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1-11 07:39 来源:网友分享
1.遗传基因
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人糖尿病遗传方式以多基因遗传为主。
2.环境因素
促使有遗传基础的老年人发生糖尿病后天发病因素很多。
3.胰岛素原因素
人体逐渐衰老时,其总胰岛素量虽有一定水平,但其中胰岛素原相对增多。人类胰岛素原抑制肝葡萄糖生产作用的活性只有胰岛素的1/10,在相同的基础状态下,年轻人的胰岛素原总分泌数和老年人相同;但在葡萄糖负荷后,血液循环中可测知的胰岛素原老年人为22%,而青年人只有15%,胰岛素原较多,也可能是老年人糖尿病增多的原因之一。
4.基础代谢因素
人在逐渐衰老过程中,基础代谢率逐渐下降,参与人体活动的各级组织尤其是肌肉代谢下降,机体对葡萄糖的利用能力下降。
5.人体组织改变因素
人体逐渐衰老过程中,即使不超重,由于体力活动减少,身体组织即肌肉与脂肪之比也在改变,脂肪相对增加则会使胰岛素敏感性下降。这也是老年人糖尿病增多的原因之一。
1.患病率高
40岁以下的患者发病率仅为0.04%,40岁以上即升高至2.5%,60岁以上患病率为4.3%。
2.症状不典型
起病隐匿,易漏诊,但超重及肥胖者占多数。虽然餐后血糖已有升高,仅有一些非特异性症状如乏力、视力模糊、外阴瘙痒、阳痿等,也常常以并发症为首发症状,如高血压、脑血管病、视网膜病变和肾脏病等的表现。
3.易出现低血糖症状
可能与热量控制过低有关,病重卧床、活动量不足、优降糖或胰岛素用量过大时出现。
4.常出现严重的并发症
以心血管及神经病变、泌尿系统感染、肾病、眼病为常见,而高渗性非酮症性糖尿病昏迷为严重急性并发症,多发生于原来轻症糖尿病或无糖尿病史者,病死率常高达50%左右。主要诱因为感染、胃肠功能紊乱、停用胰岛素,或在对症治疗时补充过多葡萄糖、应用皮质激素等药物所致。
5.对治疗的依从性差
多数治疗不达标,常使血糖难以受到理想控制。要加强老年人的自我保健意识,控制饮食、体育锻炼,更重要的是合理选择降糖药。
蜂蜜。蜂蜜中约含85%的糖类,其中约45%是不经消化就可以直接吸收的葡萄糖,5%左右为易消化吸收的蔗糖。吃蜂蜜后由于其中所含的两种糖吸收既快又集中,血糖波动加大,糖尿病患者在血糖和尿糖还没有得到控制的情况下,吃蜂蜜只会使血糖更高,对疾病的治疗没有好处。
碳酸饮料。天气炎热,人特别容易出汗,水分的丢失量也大,糖尿病患者需要喝大量的水,防止出现脱水。糖尿病患者宜饮白开水、淡茶水、矿泉水等无糖饮料,而不宜饮含糖饮料如可乐、雪碧等。据记者了解,往年总有一些糖尿病患者,因贪喝大量碳酸饮料导致突然昏迷被送医院急诊。如果糖尿病人出汗较多,未得到及时的水补充,或喝了大量的含糖饮料,非常容易导致糖尿病非酮症高渗性昏迷。
芝麻酱。芝麻酱属高蛋白食品,每百克芝麻酱含蛋白质20克,而糖尿病病人的蛋白质代谢经常是紊乱的,尤其是未妥善控制时,其肌肉及肝中蛋白质合成减少而分解增多;如果此时摄入过多的芝麻酱,可使血浆和组织蛋白质发生过度非酶糖化反应,影响蛋白质的排泄。
(1)重视糖尿病防治知识宣教患糖尿病的老年人往往存在焦虑心理,对本病认识不足,过分担忧。担心治疗效果不理想,担心费用,担心药物副作用等。对糖尿患者及家属进行康复宣教,使其掌握糖尿病的知识,认识到依靠自己,做好自我监测,才能较好地配合医护人员、最终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2)饮食治疗糖尿病的饮食治疗是老年糖尿病的基本治疗,适当控制饮食可减轻胰岛β细胞的负担,要做到严格控制主食,定时定量进食,同时也要做到均衡营养,保持体重稳定在标准体重的±5%以内,有充足的精神保持较高的生活质量。
(3)运动老年糖尿病患者进行体育锻炼非常有益,运动可以减轻体重,改善血脂和血糖水平,更重要的是运动可以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血压,减低高凝血症的危险等。在开始制定运动方案之前,应仔细地询问病史的体格检查。评价心血管状况和确定有无脑血管并发症。三餐后散步20~30分钟是老年患者改善餐后血糖的有效措施之一。
温馨提示:
要根据自身体重定制合理的饮食计划,选择低血糖生成的食物。运动时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使身体逐步适应,并在运动过程中逐步提高运动能力。
糖尿病(diabetes)是由遗传因素、免疫功能紊乱、微生物感染及其毒素、自由基毒素、精神因素等等各种致病因子作用于机体导致胰岛功能减退、胰岛素抵抗等而引发的糖、蛋白质、脂肪、水和电解质等一系列代谢紊乱综合征,临床上以高血糖为主要特点,典型病例可出现多尿、多饮、多食、消瘦等表现,即“三多一少”症状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