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奶粉事件,为何越解释公众越担心|奶粉事件|多个

2017-06-02 07:27 来源:网友分享

公众信任其实并不复杂。一是来自于业界以及有关部门长期以来累积起来的权威与公信力;再就是最大限度的信息公开,积极主动回应社会关切。如果能够做到这些,消费者才能“不恐慌”。

在外界的一片质疑声中,6日,食药监总局针对上海公安部门破获1.7万罐假冒名牌奶粉案再发公告表示,国产奶粉品牌贝因美也卷入此次假冒奶粉案中。食药监总局方面还表示,此前之所以公布假冒奶粉符合国家标准的信息,主要是提醒消费者不要恐慌。

就像一滴水扑进油锅,食药监总局的“提醒消费者不要恐慌”的说法再度引爆舆论。先是声称假冒奶粉符合国标,不存在安全风险,然后又说这是为了提醒消费者不要恐慌。前后措辞的微妙变化,很容易让公众怀疑,会不会就是为了让消费者不恐慌,才将之前不符合国标的奶粉,说成“符合国标”?

“假奶粉”并不意味着是“毒奶粉”,也并不意味着不符合相关安全标准。但是,公众并不知情,有关部门给出的信息又并不充分,所以,一句“提醒消费者不要恐慌”不当措辞,难免会引起公众误解。这不但不利于平息公众的恐慌心理,反而,令公众更加担心。

其实,让公众信任并不复杂。一是来自于业界以及有关部门长期以来累积起来的权威与公信力;再就是最大限度的信息公开,积极主动回应社会关切。如果能够做到这些,消费者在面对安全危机的时候,才会静待调查结论,做到“不恐慌”。

纵观上海假奶粉案件,相关信息披露极为有限,且含含糊糊,语焉不详,比如,涉及“多个品牌”的1.7万罐假冒奶粉,究竟都有哪些品牌?“挤牙膏”一般的公布节奏,只能加剧公众的担心。既然是“多个”,则仅仅公布了雅培和贝因美,恐怕不能称为“多个”。

还有,目前查获的1.7万罐假冒奶粉是否是全部的涉案奶粉?这些奶粉究竟是在生产环节被查扣的,还是包含流通环节追缴回来的?消费者购买并消费了多少假冒产品?这些问题均关涉到千家万户婴儿的健康与生命安全。倘若,有关方面从一开始就给出清晰的脉络、权威的检测信息等,或许,大家也就没有必要担心。

近年来,在婴儿奶粉领域,公众的耐心早已被消磨得差不多了,对企业和监管部门的信任程度或许也令人堪忧。这个时候,任何一起案件都会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这次食药监部门也意识到了公众心理的脆弱,但从实际效果来看,似乎仍然缺乏应对的艺术。

当然,无论如何应对,最好的办法还是加强监管,避免此类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而这一案件再次表明,目前的奶粉监管仍存在漏洞,有关方面要切实加强监管,严厉问责,真正实施从生产到流通环节的全产业链无缝隙监管。

部分文章源于网友分享,本站尊重原创,如有侵权,本站将在第一时间予以删除。
违法曝光 实时聚焦 行业新闻 热点推荐
快问号
  • 宝宝护士权威的孕育资讯,帮助家长呵护宝宝健康
  • 医说健康为您讲解人们最关心的健康养生话题,让您轻松掌握健康养生小常识。
  • 葩姐减肥肥肉三层非一日之功,葩姐教你用正确的方法迈出减肥第一步!
  • 揭秘君谣言似妖,小倩姥姥。辟谣除妖,不在山高
  • 漫说健康用漫画阐述健康,让医学也能性感起来!
曝光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