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泽广教授:肝癌发病机制的功能基因组学研究

2016-03-28 10:53 来源:网友分享

  2016年3月26日讯 3月24日,由生物谷主办的2016多组学与临床转化研讨会:迈向精准医学隆重召开。上海交通大学系统生物医学研究院副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科技部"973"项目首席科学家韩泽广教授为我们带来了主题是《肝癌发病机制的功能基因组学研究》的精彩报告。

  肝癌在男性中发病率为第五位,致死率第二位;在女性中,肝癌发病率为第七位,致死率第六位,已成为原来越严重的社会负担。在中国引发肝癌的主要危险因素是乙肝肝炎病毒(HBV)感染,约一半的肝癌病例是由慢性HBV感染引起的,并且容易并发转移。

  本次会议上韩泽广教授做了精彩的演讲。他的团队曾用3年多时间,对肝癌样本的基因组进行了"地毯式地搜捕",找到了347个突变基因,其中已有3个被证明在肝癌的发病与转移中起决定作用,为人类攻克肝癌提供新的靶点,这是世界上第一次利用新型大规模基因组分析技术研究肝癌转移问题,所获结果将为肝癌诊断、预后、治疗,以及开发新型治疗药物奠定基础。随后,韩泽广教授团队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手段,对人类基因表达谱进行大规模分析,筛选出人类X染色体上的179个基因为潜在CT抗原基因,然后针对这179个CT抗原基因开展大规模RNA干扰实验,结果发现,在这179个CT抗原基因中,只有9个基因对维持肝癌细胞活性有重要作用,其中只有DUSP21编码酶类分子为双向特异磷酸酶,适合作为抗癌靶标。

  最近,韩教授团队采用功能基因组方法,包括全基因组、外显子组测序、基于阵列进行比较基因组杂交(CGH)、DNA甲基化分析、基因表达谱分析和大规模RNA干扰筛选等策略,对HBV感染相关肝癌进行研究,发现一系列关键的体细胞遗传和表观遗传事件如ARID1A突变、NOXIN基因扩增、SCARA5甲基化等,揭示了致癌物如马兜铃酸和一些重要信号分子参与肝癌发生发展。

部分文章源于网友分享,本站尊重原创,如有侵权,本站将在第一时间予以删除。

疾病百科| 肝癌

挂号科室:肝胆外科、肿瘤科

温馨提示:
肝癌的病人要注重生活护理和心理护理,端正心态,正确客观对待。注意饮食,给予易消化、要给低脂肪的食物,提高病人的生命质量。

肝癌是指发生于肝脏的恶性肿瘤,包括原发性肝癌和转移性肝癌两种,人们日常说的肝癌指的多是原发性肝癌。原发性肝癌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根据最新统计,全世界每年新发肝癌患者约六十万,居恶性肿瘤的第五位。原发性肝癌按细胞分型可分为肝细胞型肝癌、胆管细胞型肝癌及混合型肝癌。按肿瘤的形态可分为结节型、巨块型和弥漫型。原发性肝癌在我国属于高发病,一般男性多于女性。更多>>

病因  治疗  预防  食疗  好发人群:中老年男性 常见症状:乏力、消瘦、右上腹隐痛、食欲明显减退[详细] 是否医保:医保疾病 治疗方法:手术治疗、放射治疗、化疗、药物治疗

医药科研 实时聚焦 行业新闻 热点推荐
快问号
  • 宝宝护士权威的孕育资讯,帮助家长呵护宝宝健康
  • 医说健康为您讲解人们最关心的健康养生话题,让您轻松掌握健康养生小常识。
  • 葩姐减肥肥肉三层非一日之功,葩姐教你用正确的方法迈出减肥第一步!
  • 揭秘君谣言似妖,小倩姥姥。辟谣除妖,不在山高
  • 漫说健康用漫画阐述健康,让医学也能性感起来!
曝光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