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6-01 13:00 来源:网友分享
每个宝贝刚出生时都会用响亮的哭声和挥舞着的小拳头来告诉所有人,他来到了这个世界,他需要妈妈的爱……但是,如果一个只有24周、仅仅700克的宝宝,生下来只有巴掌大小、没有呼吸、只有微弱的心跳,在医学上还不能用早产儿来形容的一个小生命,他能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表达对母爱和对生命的渴望呢?
他叫luke,是一名外籍宝宝,现在他已经是一名体重1810克、校正胎龄35周、愈后良好的健康宝宝了,即将从美中宜和妇儿丽都院区出院。而在76天前,当他出生时就只有成人巴掌大、连上抢救设备才刚刚700克,没有呼吸、只有微弱的心跳,这名24周就出生的超早产儿,而在国内同类医疗机构中,胎龄和体重都如此小的宝宝救治存活的例子也屈指可数。
让他在妈妈子宫里多待几天吧,哪怕是一天也好
小luke的妈妈在怀孕22周时就出现了先兆流产的表现,b超显示宫颈内口、宫颈管及宫颈外口均呈扩张状,需要行宫颈环扎术,而此时的宝宝小脚已经伸到宫颈管处,随时准备降生。此时出生的话宝宝存活的机率是微乎其微,为了能让宝宝在妈妈子宫里多待一天,美中宜和的产科医生冒着极大的风险为她完成宫颈环扎术,为宝宝的生存多争取到了一线希望。但术后第13天,伴随着妈妈宫缩的加剧,宝宝还是迫不及待的开始了他的生命之旅。
此时他才刚满24周,比预产期提前了4个月来到这个世界,在医学上只能称之为超低体重儿(未成熟儿)。
命悬一线,黄金一分钟抢救与死神搏斗
“他的皮肤犹如一层红色的胶冻,脸庞青紫,静静地躺在那里,微弱的仿佛有风吹过就能带走他的生命”,这是在产房待命的新生儿科医生潘慧看到小luke出生后的第一印象。
根本来不及多想,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以下简称nicu)朱建宏主任和她一起在第一时间为宝宝做了气管插管,几次小心翼翼的正压通气过后,宝宝的心跳开始变得有力,儿科及产房的医务人员用自己温暖的双手给予宝宝最温暖的呵护,平稳后为了维持宝宝的体温,减少散热,在他身上裹上保鲜膜后放入暖箱立即转至nicu病房。
朱建宏主任告诉我们,新生儿的抢救在医学上被称为黄金一分钟,对于普通新生儿尚且如此,更不用说胎龄这么小的超低体重宝宝。
从喂养到护理,重重关卡一一突破
每一名早产儿都要面临十大关卡,更不要说这么一个极低体重的早产儿。从小luke 住到nicu的第一天起,就面临着重重挑战:血糖不稳定、黄疸、继发感染等继而出现。日常的特殊喂养和精心护理成为摆在nicu护士面前的首要任务,nicu护士长赵谦宏是这样回忆每天的情景:我们最初用鼻饲管给宝宝的胃里注射0.5ml母乳,幸运的是小luke可以耐受妈妈的奶水!我们小心翼翼地调节着宝宝的液速,因为液体量的过大波动和频繁的有创操作会导致颅内出血、高血钾等等严重而致命的后果,连平时简单的蓝光治疗都会让我们纠结会不会因为过强的光刺激让宝宝烦躁导致出血。
就是这样,小luke凭借着顽强的意志,闯过了一道道关卡,而nicu的医护人员也度过了一个个不眠之夜。
家长的信任与支持,传递给宝宝爱的力量
目前在临床上,鼓励早产儿父母与宝宝进行皮肤接触,这样不仅可以满足父母照顾宝宝的心理需求,更有助于稳定宝宝生命体征,促进情感的交流。在小luke的生命体征相对平稳并综合评估各方面的安全性后,nicu决定尝试让luke的父母做类似袋鼠式护理,宝宝钻进妈妈经过消毒的衣服里,趴在妈妈的身体上,听着妈妈的心跳声,仿佛又回到子宫里,一家三口享受着属于他们的团圆时刻,这样的亲子接触也源源不断地将爸爸妈妈的爱传递给宝宝,鼓舞着ta顽强地坚持下去。
从开始保胎一直到宝宝住到nicu,尽管被告知存活下来的机率很微小,救治的难度也很大,但小luke的父母一直没有放弃过宝宝,他们坚信宝宝一定能挺过来,坚信医生可以给宝宝带来希望。再有一周,小luke就要出院了,出院前nicu会对宝宝父母进行一对一的喂养、护理和急救培训,确保他在家期间也能得到相对专业的护理。
美中宜和建院十年以来已经诞生近3万名宝宝,是国内分娩量最大的妇儿,随着分娩量的不断递增,新生儿科的工作愈显艰巨,确保每一位新生健康宝宝的安全,及时对危重症宝宝进行救治,无不在考验着nicu的实力。除了具备国际一流的医疗设备等硬实力外,安全的保障机制、医疗护理水平等软实力让美中宜和nicu发挥着越来越巨大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