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麻痹症有传染性吗 小儿麻痹症的症状表现

2017-03-23 16:02 来源:网友分享

一、小儿麻痹症的主要发病原因

  小儿麻痹症即脊髓灰质炎,脊髓灰质炎病毒自口咽或肠道粘膜侵入人体后 一天内即可到达局部淋巴组织如扁桃体、咽壁淋巴组织、肠壁集合淋巴组织等处生长繁殖,并向局部排出病毒,若此时人体产生多量特异抗体,可将病毒控制在局部。形成隐性感染,否则病毒进一步侵入血流(第一次病毒血症) 在第3天到达各处非神经组织,如呼吸道、肠道、皮肤粘膜、心、肾、肝、胰、肾上腺等处繁殖,在全身淋巴组织中尤多,并于第4日至第7日再次大量进入血循环(第二次病毒血症) 如果此时血循环中的特异抗体已足够将病毒中和,则疾病发展至此为止,形成顿挫型脊髓灰质炎。

  多种因素可影响疾病的转归,如受凉、劳累、局部刺激、损伤、手术(如预防注射、扁桃体截除术、拨牙等)以及免疫力低下等,均有可能促使瘫痪的发生、孕妇如得病易发生瘫痪、年长儿和成人患者病情较重,发生瘫痪者多。儿童中男孩较女孩易患重症,多见瘫痪。脊髓灰质炎最突出的病理变化在中枢神经系统(本病毒具嗜神经毒性) 病灶有散在和多发不对称的特点,可涉及大脑、中脑、延髓、小脑及脊髓,以脊髓损害为主,脑干次之,尤以运动神经细胞的病变最显著。

  仅有上呼吸道及肠道症状,而不出现神经系统病变,少部分患者可因病毒毒力强或血中抗体不足以将其中和,病毒可随血流经血脑屏障侵犯中枢神经系统,病变严重者可发生瘫痪,偶尔病毒也可沿外周神经传播到中枢神经系统,特异中和抗体不易到达中枢神经系统和肠道,故脑脊液和粪便内病毒存留时间较长。因此,人体血循环中是否有特异抗体,其出现的时间早晚和数量是决定病毒能否侵犯中枢神经系统的重要因素。

  脊髓以颈段及腰段的前角灰白质细胞损害为多,故临床上常见四肢瘫痪。大部分脑干中枢及脑神经运动神经核都可受损,以网状结构,前庭核及小脑盖核的病变为多见,大脑皮层则很少出现病变,运动区即使有病变也大多轻微。偶见交感神经节及周围神经节病变,软脑膜上可见散在炎性病灶,蛛网膜少有波及,脑脊液出现炎性改变。无瘫痪型的神经系统病变大多轻微。脊髓灰质炎病毒经口进入人体后,即侵入咽部和肠道的淋巴组织,则形成隐性感染。抗体低下病毒则进入血循环,引起病毒血症,若机体缺乏免疫力,病毒随血流经血脑屏障侵入中枢神经系统,并沿神经纤维扩散,引起无瘫痪期症状。如果运动神经元受损严重,则导致肌肉瘫痪,引起瘫痪期症状。

二、小儿麻痹症的症状是什么

  流行季节如有易感者接触患者后发生多汗、烦躁、感觉过敏、咽痛、颈背肢体疼痛、强直,腱反射消失等现象,应疑及本病。前驱期应与一般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性感冒、胃肠炎等鉴别。瘫痪前期病人应与各种病毒性脑炎、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及流行性乙型脑炎相鉴别。弛缓性瘫痪的出现有助于诊断。潜伏期3~35日,一般为7~14日。按症状轻重及有无瘫痪可分为隐性感染、顿挫型,无瘫痪型及瘫痪型。

  隐性感染(无症状型):占全部感染者的90~95%。感染后无症状出现,病毒繁殖只停留在消化道,不产生病毒血症,不浸入中枢神经系统,但从咽部和粪便中可分离出病毒,体内可查到特异性中和抗体。顿挫型(轻型):约占4~8%,病毒侵袭全身非神经组织。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可出现①上呼吸道炎症状,如不同程度发热,咽部不适,咽充血及咽后壁淋巴组织增生,扁桃体肿大等;②胃肠道症状,恶心、呕吐、腹泻或便秘,腹部不适等;③流感样症状,关节、肌肉酸痛等。症状持续1~3日,自行恢复。

  无瘫痪型:脊髓灰质炎病毒侵入中枢神经系统,且循环神经纤维散布全身,可在发病之初出现此期症状,但多数患者可在前驱期后有1~6日无症状或症状减轻,而后进入此期。瘫痪型:约占感染者的1~2%,其特征为在无瘫痪型临床表现基础上,再加上累及脊髓前角灰质,脑及脑神经的病变,导致肌肉瘫痪。

  凡是广泛应用小儿麻痹症疫苗的地方,此病已几乎绝迹。每个孩子都应在婴儿期早期接受萨宾口服疫苗(口腔脊髓灰质炎减毒疫苗),预防三种类型的小儿麻痹症。和其他许多感染一样,孩子在开始发病时觉得难受,有热度和头痛。可有呕吐,便秘或有点腹泻。多数病例不会发展到瘫痪的地步,有些完全痊愈。如果在急性感染结束以后仍有某种程度的瘫痪,孩子就必须继续接受经常的专门治疗。

三、小儿麻痹症会传染吗

  一、小儿麻痹症会不会传染?

