医生占比在逐年上升,这里面有些已怀上二孩,孕期、哺乳期不能做夜班;

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实行的是24小时全程无陪护护理,2个小时喂一次奶、3个小时换一次尿布、1-2个小时记录一次宝宝的生命体征,比宝宝们的父母照顾的还要细心。

随着全面二孩的放开,越来越多的早产儿、先天性缺陷儿即将出生,这也意味着nicu的医护人员的工作会更繁重。最近两个多月,浙大儿院的nicu的床位已由原来的40余张增至60余张。

2、分级诊疗制度还未完全到位,儿科工作强度大,要求医生的身体素质要跟上;

以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为例,为了照顾因为早产、低体重、先天性疾病等原因住院的宝宝,nicu的30余位医护人员必须留在杭州过年,陪宝宝们迎接人生中的第一个新年。

3、儿童病情变化非常快,问诊要格外的仔细,且儿童配合程度不高,同样的诊疗、检查、护理工作,单位时间能接待的小患者数要比成人少很多;

4、本科阶段医学生学习的是临床医学专业,攻读研究生时才会细分为儿科等专业(除某些医学院校如重庆医科大学、温州医科大学等在本科保留了儿科方向)。毕业生就业模式改变后,儿科报考率也相对较低,而培养一名能独当一面的儿科医生,需要至少10年时间;

5、儿科医生的收入也要比其他科室的低。儿童看病大多以呼吸道疾病为主,而且用药用量也都要有所控制。

“医院收入中财政拨款占比不到10%,医院收入低意味着医生收入低。”在杜立中教授看来,提高儿科医生的劳务收入,提高儿科医生的职业尊严,是目前能快速缓解儿科医生紧缺的最有效手段。

没必要唱衰儿科

相关部门已采取措施应对“儿科医生荒”

“其实干儿科有干儿科的好,也正是因为孩子病情变化快,治愈率高,儿科医生相比较其他科室医生容易获得成就感,没有必要唱衰儿科。”

浙大儿院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邹朝春告诉记者,浙大儿院对儿科医生的要求比较高,为了应对“儿科医护荒”,浙大儿院已经联合浙大医学院已设立了一个30人的小班,名为“临床医学(儿科方向)”,又称“卓越儿科班”。学生自愿报名加入,通过筛选,第一年小班人数为27人。

“卓越儿科班的学生,能获得比其他学生更多的学习、交流、实践机会,比如早期接触儿科临床实践,获得海外交流的机会,以及能参加更多的学术活动。此外,通过与浙大儿院‘导师’双向选择,获得一对一带教。”邹朝春表示,小班施行一年以来效果不错。

杜院长也透露,浙大儿院作为浙江省最大的三级甲等综合性儿童医院,得到了相关部门的重视。为缓解儿科医生短缺问题,日前,浙江省卫生计生委及相关部门已经主动找到浙大儿院,进行儿科医疗服务的价格体系调研。

部分文章源于网友分享,本站尊重原创,如有侵权,本站将在第一时间予以删除。
医院动态 实时聚焦 行业新闻 热点推荐
快问号
  • 宝宝护士权威的孕育资讯,帮助家长呵护宝宝健康
  • 医说健康为您讲解人们最关心的健康养生话题,让您轻松掌握健康养生小常识。
  • 葩姐减肥肥肉三层非一日之功,葩姐教你用正确的方法迈出减肥第一步!
  • 揭秘君谣言似妖,小倩姥姥。辟谣除妖,不在山高
  • 漫说健康用漫画阐述健康,让医学也能性感起来!
曝光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