呵护祖国的花朵 教您科学育儿

2017-07-01 06:54 来源:网友分享

一、宝宝“延迟满足”性格

  宝宝为了获取更大的好处,放弃眼前的诱惑,克制自己的欲望,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为“延迟满足”。在生活中,宝宝因为得不到一件想要的东西,最常用而有效的办法就是哭闹。束手无策的爸爸妈妈为了尽快哄住宝宝,只好给他想要的!殊不知,这便掉进了宝宝的“圈套”。如果宝宝一哭,你就百依百顺、有求必应,那宝宝以后哭闹的次数会越来越多,也越来越任性。
  拥有“延迟满足”能力的宝宝未来成功率更高20世纪60年代,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沃尔特·米歇尔找来数百名幼儿园的小朋友,让他们每个人单独呆在一个只有一张桌子和一把椅子的小房间里,桌子上的托盘里有他们爱吃的东西——棉花糖。研究人员告诉他们,可以马上吃掉棉花糖,或者等研究人员回来时再吃,作为奖励还可以再得到一颗棉花糖。实验过程中,大多数孩子坚持不到三分钟就放弃了。只有大约三分之一的孩子成功延迟了自己对棉花糖的欲望,等到研究人员回来兑现奖励。
  后来的研究发现,进入高中后当年马上吃掉棉花糖的孩子无论在家里还是学校,都更容易出现行为上的问题,成绩也很差。而能成功延迟对棉花糖欲望的孩子,在学校行为和学业表现上都要好于马上就吃掉棉花糖的孩子。研究者甚至认为,通过一个孩子延迟满足能力预测成功的准确率甚至比IQ要高。

二、“延迟满足”能力训练

  心理学研究表明,宝宝1岁的时候开始发展约束自己的能力,到3岁时就发展到跟成人差不多的水平。宝宝“延迟满足”的能力可以通过一些方法得以提高,并不仅限于让他克服棉花糖的诱惑。事实上,宝宝在生活中提出的任何一个不合理要求都可以被你利用成训练他延迟满足能力的良机,你所要做的就是跟他说,“宝贝,对不起,你能等会儿吗?我现在还不能满足你,但过一会儿妈妈一定会……”这个省略号代表的也许是更大的满足,如除了满足那个物质条件外,还可以加一个大大的拥抱和表扬,或者是别的替代品。最好在表达完这个省略号的内容后,还要再解释你的正当理由。千万不要为了延迟满足而延迟满足,那样宝宝会觉得不公平,或者会学会与大人讨价还价。
  “延迟满足”训练技巧
  1.循序渐进。“延迟满足”的能力是逐渐发展的,所以一定要注意循序渐进,不要一下子对宝宝有太高要求,导致他焦虑过度。即使一次不奏效,你也不要灰心,一次不行两次,两次不行三次……对于“延迟满足”的具体时间,因人而异,因为每个宝宝在忍耐方面生来就有不一样。要注意观察宝宝的特点,免得让他哭得太伤心而受到伤害。
  2.保持耐心。一开始训练的时候,宝宝哭闹是难免的,这是他的抗议方式,你对此要有心理准备。你一定要保持耐心,可以抱抱他、安慰他、给他讲道理、转移注意力,总之要尝试让他的心情变得好起来,这也是在教宝宝如何克服这种难熬的情绪。
  3.兑现承诺。说好的约定一定要兑现,不能骗宝宝。可能这一次宝宝会忘记你先前的承诺,但如果你常常这么做,宝宝会不信任你,变得更不愿意等待,因为直接得到最有保障。
  4.及时回应宝宝的情绪。无论什么时候,对于宝宝的情绪都要即时回应,哪怕你不喜欢这种情绪。你别说“不许哭”、“有什么好哭的”来压制宝宝,这可能反而会激发他对物质的渴望。你应该向宝宝解释合理的正当的理由,比如,宝宝要抢他人的球玩,你蹲下来轻轻搂着他说,“宝贝,我知道你现在很想玩,但这是别人的球,我们要经过别人的同意才能玩。现在哥哥在玩,等哥哥停下来了,我们一起问下哥哥可不可以一起玩,好吗?”

三、如何回答我从哪里来

  其实对孩子来说,他们问这些问题是出于好奇,探究,并没有什么尴尬的想法;往往是父母会觉得谈论这样的话题很尴尬。哈佛心理学家杰罗姆。卡根(Jerome Kagan) 建议父母和孩子谈话时要注意不慌不忙,冷静从容,而不是忧心忡忡或者言词躲闪。他说:小孩子往往会从父母的语气里获得信息,而不是单词。父母可以先看一些绘本,还有一些简单的给孩子写的科普读物,做好比较适合回答孩子的语言上和心理上的准备,甚至夫妻之间可以互问互答,看怎么调整自己的语言比较合适。

