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岁前知道这6个成长关键期 孩子会养得更好

2015-12-11 16:19 来源:网友分享

  自然定律真的很公平--在你应该付出的时候没有付出,到了该获得时就不能获得,如果想有所获得就要回过头来重新走那段没走过的路,而且要付出几倍到几十倍的努力。

  教育孩子也是这样。在孩子6岁前,尤其是3岁前 ,如果家长没有给孩子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和人格的基础,那就得用12年甚至一生的时间来补偿,还不一定能补得上。

  0-1岁,建立好安全感很重要


  在孩子出生6-8周的时间里,我们叫作孩子的体外孕期。这个时候,孩子使用妈妈的身体氛围固定参照点,以这个参照点为核心开始慢慢环视他所在的这个新世界,他从妈妈的怀抱开始走向这个家庭。

  这时,他们还没有建立起对这个世界和对妈妈的信任 ,孩子需要在妈妈的怀里至少待上六周到八周,这六到八周是孩子从子宫到无限空间的过渡。

  体外孕期,顾名思义是需要妈妈仍然把孩子像在子宫里一样环在身边。用妈妈的身体给孩子一个被包裹感觉。

  让孩子安全起航,妈妈在头几周的安全感建立是很重要的。

  妈妈的怀抱一定是能带给孩子安全感的地方,如果妈妈的情绪是低落的、害怕的、忧伤的、焦虑的,那么把孩子抱在怀里时就会把这些不良情绪也传染给孩子。孩子不但不能在妈妈的怀里获得安全感的基础,反而获得了不良情绪和不安全感的基础。

  孩子再大一点时,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家里某一样东西被挪动,孩子会大哭;每天从姥姥家到自己家要走固定的那条路,如果走得不对,即便快走到家了,都哭着要求重走......这都属于秩序敏感现象。

  秩序敏感现象是儿童出现的第一个敏感期,在孩子出生后的第一年,从3-4个月就开始了,有的孩子一直持续到2岁半左右。

  儿童会将环境中各种各样的物体,当成一个彼此相关的整体,就像在妈妈的子宫中一样。只有在这样的感觉中,儿童才有安全感,并有秩序地开始对环境中的某一个物体探索,只有这样,才能在稳定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对物体的深入感知,积累起越来越多的经验。

  在早期的安全感建构好以后,孩子就会放心地去发展自己。当孩子能把手伸到嘴里去吃的时候,他就开始了最早的探索。

  0-2岁,大脑工作模式发展的关键期

  为什么婴儿出生之后会不断地活动他们的肢体?因为年龄越小的孩子越缺乏专门的思考。所以皮亚杰管儿童的这一时期叫作儿童的感知运动时期。

  在这个阶段内,儿童是用他们的肢体来“思考”问题的,所以他们在思考的时候,看上去是在不停地动。他们的思考不只用大脑,更多的是使用手和脚,他们的行动就是他们的思考。

  孩子的大脑一直到15岁才完全发育成熟,如果我们不认可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无法使用大脑学习,那么就会逼迫他们使用大脑,当孩子的大脑无法达到成人要求的学习内容时就只能依靠他们已经发展起来的记忆模式学习。

  1-3岁,孩子在探索中发展自己

  孩子在探索世界时,全身的每一个细胞都处于感知和思考的状态,他们所有的感觉器官都在为大脑收集有关事物的信息,于是他们的感受器官被高度地统合起来,大脑开始非常恰当地工作,肢体与大脑产生了非常和谐的配合状态。

  大脑的工作能力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增强,并创造出合适个体的思维方式,这是为日后几十年纯大脑工作和文化知识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如果这个时候,家人每天只是逗孩子、抱孩子,而不给予物质刺激,那么孩子对物体基本就会视而不见。他可能会更多地沉迷于对别人身体的迷恋,而没有行动和探索的欲望。

  在孩子进行探索的时候,我们不要限制他们的每一个动作,不要剥夺他们的自主权,只要环境中没有危险,我们就应该允许孩子去探索他想探索的事物。

  如果孩子的探索需求没有得到足够的满足,就会出现不能独自工作,总是寻求家长陪伴的情况,并且他们对物质的感觉只会停留在一个粗略的水平,不能创造性的使用。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孩子也会出现不能深入研究的情况。

  为孩子提供探索的环境和材料需要包含这些因素:

  1、为孩子提供可以无限创造自己的儿童群体,只要有儿童群体,他们就会永无止境地创造自己并相互学习。

  2、为孩子提供丰富的工作材料,如厨艺的、泥土的、搭建的、情感的等等。

  3、成人要学会把握恰当地时机进入孩子的工作和撤出孩子的工作。

  3-4岁,社会性能力开始发展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除了探索自己与物质的关系外,还开始探索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尤其是开始注意建立友情这件事情。

