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院发展困难 政策“补丁”遭遇人才瓶颈

2017-06-03 11:40 来源:网友分享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卫生院的冷清,除了和政府的政策引导有关,这一现象自身也有其存在的逻辑。

  “瞧不上”卫生院很自然

  在安徽省含山县运漕镇开往县城的乡村巴士上,老刘正带着80多岁的老母亲去县医院看头痛。老刘说,县医院收费虽然贵,但是技术应该好一些。以前是没钱不敢去,现在合作医疗能报销一部分医药费,再加上自己手头也宽裕了,有点不舒服就往县里跑。老母亲还去过省城的大医院看病,新农合也管报销,回来后自然“瞧不上”卫生院了。

  含山县新农合管理中心负责人肖安保告诉记者,新农合报销水平的不断上升,的确让就医流向发生了改变,特别是近几年,合作医疗基金流向大城市、大医院的比例明显上升。

  据统计,2010年,含山县参合农民在县外、县城和乡镇住院的比例大约分别为30%、40%和30%,而新农合基金流向三者的比例分别达到45%、40%和15%。也就是说,七成住院的参合农民选择了县级以上的医院,而新农合基金的八成以上都流向了二级以上医院。

  一方面,是需方的就医意愿随着支付能力的增强发生了改变;另一方面,作为供方的卫生院职工,他们的想法也随着政策的改变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记者走访了多家卫生院,医生们不约而同地提到,实行绩效工资后,医务人员失去了“创收”的热情,已经普遍不愿承担医疗风险,推诿病人,让病人转院的现象增多。

  张道明是含山县陶厂镇医院院长。“碰到有风险的病人,我肯定主张立即转院,往上送。”张道明说,现在基层都这样处理风险,村里往镇上送,镇上往县里送。在同行圈子里,时刻流传着一些小道消息警示医生。“前不久大家就在传说县里又有一家医院出事了,赔了患者30多万元。”张道明说:“30多万元,要是我摊上这么一回,整个医院一年就白干了。”

  面对这一趋势,管理部门依然采用惯用的行政手段进行调整。“经常开会,卫生局找院长谈,院长找医生谈,要求大家不能推诿病人。”医生们戏称这一做法为“半月谈”。不过,即使是卫生局的工作人员也清楚,这种行政手段似乎并不那么有效。

  在清溪镇卫生院,记者遇到了前来巡查的县卫生局医政科的工作人员。谈及卫生院不愿接收病人,他直截了当地说:“你真要卫生院收,未必能治得好。”尽管经过基层综合配套改革,卫生院的人员结构在调整后稳定下来,但在他看来,基本医疗是以技术为基础的,医生在能够诊疗常见病与多发病的同时,对急、难、危重病也必须要有一定的诊治能力。然而,卫生院队伍的整体素质依然偏低,“处于低水平的稳定”。

  这一说法在许多卫生院医生那里得到了证实。他们抱怨说,公共卫生服务的工作量明显增加,考核的压力也明显增大,长此以往,工作精力必受影响。因此,不少人选择满足现状,参加各种培训进修学习的积极性下降,加之卫生院医务人员学历和职称偏低,又存在年龄结构不合理,缺少传帮带,医疗技术难免会出现滑坡现象。

部分文章源于网友分享,本站尊重原创,如有侵权,本站将在第一时间予以删除。
国内新闻 实时聚焦 行业新闻 热点推荐
快问号
  • 宝宝护士权威的孕育资讯,帮助家长呵护宝宝健康
  • 医说健康为您讲解人们最关心的健康养生话题,让您轻松掌握健康养生小常识。
  • 葩姐减肥肥肉三层非一日之功,葩姐教你用正确的方法迈出减肥第一步!
  • 揭秘君谣言似妖,小倩姥姥。辟谣除妖,不在山高
  • 漫说健康用漫画阐述健康,让医学也能性感起来!
曝光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