对了3-5岁的幼儿来说,回答问题的时候尽量简洁,尽量使用正式的名词。比如:宝宝是怎么形成的?爸爸的一个精子碰到妈妈的一个卵子,它们在一起变成一个受精卵,这个受精卵在妈妈的子宫里面慢慢长大,等等。我自己的孩子3,4岁的时候对这些回答已经很满意了,认为已经解决了他们的问题。如果我说得文艺一点,小蝌蚪啊什么的反而会引起他们的疑问:小蝌蚪长大了会变青蛙,为什么人的小蝌蚪不变青蛙?这样反而说不清楚。我实话实说,就用该用的名词,反而让他们觉得解决了他们的问题。有些孩子到这里就觉得已经得到答案,不再追问。有些孩子可能会继续追问,小宝宝在妈妈的子宫里面是什么样子啊?不同的年龄,他们的问题不同,对父母的回答作出的反应也不同。我们根据他们的年龄要不断调整自己的回答。在美国,学前班的幼儿会学习生命的形态,比如青蛙,蝴蝶,小鸡等等这些动物从出生到成年是怎么变化的。我的孩子在5岁的时候就继续追问,小宝宝在妈妈肚子里会动吗?那我就继续提供信息,给他们看胚胎的发育图片,告诉他们这个小细胞是怎么慢慢长大,变化,最后妈妈去医院,医生会帮助小宝宝生出来。我的孩子还知道小宝宝在妈妈肚子里靠脐带获得营养,生出来以后要靠自己呼吸,喝奶。我也顺便告诉他,当爸爸妈妈听到他第一声哭声的时候多么激动,这意味着他可以自己呼吸了。还告诉他医生,护士和爸爸妈妈一起给他唱生日快乐。他听了特别开心,感到自己作为一个新生命被父母和其他人欢迎和爱护。对于幼儿来说,我们不需要再提供详尽的回答,比如详细解释性器官,因为他们可能还不能理解。

在美国,学校和家庭还会进行隐私教育,教育幼儿,他们的私人部位不能被别人看和碰,除了父母和医生,并且父母只有在帮助他们清洁的时候,医生只有在检查他们的时候才可以碰。同时尊重他们的个人空间,只有这样,他们才会学会尊重父母的个人空间。我有时候跟孩子们说:对不起,请给妈妈一点个人空间和时间。他们能很理解地走开。我们平时生活里的点点滴滴其实对孩子们都是有影响的。比如,我们有时候告诉孩子爸爸妈妈是怎么认识的,什么时候结婚的。我们是硕士毕业结婚,他们现在坚定地认为,自己要到24岁才结婚,而且结婚了以后才可以生孩子。对于3-5岁的幼儿,甚至6,7岁的儿童,我们要了解他们的理解能力,生活阅历并不成熟,对他们的提问并不一定要给出从头到尾详尽的解释,而是要根据他们的年龄,对答案的满意程度,随机应变,调整自己的答案。

四、婴幼儿早期教育的重点

  1、活动量
  指宝宝一天活动中,所表现的动作节奏快慢与活动频率多寡。活动量无关个性的活泼,而与自身的创造力、生理性有关。通常活动量大的宝宝所需的睡眠时间较少,活动量小的宝宝所需的睡眠时间较长。
  2、规律性
  指宝宝的生理机能如睡眠时间、食量、排泄的规律性。如果宝宝睡觉,起床、大小便、肚子饿……都很准时,就是规律性强的孩子;反之,如果饮食生活不定时、定量,就是规律性差的孩子。
  3、趋避性
  指宝宝首次接触人、事、物、环境与情况等新刺激时,所表现的接受或退缩的态度。趋进性的宝宝通常较勇于尝试,能够主动学习新事物、适应性环境;而退避性的宝宝则对新事物有退缩、逃避的倾向,不容易学习新事物、适应新环境,
  4、适应性
  指宝宝适应新的人事物、情况、环境的难易程度与时间的长短。适应性与趋避性是直接的反应,而适应性则是自我调整后的反应。适应性高的孩子可以很快、很轻松地学习、接受陌生的事物,能从容应付突发的状况,因此,趋进性也较强;而适应性低的孩子则需要花比较长的时间去接受新事物,常会显现出退避性。
  5、坚持性
  指宝宝正在或想要做事情时,如果遇到困难、阻碍、挫折的话,继续进行原活动的态度。坚持性高的宝宝遇到困难时,会想办法克服,相对的个性就比较固执;坚持性低的宝宝遇到困难可能很快就放弃,但是个性通常较随和。
  6、注意力分散度
  指宝宝是否容易受到外界刺激干扰,而改变他原来进行的活动。注意力分散度与坚持性在某种程度上也互有关联,注意力分散度低的宝宝则不容易分心,可以很快达到学习目的,较具坚持性。
  7、情绪本质
  指宝宝快乐和不快乐、友善和不友善、勇敢和害怕等正负向情绪的表现比例。情绪本质正向的孩子经常笑咪咪的,容易结交朋友,态度积极而生活快乐;情绪本质偏向负向的孩子则多愁善感或是爱闹别扭,容易对人产生敌意。
  8、反应阈
  指可以引起宝宝反应的刺激量,包括视、听、味、嗅、触觉、社会觉等。反应阈是内显的现象,反应阈低的宝宝只要一点点刺激,就会感到不舒服,譬如洗澡水的温度稍高或稍低,他就会排斥,抱的姿势稍微不对劲,就号啕大哭;反应阈高的宝宝则对刺激较不敏感,尿布里有大便,奶粉换一种厂牌,他都可以接受,不受任何影响。
  9、反应强度
  指宝宝对内在、外在刺激所产生反应的激烈程度。反应强度是一种外显的现象,反应强度高的宝宝,他的喜怒哀乐情绪及需求较容易被人察觉;反应强度低的宝宝因为外显出来的信息太微弱,容易被人忽视他的反应与需求,然而这并不代表宝宝没有那样的需求,只是父母很难察觉罢了。

部分文章源于网友分享,本站尊重原创,如有侵权,本站将在第一时间予以删除。

育儿指南向日葵 实时聚焦 行业新闻 热点推荐
快问号
  • 宝宝护士权威的孕育资讯,帮助家长呵护宝宝健康
  • 医说健康为您讲解人们最关心的健康养生话题,让您轻松掌握健康养生小常识。
  • 葩姐减肥肥肉三层非一日之功,葩姐教你用正确的方法迈出减肥第一步!
  • 揭秘君谣言似妖,小倩姥姥。辟谣除妖,不在山高
  • 漫说健康用漫画阐述健康,让医学也能性感起来!
曝光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