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8-20 09:26 来源:网友分享
1.肺经风热型:
(1)筋通鼻炎水:外用滴鼻。一次2-3滴,一日3-4次。
(2)胆香鼻炎片:成人每次4-6片,一日3次,温开水送服,儿童减半。
(3)鼻渊丸:每次服用12粒,一日3次,温开水送服。
(4)苍耳子鼻炎胶囊:口服,按本品说明书要求服用。
(5)鼻炎丸:每次6g,一日2次,温开水送服。
(6)香菊片:每次2-4次,一日3次,温开水送服。
(7)辛苹冲剂:成人每次1袋,一日3次,开水冲服,小儿用量酌减。
(8)鼻通丸:每次服用1丸,一日2次,温开水送服。
(9)鼻渊舒口服液撼扇嗣看?0ml,一日2-3次,饭后服用。7天为一疗程,连服2-3个疗程。小儿酌减。
2.胆府郁热型:
(1)龙胆泻肝丸(片):水丸剂成人每次3-6g,一日3次,温开水送服。7岁以上儿童服1/2成人量。片剂每次4-6片,1日3次,温开水送服。
(2)藿胆丸:成人每次服6g,一日2次,温开水送服。小儿减半。
(3)鼻咽清毒冲剂:每次20g,一日2次,开水冲服。30天为一疗程。
(4)鼻炎康片:每次2-4片,一日3次,温开水送服。
3.脾经湿热型:
甘露消毒丹:每次6-9g,一日2次,饭前用温开水送服。
很多朋友患上鼻窦炎长期忍受着疾病带来的痛苦,鼻窦炎患者经常感到头昏失眠,有时候睡觉都感到头疼,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手段控制这种疾病,时间一长,可能给治愈增加更大的难度,下面小编从七方面给大家介绍一下鼻窦炎表现出的症状。
1、头痛。
2、持续性流涕。
3、咳嗽,尤其睡眠和起床时为重。
4、呼气时有臭味。
5、生活习惯改变。
6、慢性鼻阻塞。
7、鼻后孔分泌物增多。
一般来讲,急性鼻炎是因病毒感染所致,其中鼻病毒和冠状病毒感染是发病的主要原因。当病毒进入鼻腔后,致使鼻粘膜趋向于碱性,使溶菌素活力降低,大致局部抵抗力下降,使原来寄生于粘膜并活跃繁殖,造成继发感染。急性鼻炎初起,因为鼻粘膜血管收缩,粘膜缺血,所以表现为鼻腔干燥、疼痛。
上面七点是针对“鼻窦炎患者症状表现”的介绍,鼻窦炎会形成鼻粘膜血管的扩张,从而会导致腺体分泌增加就会出现了我们常见的鼻塞的现象,这样就会导致呼吸不畅使得人低烧发热甚至是没有食欲。慢慢的还会导致记忆力下退。所以做好鼻窦炎的预防工作是十分重要的。
日常护理方法一,杜绝不良习惯。
青少年们常用手指挖鼻孔,既不雅观,又是一种不良的卫生习惯,它能使鼻毛脱落,黏膜损伤,血管破裂而引起出血。挖鼻孔还会使鼻腔感染,严重时甚至会危害大脑健康。
日常护理方法方法二:经常洗鼻子。
无论何季节,均提倡用冷水洗脸,并在清洗时适当按摩鼻部,以改善鼻内血液循环,提高抗冷御寒能力,减少伤风感冒的机会。
日常护理方法方法三:避免气味刺激。
应当尽量避免灰尘,化学有害气体或特殊气味的刺激。因为过多的不良刺激,可以影响鼻黏膜的功能,使嗅觉发生障碍。鼻腔的温度一般在32℃左右,气温过热,过冷,都对鼻黏膜的功能有不良影响。
日常护理方法方法四:防治粉刺。
鼻子上长了粉刺和痤疮会影响美观,同时也会引起鼻部不适。为了防止粉刺的发生,应注意皮肤卫生,保持皮脂腺和毛囊的畅通。平时多吃些蔬菜,保持大便通畅,少吃或不吃刺激性强的食物。
日常护理方法方法五:用正确方法擤鼻涕。
人在感冒之后,往往伴有鼻塞或者流鼻涕等症状。有鼻涕需要清除时,切忌用力同时猛擤两边鼻翼,宜以轻柔手法,先擤一侧再擤另外一侧。
温馨提示:鼻窦炎有可能是鼻部长期不注意卫生清洁,导致病菌滋生引起的,特别是对于有游泳习惯的人来说,在游泳结束以后,一定要注意鼻部的清洁卫生,不然鼻窦炎就很容易出现,而且,这时候其他的呼吸道疾病也是会出现的。
如果鼻窦炎不能及时尽早治疗,长期患鼻窦炎容易对我们的身体造成以下危害:
1、鼻腔与口腔、咽喉以及下呼吸道与消化道直接相通,鼻炎、鼻窦炎分泌物向下引流,直接刺激这些组织,引起各种病变。鼻腔与口腔、咽喉以及下呼吸道与消化道直接相通,鼻炎、鼻窦炎分泌物向下引流,直接刺激这些组织,引起各种病变。
2、鼻窦炎症如果破坏鼻窦骨壁,炎症常由此延至其他组织,因为鼻窦位置不同,故引起并发症亦相异,如额窦炎易引起眶内或颅内并发症; 筛窦炎破坏顶壁,侵入前颅凹,穿透侧壁,发生眶内并发症。蝶窦炎破坏颅底可引起颅脑内不同并发症,也可引起球后视神经炎。上颌窦炎可引起眶内感染及牙槽瘦管等并发症。
3、鼻腔和鼻窦具有丰富的血管网,并且与眶内、颅内有复杂的联系,所以鼻炎与鼻窦炎的细菌和毒素,先破坏血管内膜形成血栓,栓子随血行传至其他器官,引起并发症。
4、鼻窦骨壁有多处正常通道如筛骨上壁有许多小孔,称筛孔,主要是嗅神经纤维通向颅内的孔道,炎症可以从筛孔中传入颅内发病。此外鼻腔与鼻窦的许多血管也直接与眶内、颅内相通,炎症可沿血管通道引起并发症。
5、引起骨折、穿孔伤或手术损伤等因骨壁断裂、组织破坏,使感染易于侵入而发病。
温馨提示:
宜吃新鲜水果和蔬菜,以摄取维生素C和生物类黄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