  他们开始注意某一个人跟自己关系很好,注意人和人之间有一种感情在联结,这种感觉让孩子非常着迷,所以这个时期的孩子非常在意谁跟自己玩,谁不跟自己玩,谁是自己的好朋友,谁不是自己的好朋友,并为此产生很多的烦恼和快乐。

  对于友谊的追求,使得他们开始了经营友谊的练习,这对于人类这种只有为他人提供服务才能获得生存机会的动物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发展内容。

  同时,孩子开始试着深入思考问题,对物体的探索会进行深入的研究。

  如果在家里被照顾得过于精细,或在幼儿园以读、写、算为教学主导的孩子,在这个时期他们只喜欢使用大脑而不使用肢体。这样会造成孩子过于信任自己的想法,偶尔想实践想法时,一动手却发现与自己的想法不一致,就会放弃实践,更加沉迷于幻想,进而对真实的人类行为和真实的事物都不太感兴趣,也没有耐心去进行探索和研究。

  4-5岁,开始探索他人的心智

  4岁的孩子开始广泛地跟人互动,他们开始发现别人内心想的东西跟自己想的不一样,发现自己知道的东西别人不知道,别人知道的东西自己不知道,孩子对此特别感兴趣,于是他们开始试着告诉别人一些并不存在的事情来实验别人是否知道这件事情没有真的发生。

  这就是我们成人定义的“撒谎”行为。

  孩子的撒谎行为分许多情况,家长需要细心判断孩子撒谎的目的,有时候通过孩子的谎言,可以看到我们成人所犯的错误和孩子所处的困境。

  通过对孩子撒谎的判断,我们知道,是该等待孩子的成长,还是该帮助孩子脱离困境,还是应该审视自己的行为和对孩子的态度。

  同时,他们还会试着在别人看不见的时候,把一些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拿走,看看别人能否发现。当孩子知道别人只要没看到就不会知道的时候,会感觉到非常新奇,于是还会再去拿别人的东西,我们成人又给这种行为定性为“偷”。

  这个阶段的孩子不再只需要一个朋友,大多数孩子会三五成群集中在一起玩耍或互动,但由于沟通技巧还不成熟,所以经常会产生矛盾,出现情绪。这样的结果,会使有精神力量的孩子非常生气,大发脾气,而温和的孩子会感觉到失望和无助。

  回到家中,他们会像父母哭诉这些不愉快。这就是我们家长经常遇到的一种情况:早晨他们上幼儿园的时候快快乐乐,在班里一天状态也很好,晚上回来却又哭又闹,说幼儿园没意思,再也不想上幼儿园了,有的孩子甚至会要求妈妈给他换一个幼儿园。

  这时,家长只需要倾听即可,第二天他依旧会高高兴兴地再去幼儿园,继续奋战。

  因为他们摸爬滚打,翻腾撕咬都是为了练习将来的生存能力和建立他们的友谊。这样的状态对孩子的成长是最有利的,慢慢地孩子就习得了自己的社会地位,并以自己的性格确立在群体中的角色,使自己获得良好心态。

  5-7岁,不可阻挡地对学习发生兴趣

  孩子到5岁后,会慢慢地脱离物质本身,开始更加深入地使用物质来表达自己的精神目的。

  他们开始探索人的内在想法、感情和感受是怎么被表达出来,逐渐注意到人用纸和笔创造的作品对于人的作用。

  到这个时期,如果成人没有从小就逼孩子学习文化知识,他就会自然地不可阻挡地对文化学习发生兴趣,主动要求画画,要写字,完全是自发地学习。

  这个时候帮助孩子最好的方式,就是孩子问多少就告诉孩子多少,如果孩子来问你,问哪个字就说哪个字,要给孩子的探索留下空间。不问,我们就一声都不出。

  在孩子需要我们帮助的时候,我们也不要做得太好,让孩子觉得自己做不到,最好做得比孩子还差一点,增加他的学习动力。更不要人家问一个字,你给人读一本书,或者今天刚教完,明天就去考孩子。这样做的结果就是让孩子感到紧张、害怕,他们会为了躲避这种被考的感觉,而不再向我们求助。

  只有学习带来的愉悦感才是孩子学习的内在动力。

部分文章源于网友分享,本站尊重原创,如有侵权,本站将在第一时间予以删除。
育儿指南向日葵 实时聚焦 行业新闻 热点推荐
快问号
  • 宝宝护士权威的孕育资讯,帮助家长呵护宝宝健康
  • 医说健康为您讲解人们最关心的健康养生话题,让您轻松掌握健康养生小常识。
  • 葩姐减肥肥肉三层非一日之功,葩姐教你用正确的方法迈出减肥第一步!
  • 揭秘君谣言似妖,小倩姥姥。辟谣除妖,不在山高
  • 漫说健康用漫画阐述健康,让医学也能性感起来!
曝光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