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3-21 15:58 来源:网友分享
6月26日,北京市政府发布《2013年北京市卫生与人群健康状况报告》(下文简称“白皮书”)。同时,新绘制的2013年北京“癌症地图”出炉。其中,2012年北京市恶性肿瘤新发病例突破4万大关,相当于平均每天有110个北京人被确诊为癌症。更为严重的是,恶性肿瘤已经连续7年成为北京人的“头号杀手”。本期,《生命时报》采访相关专家,就“白皮书”中引起高度关注的最新数据进行详细解读。
癌症新趋势不容忽视
慢性疾病仍是北京居民的首要健康威胁。“白皮书”指出,2013年,北京市户籍人口死因前三位依次为恶性肿瘤、心脏病和脑血管病,占总死亡的74.0%。其中,恶性肿瘤已连续七年成为北京人的首位死因。此外,以下几点变化值得关注:
1.每天110人确诊患癌。2012年,北京市户籍居民共报告恶性肿瘤新发病例40307例,比2011年增长3.22%,处于缓慢持续上升趋势。这相当于北京每天有110位居民确诊患癌。而10年前,这一数字约为平均每天63人。
2.甲状腺癌增长最快。2012年,北京甲状腺癌发病率为15.74/10万,比2003年上升393.42%,年平均增长16.92%。数据表明,甲状腺癌已成为北京市增长最快的恶性肿瘤,其中女性发病率是男性的3.48倍。
3.肺癌男性发病率最高。在男性恶性肿瘤新发病例中,肺癌位居第一,其次为结直肠癌、肝癌、胃癌和前列腺癌。女性乳腺癌居第一位,其次为肺癌、结直肠癌、甲状腺癌和子宫体癌。不同年龄也好发不同癌症:0~14岁病例中,白血病占比最高;15~44岁病例中,乳腺癌和甲状腺癌占比最高;45~64岁病例中,乳腺癌和肺癌占比最高;65岁以上病例中,肺癌占比最高。
4.城区发病率明显高于郊区。2012年,北京市城区共报告恶性肿瘤27516例,占新发病例数的68.27%;郊区共报告12791例,占比31.73%。
5.昌平区癌症最高发。新绘制的2013年北京“癌症地图”显示,在北京各区县中,昌平区癌症发病率首超丰台区,居全市之首,为166.32/10万,其次是丰台160.71/10万,石景山156.77/10万,紧随其后的是朝阳、大兴、通州、西城等。
北京市肿瘤防治研究办公室副主任王宁在接受《生命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北京恶性肿瘤发病率增加的原因,主要与人口基数不断增长和人口结构老龄化有关。针对甲状腺癌发病率快速上升这一现象,她表示具体原因尚不清楚,但主流观点认为影像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以及广泛应用是主要原因,也有研究认为,肥胖是导致甲状腺癌发生的危险因素。王宁告诉记者,日常生活中的行为习惯、饮食、心理状态以及空气质量等因素都与癌症息息相关,从预防角度来讲,最重要的是改变不良生活习惯,比如少吃腌制和煎炸烧烤食物,远离烟草、治理雾霾、减少厨房油烟吸入、减轻室内装修污染。同时必须学会调节不良情绪,多参加集体活动、结交开朗豁达的朋友、向周围人表达自己内心的需求和想法,必要时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等。值得强调的是,癌症防治强调“早”,除了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定期体检非常重要,以便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把健康损失降到最小。
每天坐着不动近6小时
静态行为时间过长等不良生活习惯也成了健康“隐形杀手”之一。静态行为是指除了睡觉以外,以坐、靠或躺等姿势进行的工作、学习、娱乐等活动。随着体力劳动和家务劳动的能量消耗逐渐减少,开车、坐车、电动车等体能消耗低的出行方式越来越普及,这些都导致静态行为时间的不断增多。
“白皮书”显示,2011年,北京市18~79岁常住居民平均每日静态行为时间为5.7小时,其中城区居民每日静态行为时间为5.5小时,郊区居民为6小时,郊区高于城区。从年龄角度来看,18~30岁女性每日静态行为时间最长,高达6.6小时,而静态行为时间最短的反而是60~70岁之间的老年人,为4.5小时。
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性病防治所李航博士指出,累计超过4小时的静态行为是慢性病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对健康的危害会逐渐显现。以看电视为例,无论男女,如果看电视时间增加,活动时间减少,体重和腰围就会增加,血压也会呈现上升趋势。不仅成年人,越来越多的青少年也深受其害。研究显示,青少年每天看电视2小时以上可能导致锻炼不足、自卑、社会能力过低,甚至学习成绩下降。相反,静态行为的减少则有助于体重的控制和身体素质的全面提升。
专家建议,要想减少静态行为,首先要有意识地增加身体活动,谨记“锻炼就比不锻炼强”;第二,减少坐着的时间或工作一定时间后适当运动;第三,在公共和工作场所,可以通过减少休息座位或增高座椅高度的措施,强制人们减少静态行为时间。
饮食健康有所改进
随着政府健康教育工作的日渐深入以及百姓健康观念的不断进步,调查显示,北京市居民膳食模式比10年前更加科学、健康。“白皮书”指出,2010~2012年,北京市居民人均每日摄入植物油36.2克,比2002年下降33.7%;人均每日摄入盐9.7克,比2002年下降27.6%;深色蔬菜人均每日摄入量89.5克,较2002年增加了92.8%;人均每日水果摄入量为132克,比2002年增加26%。“这些进步让人欣喜,真真切切地反映出市民膳食结构的改善!”参与此次研究的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曾晓苖表示。
但是,生活方式的改变仍然较慢。曾晓苖指出,虽然北京市居民人均每日摄入盐和植物油的量有所下降,但仍高于6克和25~30克的平衡膳食推荐量。人均每日摄入奶及奶制品73.6克,大豆类及坚果16.9克,鱼虾类16.4克,深色蔬菜89.5克,与推荐量对奶及奶制品300克、大豆及坚果30~50克、鱼虾类75~100克、深色蔬菜150~250克的要求相比,差距较大。他还表示,现在北京市居民的饮食习惯趋向于西方,食用快餐的频次增多,导致居民的能量摄入逐渐过剩,加速了肥胖、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的发生。因此,平衡膳食、合理营养,是防治慢性病的根本措施。“接下来,我们还应继续加大健康促进工作的力度,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地逐步改变人们的不良饮食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