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偿献血34次的骨科医生:血输给病人 医患关系能不和谐?

2016-06-14 22:28 来源:网友分享

6月14日是第13个“世界献血日”,今年的主题为“血液连接你我”。为鼓励更多的人无偿献血,宣传和促进全球血液安全规划的实施,世界卫生组织、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国际献血组织联合会、国际输血协会将2004年6月14日定为第一个世界献血者日(WBDD)。

精彩阅读:

巧合——当护士比对输血袋上的信息时,竟然发现供血者一栏写着“朱瑜琪”。他一边给患者做着手术,患者一边用着他的血。看着自己一点一滴地把患者从生死边缘拉回来,朱瑜琪很是满足。其中一位患者感激地对他说:“您不仅治好了我的病,还用自己的血救了我的命啊。

过年——有一年除夕,正是团聚的时刻,几年不见的弟弟也回家了。一家人正高兴着,突然电话想起。外面发生了一起重大交通事故,医院抢救急需A型血!朱瑜琪刚好是A型血,他二话不说,穿上大衣就要出门。当新年的钟声敲响时,血已经输进了患者的身体里,危机解除,以这种特殊的方式辞旧迎新,朱瑜琪觉得特别有意义。

男神——年轻的医生和护士称他为“男神”,不仅因为男神医术好,还爱帮助人,更因为他幽默,善于沟通。经常是一个小故事、几句玩笑话,就能把患者逗笑,跟他聊天的人都变得平和、乐观。为了能更好地献血,他都会减少应酬,注意运动,保证睡眠,调整好饮食。53岁的他,经常戴着炫酷的安全帽,跟爱人骑着拉风的自行车结伴而行。病房上下楼,他也尽量不坐电梯。

热血——从医三十多年,朱瑜琪有过连续60小时手术的记录,也遇到过各种医患纠纷,但是,每当他疲惫了,就会去血站献血,“献完血,就不想那些烦心事了。”他常说的一句话是:医生的血,输进了病人的血管里,还会有不和谐的医患关系吗?

连续18年,22个无偿献血证,34次献血经历……总共13000毫升的献血量,相当于普通健康成人全身血量总和的近三倍。

他叫朱瑜琪,中国中医科学院眼科医院的骨科副主任。但很多人不知道,他还是一位“资深”的无偿献血者。

手术台前,他用精湛的医术为患者解除痛苦。生活中,他用自己的血来挽救他人生命,并曾获得“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银奖和金奖。每谈及这些,他总是说“这没什么大不了的。”

刚开始献血时像搞“地下工作”

“献血34次是什么感觉?”

“快乐。”

朱瑜琪主任笑眯眯地回答记者的问题,今年53岁的他显得比同龄人要更年轻一些,仿佛有着A型血天生的乐观和积极。

1998年,我国《献血法》颁布实施,每个省市建立了血站。当时朱瑜琪还在山东东营工作,当血站的车第一次开进他所在的医院,他第一个报了名。

“做完所有检查,我各项指标都合格,符合献血的条件,我既兴奋又紧张。第一次献400毫升,看见那么大一袋子血,心里也怵了一下,之后就不想了。干医生这行的,心里负担没那么大。”朱瑜琪回忆说。

如今,一本纸张发黄的献血证上,记录着当年的第一次献血经历。只是他并没想到,这一献就是18年。

刚开始献血,朱瑜琪的家人和同事都不知道,像是在搞“地下工作”。因为他献血完回来从不休息,直接上班。直到一次巧合,让献血这事儿“穿帮”了。

2000年的一天,朱瑜琪要做为一位患者做腰椎手术,这是一个大手术,术中需要输血。当护士比对输血袋上的信息时,竟然发现供血者一栏写着“朱瑜琪”。“主任,这为啥写着您的名字?您每天这么忙,还去献血啊?您这个骨科大主任,咋想的?”护士不解地问到。“没啥,病人需要啊。”朱瑜琪笑着说。

这样的巧合之后又发生了两次,他一边给患者做着手术,患者一边用着他的血。看着自己一点一滴地把患者从生死边缘拉回来,朱瑜琪很是满足。其中一位患者感激地对他说:“您不仅治好了我的病,还用自己的血救了我的命啊。”

