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7-02 09:42 来源:网友分享
最近,“全球最大的医院”郑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再次引发争议。该院2014年总收入超过75亿元,编制床位达7000张,均居全国医院之首,堪称一所“超级医院”。
眼下,政府三令五申,禁止公立医院盲目扩张。但是,很多公立医院依然我行我素,大兴土木,其动力究竟来自哪里?当然是追求经济利益。多年来,由于医疗价格体系不合理,公立医院的盈利模式基本上是“薄利多销”,大小通吃,以量取胜。只有规模做大了,床位增加了,病人数量上来了,收益才会增加。这就如同办一家小卖部,规模太小,销售量上不去,利润肯定不高。假如做成沃尔玛大超市,销售量大了,议价能力强了,进货成本低,利润自然就高。公立医院快速扩张,其道理正在于此。
迫于生存和发展的压力,很多公立医院院长变成了精明的企业家,时刻都在算“经济账”。例如,三甲医院一边抱怨门诊人满为患,一边又担心门诊数量减少,因为门诊是“薄利多销”的重要渠道。尽管挂号费严重偏低,但是开药和检查是盈利的,所以医院并不愿意门诊量降下来,而是“痛并快乐着”。又如,做一台肺癌切除手术,七八个人的团队需要耗费大半天时间,手术费只有七八百元,如果不靠多开药,必然赔本。相反,一些技术含量低的小手术,反倒有巨大的盈利空间。一名技术熟练的医生,一天可以做十几例小手术,收益更高。所以,很多大医院并不拒绝小手术,捡到篮里都是菜,甚至和乡镇卫生院抢活干,因为小手术未必效益低,恰恰可以弥补大手术的亏损。在现行的医保支付制度下,如果靠精细化管理提高效益,如同“螺蛳壳里做道场”,费力不讨好。倒不如通过扩大规模,让医院更快盈利,从而增加医务人员收入。因此,院长宁愿“顶风作案”,也要“造福一方”。
有人说,我国医疗资源总量不足,公立医院扩张规模,改善了医疗环境,病人受益,有何不好?客观地说,公立医院盲目扩张,从局部看利大于弊,但从全局看弊大于利。假如是社会资本办的医院,无论如何扩张规模,都无可非议。因为投资者根据市场需求定规模,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不需要任何人兜底,这是市场行为。但是,政府办的公立医院扩大规模,必须经过严格的论证。因为政府花的每一分钱都来自纳税人,其投资必须符合公共利益最大化,不能太任性。即便地方财政有实力,需要扩大公立医院规模改善民生,也要优先考虑医疗资源的合理布局与均衡发展。与其“把鸡蛋放到一个篮子里”,建设一家“巨无霸”,不如重点扶持弱势医院,促进公立医院同质化、均衡化,避免优质资源过度集中,这更有利于缓解看病难。如果政府不出资,仅靠公立医院盈利或贷款扩大规模,更要慎之又慎。因为公立医院的收入主要来自患者,假如盈利过多,本身就有问题。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才更符合公益性。如果举债盖大楼,要么增加患者负担,要么牺牲医生利益,二者都不可取。
当前,各地公立医院的扩张冲动依然存在,这是一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其根源在于不合理的医疗体制。抑制公立医院盲目扩张,不能简单地靠行政命令,而要靠深化改革因势利导。其核心措施是,改革不合理的医疗价格体系和医保支付制度,拉大不同诊疗行为的价格差距,让大医院在诊治疑难重症中获得更多收益,而不是靠“薄利多销”维持生存。同时,政府要承担起办医者的责任,通过增加财政投入和建立合理补偿机制,铲除公立医院的逐利冲动,促使其回归公益性。惟其如此,“超级医院热”才会降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