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该如何护理 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症状

2017-06-17 17:36 来源:网友分享

一、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因

  一、发病原因

  EB病毒系由Epstein和Barr等在非洲儿童淋巴瘤(Burkitt淋巴瘤)细胞培养中最先发现,属疱疹病毒群,电镜下形态结构与此群的其他病毒相同,但抗原性不同。近年证明本病是由EB病毒引起。

  二、发病机制

  IM是由EBV感染引起的B淋巴细胞携带EBV基因,并表达相应抗原,刺激杀伤性T细胞增殖,进而引起全身淋巴结肿大及内脏器官病变的一种自限性疾病。EBV在IM时多为增殖状态,但也有部分处于潜伏状态。此病之所以自限性,是由于EBV感染的B淋巴细胞在不断增殖的同时,通过释放完整的病毒颗粒,引起了一系列免疫反应。包括NK细胞、TNF.仅、IFN. 、活化的HLA—DR CD8 T细胞以及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等。EBV可以诱导IL.1、IL.8、MIP一1和LTB4的分泌并通过某种未知途径激活单核细胞后,后者可以产生IL.12、IL.15和GM.CSF,其中MIP一1可以募集B细胞和T细胞到炎症部位,因此有利于EBV特异性免疫的产生,LTB4是中性粒细胞的趋化因子,IL一12和IL.15可以激活NK细胞,GM.CSF可使中性粒细胞产生IL一1和过氧化物,产生抗感染效应,其连同IL一2还能够诱导特异性细胞免疫。研究表明,机体免疫功能正常情况下,EBV进行增殖性感染时表达的相关基因及蛋白使病毒感染细胞成为CTL攻击的主要目标而被杀伤。这可能是此病具有自限性的主要原因。经过4—6周,免疫反应可使EBV细胞显著减少,IM自愈。

二、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有哪些症状

  本病的症状和体征多种多样,其临床表现的发生率也有很大的差异。潜伏期一般4—15天,起病或急或缓,有上呼吸道炎症的前驱症状。幼儿大多数症状较轻,年长儿症状明显。几乎均有发热,无固定热型,持续1—3周,有的病例低热可长达3个月,中毒症状常不明显。淋巴结肿大是本病的特征性表现,全身浅表淋巴结均可受累,以颈外侧区常见。肝脾肿大,半数以上病儿发现脾大,并可伴压痛,可因外伤或用力过猛致脾破裂;约1/3病儿有肝大。大多数病儿有咽痛,呈咽峡炎、扁桃体炎,如扁桃体分泌物、扁桃体白膜形成。咽峡炎是本病最重要的表现,有时是惟一的症状。

  1.一般症状

  急性或隐袭起病。乏力、发热和肌痛,发热可高可低,持续1~2周后骤退或渐退,也有持续3~4周或持续低热达3个月之久。部分病人伴缓脉,类似伤寒。

  发热期典型表现:

  (1)不规则发热:

  体温38℃~40℃,热程l~3周,无固定热型,全身中毒症状不显著,病程早期可有相对缓脉。

  (2)咽峡炎:

  咽部充血,扁桃体肿大可有渗出物,或有灰白色假膜形成。

  (3)淋巴结肿大:

  70%可有明显淋巴结肿大,在病程第一周就可以出现颈后及全身淋巴结肿大并压痛,肿大的淋巴结很少超过3cm,硬度中等,无粘连,常于热退后数周才消退。

  2.鼻咽部表现

  最常见为咽峡部、腭垂充血,扁桃腺充血肿大,甚至少数可发生呼吸困难或吞咽困难。扁桃腺表面可有厚霜样渗出物,少数有假膜形成。

  3.淋巴结肿大

  是本病主要表现之一。多见于颈后区淋巴结,但全身浅表淋巴结均可累及。淋巴结一般呈轻、中度肿大、直径在3~4cm以上者少见。硬度中等,分散无粘连,压痛不明显。肿大的淋巴结大多需在热退后数周消退。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可引起腹痛等症状。