慢慢地,医院里的人都知道他是一个“献血迷”。朱瑜琪也接受这个称呼,他说:每次献完血,都觉得无比快乐,一想到能够帮人,工作中的疲惫和压力也都释放了。

家人担心他的身体健康,叮嘱他一定要注意身体。可朱瑜琪就像着了魔一样,只要不耽误工作,他偷偷地也要去。

2003年全国抗击非典,北京血源不足,重症病患需要紧急抢救,于是向全国各地血站紧急求援。当时山东支援北京的献血量占全国总量四成以上。据媒体报道的数据,在那次援京献血中,累计献血量是49.4万毫升,有1510个人支援献血。朱瑜琪就是当时那一批献血者中的一员。他说:“我们山东人献血可快了,一听说血液紧张,很多人卷起袖子就去血站。”

朱瑜琪的身上,有着山东汉子的耿直和豪爽。

医生中的“铁杆”献血者

这些年来,献血成了朱瑜琪生活中的一件平常事儿。大部分时候,他不知道自己的血最终流去了哪儿,但他知道,血一定是用在了需要血的人身上。

“作为一名医生,在危机关头,我太知道血液对病人来说有多重要了。”2009年,他所在的医院收治一名血友病患者,当时急需血小板和凝血因子,但医院库存不足,患者家属急得焦头烂额。整个医院上下,跟血站最熟的就是朱瑜琪了。他最快速度联系了当地血站,也没有!他又联系周围地市供血站,从外地调配血过来,最后才把人救过来。

后来他说,如果外地正好也有一位需要血的患者,怎么办?这头输上了那头就可能缺,只有献血的人多了,这种危机才会减少。

2011年,朱瑜琪调到中国中医科学院眼科医院工作,西医出身的他,借鉴中医的优势,带领骨科班子开展了不少特色疗法。从山东到北京,献血的事儿也一直没有断。

眼科医院在北京石景山区,从医院到二十公里外的血液中心,地铁得一个多小时,为了能赶上第一拨抽血,以便尽快回医院查房看病,朱瑜琪要早上六点多出发,有时为了方便,他也开车过去,但血液中心附近的停车位比较紧张,有一次好不容易停好了车,献完血,心情畅快地出来,一看,违章停车,“得!交罚款去。”

血液中心有时血液紧张,会首先通知朱瑜琪这些“铁杆”献血者们。有一年除夕,正是团聚的时刻,几年不见的弟弟也回家了。一家人正高兴着,突然电话想起。外面发生了一起重大交通事故,医院抢救急需A型血!朱瑜琪刚好是A型血,他二话不说,穿上大衣就要出门。爱人在厨房里说:“大过年的,爸妈都高兴着呢,家里人一年难得大团圆一次,你这一去就没个点了,要不跟人家说说,下回吧?”“下回?人命关天呢!”朱瑜琪顾不上解释就跑了。

当新年的钟声敲响时,血已经输进了患者的身体里,危机解除,以这种特殊的方式辞旧迎新,朱瑜琪觉得特别有意义。当他回到家时,爱人端上一盘热腾腾的饺子。他心里明白,家人嘴上不说,心里其实是支持的,这让他倍感温暖。

每次献血就当是“免费体检”

网络上流传着“医生不献血的秘密”,导致一些人至今还误以为,献血会对身体有很大伤害。

“我献了18年,至少现在还没发现有什么副作用,反而献血让我更注意保养自己,好能多献几年。”朱瑜琪笑着说。

实际上,成人的血液总量为4000毫升~5000毫升,一次献血的量,仅占总血量的1/10~1/12。而且骨髓是一个巨大的“造血工厂”,健康人每天都会生成数亿个红细胞,大可不必担心。

每次献血前,都要先做化验,查各项血液指标是否正常。血糖、血压稍有不合格,就没法儿献血。朱瑜琪开玩笑说是“免费体检”。让他颇为得意的是,这么多年来,每次检查结果都很正常。

医院认识他的人,都知道他是一个“工作狂”。每天最早一个到的是他,最晚一个走的还是他,有时候工作到太晚,朱瑜琪就干脆睡在医院。但不管见着谁,他总是笑呵呵的。

年轻的医生和护士称他为“男神”,不仅因为男神医术好,还爱帮助人,更因为他幽默,善于沟通。经常是一个小故事、几句玩笑话,就能把患者逗笑,跟他聊天的人都变得平和、乐观。

为了能更好地献血,他都会减少应酬,注意运动,保证睡眠,调整好饮食。53岁的他,经常戴着炫酷的安全帽,跟爱人骑着拉风的单车结伴而行。病房上下楼,他也尽量不坐电梯。

受朱瑜琪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医生也加入了献血的队伍。眼科医院党办负责人严京说,现在医院组织大家献血,报名的人每年都在增加。

