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焦虑神经症_ 2大治疗方案知多少

2016-11-25 22:28 来源:网友分享

一、焦虑神经症 如何治疗

  药物治疗对该病有明显疗效,但心理治疗有减轻焦虑的作用,一般应在药物控制焦虑的基础上适当配合心理治疗。

  1.药物治疗

  (1)三环类抗抑郁剂 以丙咪嗪、氯丙咪嗪效果较好,开始剂量宜小。

  (2)苯二氮蕈类 以阿普唑仑疗效最好;其次,氯酯安定、氢羟安定、舒乐安定、安定等也有较好的作用。

  (3)B-肾上腺受体阻滞剂 心得安可用于减轻病人植物神经亢进症状。

  (4)丁螺环酮 对广泛性焦虑疗效好,无嗜睡等副作用。

  2.心理治疗

  是治疗本病的基本方法,常用者有:①集体心理治疗;②小组心理治疗;③个别心理治疗;④森四疗法。心理治疗由医生向病人系统讲解该病的医学知识,使病人对该病有充分了解,从而能分析自己起病的原因,并寻求对策,消除疑病心理等,减轻焦虑和烦恼,打破恶性循环。并予讲解治疗方法,使患者主动配合,充分发挥治疗作用。个别心理治疗是在集体或小组治疗的基础上针对个别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心理辅导。森田疗法,主张顺应自然,是治疗神经衰弱的有效方法之一。有条件的医院也可以选用。

二、焦虑神经症如何诊断

  1.症状标准

  (1)符合神经症的诊断标准。

  (2)惊恐发作需符合以下4项。①发作无明显诱因、无相关的特定情境,发作不可预测;②在发作间歇期,除害怕再发作外,无明显症状;③发作时表现强烈的恐惧、焦虑,及明显的自主神经症状,并常有人格解体、现实解体、濒死恐惧,或失控感等痛苦体验;④发作突然开始,迅速达到高峰,发作时意识清晰,事后能回忆。

  2.严重标准

  患者因难以忍受又无法解脱,而感到痛苦。

  3.病程标准

  在1个月内至少有3次惊恐发作,或在首次发作后继发害怕再发作的焦虑持续1个月。

  4.排除标准

  (1)排除其他精神障碍 如恐惧症、抑郁症,或躯体形式障碍等继发的惊恐发作;

  (2)排除躯体疾病 如癫痫、心脏病发作、嗜铬细胞瘤、甲亢或自发性低血糖等继发的惊恐发作。

三、焦虑神经症的临床表现

  1.症状分类

  焦虑症多发生于中青年群体中,诱发的因素主要与人的个性和环境有关。前者多见于那些内向、羞怯、过于神经质的人,后者常与激烈竞争、超负荷工作、长期脑力劳动、人际关系紧张等密切相关。亦有部分患者诱因不典型。临床上医师常把焦虑症分成急性焦虑和慢性焦虑两类。

  (1)急性焦虑 主要表现为惊恐样发作,在夜间睡梦中多发生,有濒死的感觉。患者心脏剧烈地跳动,胸口憋闷,喉头有堵塞感和呼吸困难。由惊恐引起的过度呼吸造成呼吸性碱中毒(二氧化碳呼出过多导致血液偏碱性),又会诱发四肢麻木、口周发麻、面色苍白、腹部坠胀等,进一步加重患者的恐惧,使患者精神崩溃。这类患者就诊时往往情绪激动、紧张不安,常给医师一种心血管疾病发作的假象。一般急性焦虑发作持续几分钟或数小时,当发作过后或适当治疗后,症状可以缓解或消失。

  (2)慢性焦虑 急性焦虑常在慢性焦虑的背景上产生,但更多患者主要表现为慢性焦虑的症状。一般慢性焦虑的典型表现为五大症状,即心慌、疲惫、神经质、气急和胸痛。此外还有紧张、出冷汗、晕厥、嗳气、恶心、腹胀、便秘、阳痿、尿频急等,有时很难与神经衰弱或其他专科疾病相区分,故需要医师对病情有全面细致的了解,以免误诊。有时候一些必要的辅助检查有助于排除器质性疾病,像心电图、X线胸片、消化道造影、胃镜等可以帮助医师查出疾病。不过,焦虑症的主观症状虽然严重,但客观休征却是很轻或阴性。

  2.症状特点

  (1)广泛性焦虑症 是以经常或持续的,无明确对象或固定内容的紧张不安,或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过分担心或烦恼为特征,这种紧张不安、担心或烦恼与现实很不相称;常伴有植物神经功能亢进,运动性紧张和过分警惕。

  (2)惊恐发作 是以反复出现强烈的惊恐状态,伴频死感或失控感,可有严重的植物神经症状。一个月内至少有惊恐发作3次,每次发作不超过2小时,明显影响日常活动。

  3.体检发现

  恐惧发作并非躯体疾病所致,不伴有精神分裂症、情感性障碍或其他神经症性疾病。

四、焦虑神经症的病因

  一般认为,社交焦虑障碍并不单纯由一种原因造成,而是某些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遗传因素

  心理学家发现,如果双生子其中之一患有社交焦虑症,另一个也同样易患社交焦虑症,这种相似性同卵双生子高于异卵双生子。事实上,社交焦虑症患者家庭成员中,患社交焦虑症的可能性是无社交焦虑症患者家庭成员的3倍,这几乎表明社交焦虑症似有“家族性”倾向。

  2.脑部传递物质失衡

  科学家发现,社交焦虑症与患者的脑部传递物质失衡有密切关系。例如,负责调控情绪的5-羟色胺在脑内浓度降低,或者另一种脑部传递物质多巴胺较正常人少,这些都可以。

  3.家庭环境因素

  如果父亲、母亲或他们其中之一患有社交焦虑症,那么,他们的孩子很可能会通过观察父母亲如何应对社交环境而受其影响,即成为社交焦虑症患者。另外,本身性格害羞、胆小、容易退缩,被父母过度保护或控制、经常被人嘲笑、欺凌、拒绝的儿童也比较容易患此病。

  4.重要经历因素

  对某些人来说,社交焦虑症始于社交过程中曾有过的一次经历,例如,有非常严重的在公众面前演讲恐惧的人,有时会回忆当初演讲时体验过的一种突如其来的焦虑症状的暴发。

部分文章源于网友分享,本站尊重原创,如有侵权,本站将在第一时间予以删除。

心理茶社心理 FM 实时聚焦 行业新闻 热点推荐
快问号
  • 宝宝护士权威的孕育资讯,帮助家长呵护宝宝健康
  • 医说健康为您讲解人们最关心的健康养生话题,让您轻松掌握健康养生小常识。
  • 葩姐减肥肥肉三层非一日之功,葩姐教你用正确的方法迈出减肥第一步!
  • 揭秘君谣言似妖,小倩姥姥。辟谣除妖,不在山高
  • 漫说健康用漫画阐述健康,让医学也能性感起来!
曝光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