三、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怎样治疗

  1.目前治疗尚无特异性治疗

  以对症治疗为主,患者大多能自愈。有报告用阿昔洛韦(无环鸟苷)、干扰素等治疗。本病并发细菌感染时,如咽部、腭扁桃体的β-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可选用青霉G、红霉素等抗生素,有人认为使用甲硝唑(灭滴灵)或克林霉素(氯林可霉素)也有一定效果。肾上腺皮质激素可用于重症患者,如咽部、喉头有严重水肿,有呼吸道梗阻、溶血性贫血,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心肌炎、心包炎等危急情况,可应用皮质激素治疗。可酌情采用人血丙种球蛋白等,可改善症状,消除炎症。但一般病例不宜采用。

  2.抗病毒治疗

  首选药物为干扰素和更昔洛韦,同时给予对症支持治疗。干扰素是一种广谱抗病毒剂,并不直接杀伤或抑制病毒,而主要是通过细胞表面受体作用使细胞产生抗病毒蛋白,从而抑制病毒的复制;同时还可增强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巨噬细胞和T淋巴细胞的活力,从而起到免疫调节作用,并增强抗病毒能力。

  3.抗菌素

  用于并发细菌感染时,如咽部、扁桃体的β-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可选用青霉素G、红霉素等抗生素;使用甲硝唑(灭滴灵)或氯林可霉素5~7天也有一定效果。

  4. 激素辅助治疗

  肾上腺皮质激素可用于重症患者,如咽部、喉头有严重水肿,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心肌炎、心包炎等,可改善症状,消除炎症。但一般病例不宜采用。单纯用激素降温是不适当的。

四、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护理

  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一种单核-巨噬细胞系统急性增生性传染病。本病主要由EB病毒感染引起,传播途径是经口腔、密切接触而传染,故不必过多顾虑学校内飞沫传染。

  护理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注意观察体温变化及伴随的症状,体温超过38.5度应给予物理和药物降温。

  2、发病初期应卧床休息2-3周,减少机体耗氧量,避免心肌受累。

  3、饮食应给予清淡、易消化、高蛋白、高维生素的流食或半流食,少食干硬、酸性、辛辣食物,保证供给充足的水份,每天饮水量大约是少儿为1000-1500毫升、年长儿为1500-2000毫升。

  4、皮肤的护理:注意保持皮肤清洁,每天用温水清洗皮肤,及时更换衣服,衣服应质地柔软、清洁干燥,避免刺激皮肤。保持手的清洁更重要,应剪短指甲,勿搔抓皮肤,防止皮肤破溃感染。

  5、肝脾的护理:肝大、转氨酶高时可口服维生素C及肝太乐以保护肝脏。此病不会引起慢性肝炎。脾大时应避免剧烈运动(特别是在发病的第二周),以免发生外伤引起脾破裂。

  6、淋巴结肿大的要注意定期复查血象,因淋巴结消退比较慢,可达数月之久。如发现颈部淋巴结肿痛、体温升高等情况,及时去医院就诊。

部分文章源于网友分享,本站尊重原创,如有侵权,本站将在第一时间予以删除。

疾病百科|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挂号科室:传染科

温馨提示:
多以清淡食物为主,注意饮食规律。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是一种由EB病毒感染所致的急性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增生性疾病,病程常具自限性。临床上表现为不规则发热、淋巴结肿大、咽痛;实验室检查可发现周围血液单核细胞显著增多,出现异常淋巴细胞,嗜异性凝集试验以及抗EB病毒的抗体阳性。更多>>

病因  治疗  预防  食疗  好发人群:本病好发于青少年,男比女多为3:2 常见症状:淋巴结肿大、头痛、恶心与呕吐、咽痛、鼻塞、畏寒、头昏、食欲不振、寒战、肝脾肿大、斑丘疹 、猩红热样皮疹[详细] 是否医保: 治疗方法:药物治疗

内科疾病热点 实时聚焦 行业新闻 热点推荐
快问号
  • 宝宝护士权威的孕育资讯,帮助家长呵护宝宝健康
  • 医说健康为您讲解人们最关心的健康养生话题,让您轻松掌握健康养生小常识。
  • 葩姐减肥肥肉三层非一日之功,葩姐教你用正确的方法迈出减肥第一步!
  • 揭秘君谣言似妖,小倩姥姥。辟谣除妖,不在山高
  • 漫说健康用漫画阐述健康,让医学也能性感起来!
曝光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