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2-18 21:49 来源:网友分享
国家卫生计生委日前印发《安宁疗护中心基本标准(试行)》,从床位、科室、人员设置方面提出相关要求,推动为疾病终末期患者提供身体、心理、精神等方面的照护和人文关怀。《标准》明确,安宁疗护中心临床科室至少设内科、疼痛科、临终关怀科,医技和相关职能科室至少设药剂科、医疗质量管理、护理管理、医院感染管理等部门。
根据上述标准,中心至少有1名具有副主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每10张床位至少配备1名执业医师、4名护士,并按照与护士1:3的比例配备护理员。应根据当地实际需求和资金情况,并兼顾发展等设置床位数,床位总数应在50张以上。
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全国设有临终关怀科的医疗机构共有2103家,提供临终关怀等服务的老年(关怀)医院7791家、护理院289家。
国外的临终关怀是什么样子?
“国外临终关怀服务要比国内更细致,他们有极为规范的工作流程,而不是像国内这样把老人送医院就完了,”曾在美国密苏里大学附属ellis fischel癌症中心当访问医生的福州市第一医院肿瘤科潘云苓介绍。
在ellis fischel癌症中心临终关怀科,一般见不到一个病人,他们一般都住自己家里或疗养院,由医院派护士、护工等每周定期上门服务,了解病情,提供应急设备。医院甚至会帮忙预约牧师上门祷告免除病人对死亡的恐惧。对于65岁以上享受老年医疗保险的美国公民,其医疗费用由联邦政府埋单,医院不直接向病人收费。
“病人去世后,医院的社会工作者还负责对死者家属提供情感方面的支持,直至抚平其失去亲人的创伤。” 潘云苓说。如何做到精神上不留遗憾?潘云苓感概,“她们真是把病人当亲人,见面时都相互拥抱亲吻面颊”。在跟ellis fischel癌症中心工作者denise到农场探望一位80多岁的临终老太太时,发现“当denise夸奖老太太的头发和她的一样漂亮时,老人呆滞的眼睛立马闪出亮光,显然,工作人员唤起了老太太对美好时光的回忆。
”对进入人生最后一程的人来说,陪伴虽然不能解除疾病带来的躯体痛苦,但温暖的话语、关切的目光,或许会将临终人们的绝望抚平,将恐惧化为安静。这一点,才是对他们真正的关爱,潘云苓感慨。
国内的临终关怀是这样的
上海徐汇区康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上海第一批建立舒缓疗护病区的服务中心之一,走进这个“人生终点站”,扑面而来的首先是一面精心布置的爱心墙,上面张贴着医护人员对入住患者及家属的美好祝愿。再走几步,便可以见到一棵爱心祈福树。舒缓疗护门诊、谈心室、关怀室、医护办公室、浴室、配膳室等也一应俱全。
“疼痛缓解了,不适舒解了,情绪缓和了,心灵被抚慰,” 在康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接受治疗的老徐在微博上如此描述自己的最后一程。
临终关怀别忽视儿童
对儿童临终关怀,世卫组织定义如下:这是一种积极的、全方位的向晚期儿童病人提供的关怀护理,它涵盖了身体、情感、社会和精神等诸多因素。临终关怀的重点是提高这些孩子的生命质量,以及向有这类孩子的家属提供支持,包括痛苦和不安症状的处理、对孩子的短期护理以及让家属得以喘息,帮助他们面对死亡和丧亲之痛。“在国内,这项工作只是刚刚起步,大家都在探索,哪种方式更为合适,这需要医生、护士、社工、康复专家等多方面的配合。”上海市儿童医学中心副院长季庆英是该院舒缓团队发起人之一。
“父母都希望竭尽所能,挽留孩子的生命,而当病魔无法战胜时,父母无论之前付出多少,也会内疚,自责,觉得自己做得不够。”季庆英坦言,当医护人员出于病情发展角度建议家长转入以控制症状为主要目的“舒缓疗护”时,家长往往会陷于深深的矛盾——一方面,他们希望孩子少遭一些罪,另一方面,他们也担忧“对不起”孩子,更害怕闲言碎语纷至沓来,指责自己“放弃”了孩子。季庆英说,临终关怀团队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家长创造一个了解孩子心愿、向孩子表达爱意的机会,让每一份爱,都不留遗憾,也让家长获得更多理解和支持,以及走下去的勇气。疾病末期的孩子和家人所需要的,或许已经不再是侵入性的治疗,而是减轻痛苦,拥有生命的尊严。
专门针对重症儿童的“临终关怀”机构——“蝴蝶之家”在长沙、南京成立,由英国人金琳和她的丈夫创建,专门为那些因疾病被遗弃的孩子提供专业细致的护理与精神抚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