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5-07 07:18 来源:网友分享
一、抗凝及溶栓治疗
首页脑栓塞患者要是想通过抗凝及溶栓治疗的方法,会比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适应证更加的严格化,另外考虑打患者的溶栓剂易发生出血的并发证,应特别慎用。由于临床上心源性脑栓塞最多见,为预防心内形成新血栓以杜绝栓子的来源,同时防止脑血管内的栓子或母血栓继续增大,以避免脑梗死范围扩大,多采用抗凝治疗。炎症性病变所致的脑栓塞,如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等,禁忌应用。通常在严格观察出、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活动度和时间的条件下,先给予肝素钙(低分子肝素)治疗,也可选用新双豆素,剂量应随时调整。
二、抗血小板聚集剂
脑栓塞的患者朋友可以通过服用抗血小板聚集剂从而起到治疗的效果,这样就可以阻止血小板的聚集了,并且有助于预防心内心血栓的形成。
三、颈星状交感神经节封闭
一些患者通过颈星状交感神经节封闭也得到了有效的缓解脑栓塞的现在,其具体操作的方法也十分简单,无需特殊的器械和药物,故常被采用。但是治疗应早期进行,开始越早,疗效就越佳,临床常见在起病24小时内封闭可明显好转。严重肺气肿者禁用,如患者已开始抗凝治疗也不宜使用。
心源性脑栓塞
是脑栓塞中最常见的,约75%的心源性栓子栓塞于脑部,引起脑栓塞的常见的心脏疾病有心房颤动、心脏瓣膜病、感染性心内膜炎、心肌梗死、心肌病、心脏手术、先天性心脏病(来自体循环静脉系统的栓子,经先天性心脏病如房间隔缺损、卵圆孔未闭等的异常通道,直接进入颅内动脉而引起脑栓塞,为反常栓塞)、心脏粘液瘤等。
非心源性脑栓塞
动脉来源包括主动脉弓和颅外动脉(颈动脉和椎动脉)的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斑块破裂及粥样物从裂口逸入血流,能形成栓子导致栓塞;同时损伤的动脉壁易形成附壁血栓,当血栓脱落时也可致脑栓塞;其它少见的栓子有脂肪滴、空气、肿瘤细胞、寄生虫卵、羊水和异物等。
来源不明
少数病例利用现在检查手段和方法查不到栓子的来源。
1任何年龄均可发病,患者发病前多有风湿性心脏病、心房颤动、或大动脉粥样硬化等病史;
2一般发病无明显诱因,也很少有前驱症状,急性起病,症状常在数秒或数分钟之内达高峰,多为完全性卒中,偶尔病情在数小时内逐渐进展,症状加重,可能是脑栓塞后有逆行性的血栓形成;
3根据栓塞部位不同,临床表现也不完全相同:
3.1大脑中动脉的栓塞最常见,主干闭塞时引起病灶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和偏盲,优势半球主干栓塞可有失语、失写、失读。如梗死面积大时,病情严重者可引起颅内压增高、昏迷、脑疝、甚至死亡;大脑中动脉深穿支或豆纹动脉栓塞可引起病灶对侧偏瘫,一般无感觉障碍或同向偏盲,优势半球受损,可有失语。大脑中动脉各皮质支栓塞可引起病灶对侧偏瘫,以面部和上肢为重,优势半球可引起运动型失语、感觉性失语、失读、失写、失用;非优势半球可引起对侧偏身忽略症等体象障碍。少数半球栓塞可出现局灶性癫痫。
3.2大脑前动脉栓塞时可产生病灶对侧下肢的感觉和运动障碍,对侧中枢性面瘫、舌肌瘫及上肢瘫痪,亦可发生情感淡漠、欣快等精神障碍及强握反射,可伴有尿潴留。
3.3大脑后动脉栓塞可引起病灶对侧同向偏盲或上象限盲,病灶对侧半身感觉减退伴丘脑性疼痛,病灶对侧肢体舞蹈样徐动症,各种眼肌麻痹等。
3.4基底动脉栓塞最常见症状为眩晕、眼球震颤、复视、交叉性瘫痪或交叉性感觉障碍,肢体共济失调。若基底动脉主干栓塞可出现四肢瘫痪、眼肌麻痹、瞳孔缩小,常伴有面神经、外展神经、三叉神经、迷走神经及舌下神经的麻痹及小脑症状等,严重者可迅速昏迷、四肢瘫痪、中枢性高热、消化道出血甚至死亡。
1、观察意识、瞳孔、呼吸、脉搏、血压的变化,注意有无意识障碍、颅内压增高的症状,有无新的栓塞形成(如:失语、意识逐渐不清)
2、急性期卧床休息1—2周。
3、低脂、高维生素、易消化饮食。
4、心理护理,树立治疗信心。
5、按神经系统疾病一般护理常规护理。
6、观察药物的副作用。注意有无出血倾向。用低右时观察有无发热、荨麻疹过敏反应。
7、瘫痪保持功能位。病情稳定后,作被动运动和按摩。
8、及时给氧气吸入。
9、出院时指导病人加强肢体的功能锻炼、语言训练。
脑栓塞的预后取决于栓塞脑血管的大小、部位和栓子的数量,以及原发病的严重程度。急性期病死率为5%-15%,多死于严重脑水肿引起的脑疝,肺炎和心力衰竭等。脑栓塞容易复发,10%-20%在10天内发生第二次栓塞,复发者病死率更高。
温馨提示:
针对可能的病因,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积极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