无偿献血分为全血捐献和成分献血。全血捐献就是一次捐献200-400毫升血液,而成分献血则是通过分离机采集所需要的血液成分,比如血浆、血小板、红细胞、包细胞等,其他的成分则回输到献血者体内。

全血捐献要求间隔期为半年,而成分献血间隔期是两周。朱瑜琪起先是全血捐献,为了更多地帮助别人,后来又改为成分献血。

在献成分血时,由于要将血液抽出,分离出成分血,再输回身体,连续四五个循环,一些人会担心这个过程有污染的情况。朱瑜琪说:“抽血和采血器材都是一次性的,而且都是国家卫生部门验收批准的。现在的条件越来越好了,大家不用担心。如果对我们的医疗系统这点信心都没有,那还谈什么别的治疗?”

对于献血的不了解,其实还有很多,朱瑜琪常常遇到有患者问,为什么献血是无偿献血,用血时候就需要收费了呢?

他会跟患者解释,血液的采集、储存、分离、检验等过程都是需要成本的,患者交的费用,并不是血液本身的价钱。想要一点费用都不花,至少我们现在的经济条件还不允许。

朱瑜琪憧憬的理想状态是,有一天健康的人都能主动去献血,需要血的人,也能顺利地用上血。如此,血液连接着每一个人。

献血者的血是洁净的、温暖的

在献血的路上,朱瑜琪经常会遇到一些同道。有些人是主动来献血,笑容洋溢。而有些人,却让人看得心里酸酸的。

有一个清晨,他起了个大早,先坐地铁,再换乘公交车,最后来到位于北三环中路的血液中心。来到献血大厅,等候的人已经排起了长龙。看着长长的队伍,他总是想,怎么就不能缓解用血的紧张呢?

在等候献血的人群中,有些人看上去皮肤黝黑、头发蓬松,像是刚刚从建设工地上赶来。也许是因为生活所迫,无偿献血能让他们得到很少的交通补助。而正是这些人,用自己的血挽救了一个又一个生命。虽然他们外表窘迫,但朱瑜琪相信:“他的热血一定是洁净的、温暖的。”

在登记处,还有许多因为家属患病手术需要互助献血的人们。有一个从外地农村来的中年男人,妻子患了白血病,花了不少的积蓄,丈夫白天要照顾妻子,晚上在病床旁边的地上打地铺,身子也拖得没了样子。过几天妻子要做骨髓移植了,手术需要血,丈夫不得不过来互助献血。

互助献血政策本身很好,是一种通过患者的单位、家庭或亲友互相帮助献血解决血液供应的无偿献血模式,是为了确保满足危急症病人用血后,余下血源不是特别充足的情况下,家属及亲友进行互相帮助。《献血法》第十五条明确规定,为保障公民临床急救用血的需要,国家提倡并指导择期手术的患者自身储血,动员家庭、亲友、所在单位以及社会互助献血。

“家人明天就要做手术,而且可能是大手术,本来就着急,多半没休息好,还要来献血。”如果健康的人自愿献血更加积极一些,那这些人们此时就可以好好地陪护在病人的床旁,而不需要为此担心奔波了。

一次在西单献血站,朱瑜琪遇到一个小姑娘,才十几岁,很瘦很小,被她妈妈陪着来献血。她妈妈说,女儿是主动要来的,她说虽然自己年龄小,但是她的血,或许可以救好几个大人呢。

正是这些同道,更加坚定了朱瑜琪坚持献血的决心。他说,今年我53岁了,我要好好保养身体,争取献到60岁。说着说着,他的嘴角又扬起了幸福的微笑。

从医三十多年,朱瑜琪有过连续60小时手术的记录,也遇到过各种医患纠纷,但是,每当他疲惫了,就会去血站献血,“献完血,就不想那些烦心事了。”他常说的一句话是:医生的血,输进了病人的血管里,还会有不和谐的医患关系吗?

是的,血,总是热的。

部分文章源于网友分享,本站尊重原创,如有侵权,本站将在第一时间予以删除。
国内新闻 实时聚焦 行业新闻 热点推荐
快问号
  • 宝宝护士权威的孕育资讯,帮助家长呵护宝宝健康
  • 医说健康为您讲解人们最关心的健康养生话题,让您轻松掌握健康养生小常识。
  • 葩姐减肥肥肉三层非一日之功,葩姐教你用正确的方法迈出减肥第一步!
  • 揭秘君谣言似妖,小倩姥姥。辟谣除妖,不在山高
  • 漫说健康用漫画阐述健康,让医学也能性感起来!
曝光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