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6-04 07:05 来源:网友分享
2012年4月21日央视《新闻调查》播出《pm2.5迷雾》,以下是节目实录:
【采访人物】
薛蛮子
金灵 外企员工
弓志强 工程师
于微
马军公众环境研究中心
刘昌峰 环保志愿者
程景 环保志愿者
于平
王庚辰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研究员
潘小川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环境卫生学教授
于建华 北京市环保局大气环境管理处 处长
裴晓菲 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标准处 处长
范涛 北京蓝天日记 创作者
卢为薇 北京蓝天日记 创作者
【正文】
解说:这是北京3月里的一天,没有风,也不见蓝天。这样的天气会给身处其中的人们带来怎样异样的感受呢?
记者:你当时就是用那个防毒面具?
薛蛮子:就这儿,就在这儿,就在这儿拍的。那天是伸手不见五指,全全是,完全跟黄山似的。
解说:薛蛮子,今年58岁,家住北京东四环外,戴着面具的照片,就是在位于31层的阳台上拍摄的。
记者:当时是把它当作一个行为艺术是吗?
薛蛮子:当时就是一个玩笑,那天确实天非常坏。
记者:你是想用这种方式来说明北京的空气质量?
薛蛮子:当时呢,我觉得有相当大的调侃,出去了就变成,就变成挺热闹的一件事,好多人要团购这东西,对。
解说:据统计,在2011年灰霾严重的那几天,网上的口罩销售火爆,而收货地址最集中的城市是北京。
金灵(外企员工):像每天坐在那个,我上班在嘉里中心(近北京东三环),看见窗户外面就像世界末日一样,隔着十米,晚上你看不到对面的楼,那个时候就觉得心里面还是很担心的。
解说:金灵是位外企员工,她和丈夫弓志强上班的地点都在北京东三环的中央商务区,那几个灰霾天让他们对北京的空气质量感到前所未有的担忧。
弓志强(工程师):北京空气很差嘛。
金灵:然后还有包括我们就会开始就是说第一步先买一个口罩。
解说:出门戴口罩实属无奈之举,像金灵和弓志强这样的上班族,大部分时间都会待在室内,他们很想知道在严重的灰霾天气里,房间里的空气质量与室外相比,到底是更好还是更糟糕呢?于是,金灵和弓志强开始上网检索,他们很快发现一个与空气质量密切相关的专业词汇正在被许多人所关注,它就是pm2.5。
记者:那当时就是说,没有炒pm2.5之前,你们并不知道,只是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弓志强:因为pm2.5在中国,现在在运行的那个国家标准里是不测的,以前报的只有pm10,对吧。
记者:对。
弓志强:北京的空气质量特别突出,去年下半年就每天都是那种灰蒙蒙的,所以各种媒体才开始说这个事,才开始说别的国家是测这个2.5的,我们是没有测的,这个灰霾天气是由2.5造成的,因为它这个吸光性特别强,所以导致就是空气能见度差。
解说:弓志强他们还发现热心的网友专门制作了关于pm2.5的动画来解释这个生僻的专业术语。
于微是一位热爱暴走的北京小青年,她喜欢在周末约上几个人一起到户外行走,而这些年轻的暴走族也在2011年的冬天开始关注pm2.5。
于微:特关心。
记者:特关心,怎么个特关心法?
于微:因为我对空气挺敏感的,就是,就自从去年那个雾,是去年吧。记者:雾霾天气,比如说。
于微:对,一直到现在,我基本上都是一直有咳嗽,然后不停地流鼻涕,就没好过,但不是感冒。
记者:你觉得这是pm2.5给你造成的?
于微:应该是吧,刚才走的那条路过来,因为就土特别多,所以我一直在流鼻涕,一直在擦。
解说:2011年这个灰霾严重的冬天,使得pm2.5从一个科学术语迅速变成了倍受关注的公共词汇。在当时,各地环保部门的“空气污染系数”是将常规监测的几种空气污染物浓度简化为单一的概念性系数值形式,其中并不包括pm2.5颗粒物的浓度,但是公众却表示“空气污染系数”和自己对天气的直观感受常常存在着差距,于是不知不觉中,在民间社会pm2.5逐渐成为人们判断空气质量的“非官方标准”。
记者:你是什么时候开始介入的?
薛蛮子:当时呢我就是觉得,北京那时候很明显的若干日,就是几乎是灰霾天气,几乎是雾都一样,那时候呢小孩非常不舒服,小孩也出现哮喘,有了这个数字,我就让他,小孩就不能够去户外做长跑。
解说:薛蛮子还发现,在公众谈论的话题里pm2.5越来越热,与此同时,各大媒体也开始纷纷推出与pm2.5相关的报道。
记者:你都看吗?
薛蛮子:但有看个大概齐,pm2.5的跟别的都不一样,几乎是清一色的支持,没有任何人说老子就要污染,老子就越污染越踏实,没有这个,一个都没有。
记者:你谈论这些话题的时候,是基于你自己的健康考虑呢?还是认为这是一个公共政策问题你想要参加?
薛蛮子:我当时最初的接触这件事情是跟自己小孩生病有关,但是我之所以对这件事有兴趣。
记者:把他当作公共事务来对待?
薛蛮子:对,那肯定是公民意识问题,从国家来的角度一定要考虑到(pm2.5),尤其是我看到钟南山院士专门在他得奖的时候,在他得一个吴阶平奖,那是中国医学界的最高奖,他突然说这东西赶紧得折腾,人家中国呼吸道研究院的院长,就说中国赶紧要公布,这事刻不容缓,所以我们反复地说。
解说:薛蛮子从大量的媒体报道中发现公众要求政府将pm2.5纳入国家空气质量检测标准,并监测和公布pm2.5数据的呼声越来越高。那么,对于环境信息的发布在公众的眼中,政府究竟肩负着怎样的责任呢?
马军是一家名为“公众环境研究中心”的民间环保机构的创办者,他一直致力于搜集和整理与环境污染相关的官方数据,并将其公开发布在网络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