  小儿麻痹症又称脊髓灰质炎,主要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小儿麻痹症症状主要为发热、四肢疼痛,以及咽喉疼,部分患者会感到手脚麻痹,以致日后瘫痪,更有严重者死亡。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小儿麻痹症是一种传染性极强的一种疾病。一般家中有小儿麻痹症患者的,15岁以下的易感者是百分之百会受到感染的,这点需要警惕。

  二、小儿麻痹症的传染源:

  人类是脊髓灰质炎唯一的传染源,患者自潜伏期末可以从鼻咽分泌物中排毒,粪便的排毒期自发病前10日至病后4周,少数可达4月。无症状带病毒者是最重要的传染源。

  三、小儿麻痹症的传播途径:

  1、经口传染

  中国有句俗语:“病从口入”,这就是说有很多的病如伤寒、痢疾、霍乱等都是通过口腔,进入肠胃道引起传染的。小儿麻痹症也是一样。病毒藏在病人的粪便里,数量既多,存在的时间又很长。如果照顾病人时,给病人的大便污染了手,或触摸了病人的衣服、玩具和用具,就把病毒沾到手上,吃东西前没有把手洗干净,就会把病毒带到食物上经口而传染。苍蝇喜欢在粪便和肮脏的垃圾堆上生活,是传播病毒的重要媒介。

  2、飞沫传染

  病毒到咽部或肠壁以后,先在消化道粘膜上、扁桃体、淋巴结等处进行繁殖,以后再侵入神经末梢,顺着周围神经,进入中枢神经脑和脊髓;少数病例侵入咽壁肠道繁殖后经血行、淋巴道进入中枢神经系统,病毒到达骨髓以后,最先引起颈部或腰部脊髓灰质发炎,主要是损害前角,以后可以损伤后角及脑膜。有时病毒侵犯了大脑和延髓引起严重的病变。

四、小儿麻痹症疾病会有哪些危害

  1、心肌炎:因脊髓灰质炎病毒直接侵犯心脏所致,患者可出现发热、倦怠、全身酸痛等表现,然后出现心肌受累症状,如心悸、心前区隐痛、胸痛等。足内翻,小儿麻痹症可引起部分支配肢体的肌肉瘫痪,造成肌肉力量的不平衡。支配足外翻的肌肉出现瘫痪,而支配足内翻的肌肉未瘫痪,造成足外侧无力,而内侧有力,便会形成足内翻,影响患儿站立和行走。呼吸系统异常,多发生于延髓麻痹后,可出现继发性支气管炎、肺炎、肺不张等疾病,导致患者出现呼吸困难、喘息、胸闷及胸疼等症状。

  2、肢体瘫痪:与退热的同时,患儿出现肢体的瘫痪,而且多在夜间发生。因此,当早晨起身时父母才发现孩子的上肢或下肢出现瘫痪。此种瘫痪和脑部疾病引起的瘫痪相反,是弛缓性瘫痪。瘫痪的肌肉松弛无力,不能动弹。可以是双上肢、双下肢的全部瘫痪,但多数仅是一侧的下肢或上肢的瘫痪。也有少数患儿出现腹肌的瘫痪,严重的病例可出现呼吸肌的瘫痪,引起窒息致死。由此可见小儿麻痹症的危害是相当大的。

  小儿麻痹症是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临床常表现为驰缓性麻痹严重的可危及生命,其危害是尽人皆知的,我们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临床给小儿口服小儿麻痹灭毒活疫苗,即小儿麻痹糖丸是预防小儿麻痹症最好的方法。临床服用这种疫苗安全、方便、免疫力强而且维持时间长,极少有不良反应,深受广大父母的欢迎。我们只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按计划的服用就能使小孩产生良好的免疫力。预防小儿麻痹症另一个重要的环节,是应该注意小儿平时的饮食卫生,日常生活中要培养小孩饭前便后洗手、不吃不洁食物的良好习惯,平时应注意小儿的衣物、床单、玩具、用品及餐具的消毒(煮沸15分钟或日光曝晒两小时)。

部分文章源于网友分享,本站尊重原创,如有侵权,本站将在第一时间予以删除。

疾病百科| 小儿麻痹症

挂号科室:儿科、感染科

温馨提示:
一旦发现病人,应自起病日起至少隔离4O天。患者衣物用具应煮沸或日光下曝晒2小时消毒。密切接触者,应连续观察20天,未服过疫苗者可注射丙种球蛋白0.3~0.5ml/kg。

脊髓灰质炎(poliomyelitis,以下简称polio)又名小儿麻痹症,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临床表现主要有发热、咽痛和肢体疼痛,部分病人可发生弛缓性麻痹。流行时以隐匿感染和无瘫痪病例为多,儿童发病较成人为高,普种疫苗前尤以婴幼儿患病为多,故又称小儿麻痹症(Infantile paralysis)。其主要病变在脊髓灰质,损害严更多>>

病因  治疗  预防  食疗  好发人群:儿童人群 常见症状:发热、烦躁、咳嗽或恶心呕吐、腹泻、头痛、肌肉痛、肢体出现萎缩或畸形、而至跛行或不能站立[详细] 是否医保: 治疗方法:药物治疗、理疗
儿科疾病热点 实时聚焦 行业新闻 热点推荐
快问号
  • 宝宝护士权威的孕育资讯,帮助家长呵护宝宝健康
  • 医说健康为您讲解人们最关心的健康养生话题,让您轻松掌握健康养生小常识。
  • 葩姐减肥肥肉三层非一日之功,葩姐教你用正确的方法迈出减肥第一步!
  • 揭秘君谣言似妖,小倩姥姥。辟谣除妖,不在山高
  • 漫说健康用漫画阐述健康,让医学也能性感起来!
曝光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