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0-26 15:45 来源:网友分享
北京律维银龄研究与服务中心日前对北京10000名老年人发起养老服务需求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使用过或正在使用保健品的有6801人,占样本总量的68.01%。其中,保健品由自己购买的有2711人,保健品由亲友赠送的有1762人;而从保健品的购买渠道看,通过商场购买的有2304人,通过媒体广告购买的有1751人,通过公司推销购买的有1733人,通过网上购买的有726人。调查中发现,现在许多保健品企业采用会议、服务、体验等营销形式,使得与之配合的直销也成为老年人选择较多的购买方式之一。
在一个食品安全的微信群中,不少网友纷纷向记者提及家里父母关于保健品的“故事”:一些保健品企业经常搞聚餐、送礼品、做体验、赠旅游,还用拉家常的方式打“亲情牌”。一名王姓网友无奈地说:“一个总卖我母亲保健品的小伙甚至成了我妈的‘干儿子’,但卖过几次后就再也联系不上了。”
一位曾做保健品销售的业内人士告诉记者,保健品市场骗局“花招奇出”,“温柔陷阱”是管用手段之一。“老年人非常关心健康,时间也相对充足,很容易成为重点推销对象。”她表示,“嘘寒问暖”“旅游兜售”“现金返还”都是常用招数,大打“免费牌”“专家牌”“亲情牌”早已是行业“标配”。有的厂商甚至直白地宣称“都是营养成分反正也吃不坏”,撺掇老年人试一试。
在日前举行的这场食药安全科普展上,东城区食药监工作人员解密了伪劣保健品的制作“工艺”。一些保健品的颗粒、胶囊都是在露天的黑窝点制作而成,外包装直接用纸壳印刷,生产日期、品类名称由刻好的印章“搞定”,繁体字标注的生产厂家是一家香港公司,任何批文都在包装上看不见。“多数网上贩卖的保健品都选择快递寄送,不良商家会担心顾客上门,对网购保健品一定要提高警惕”,工作人员指着一沓“销售邮寄记录”的厚本子说道。
“保健品低成本、高利润是致使违规商家铤而走险的重要原因。”中国食品产业评论员朱丹蓬坦言,一些商家只要“忽悠”成功销售几个疗程的保健品,就动辄收益几万元甚至十几万元。而一旦被查处,罚金也就几万元,这对违规企业无法产生威慑作用。“有的企业赚一笔就跑,改头换面再做其他保健品。”在他看来,老龄化社会下,保健品市场还将更为看涨,日前国家对保健品加大监管力度,政策正在收紧,“保健品行业乱象丛生,行业监管体制完善亟需加速。”
“保健食品应当取得批准文号,一般为‘国食健字’或‘卫食健字’。”北京市食药监相关负责人表示,消费者选择保健品时,要认清以下信息:标签应标明产品名称、原料和辅料、功效成分及含量、保健功能、保健食品标志、批准文号、生产企业、生产日期、保质期、适宜人群、不适宜人群、食用量与食用方法等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