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8-24 09:40 来源:网友分享
对于正常鼓膜患者,咽鼓管是中耳与外界环境沟通的惟一管道。咽鼓管阻塞是造成分泌性中耳炎的重要原因。正常情况下,中耳内、外的气压基本相等。当咽鼓管由于各种原因出现通气功能障碍时,中耳的气体被黏膜吸收,中耳出现负压从而导致中耳黏膜的静脉扩张,通透性增加,血清漏出聚积于中耳,从而形成中耳积液。咽鼓管通气功能障碍又分为机械性功能障碍和功能性功能障碍两种。
1.机械性阻塞
鼻咽部各种良性或恶性占位性病变(如:腺样体肥大、鼻咽癌、鼻咽纤维血管瘤等),鼻腔和鼻窦疾病(如:慢性鼻窦炎、巨大鼻息肉、肥厚性鼻炎、鼻中隔偏曲等),长期的鼻咽腔填塞,咽鼓管咽口粘连,代谢障碍性疾病(如:甲状腺功能减通等),以及很少见的鼻咽白喉、结核、梅毒和艾滋病等特殊感染均可因直接压迫、堵塞咽口或影响淋巴回流,造成咽鼓管管腔黏膜肿胀等从而引起本病。
2.功能性通气功能障碍
小儿的腭帆张肌、腭帆提肌和咽鼓管咽肌等肌肉薄弱,收缩无力,加之咽鼓管软骨发育不够成熟,弹性较差,当咽鼓管处于负压状态时,软骨段的管壁甚易发生塌陷,导致中耳负压。细菌病毒感染、放射性损伤、先天性呼吸道黏膜纤毛运动不良、原发性纤毛运动障碍等原因,引起咽鼓管表面活性物质减少,从而致咽鼓管开放阻力加大,也被认为是分泌性耳炎的原因之一。[1]此外Ⅰ、Ⅲ型变态反应均可能引起分泌性中耳炎,可能与过敏引起的咽鼓管黏膜水肿,管腔闭塞有关。
婴幼儿易患分泌性中耳炎与婴幼儿特殊的解剖结构有关。新生儿的咽鼓管短、宽而平直,鼻咽部的分泌物易经咽鼓管进入中耳引起炎症。分娩时难产、臀位、室息时作过人工呼吸的新生儿,羊水常易进入中耳内。母体患妊娠中毒症、先兆子痫或产前出血者,羊水也易进入中耳发生感染引起中耳炎。新生儿哺乳不当容易逆乳,特别是取平仰卧位用奶瓶人工哺养者,逆乳时乳汁潴积于鼻咽腔,经咽鼓管进入中耳引起中耳炎。
疾病症状
1、主要症状为听力下降、耳痛、耳内闭塞感,耳鸣。成人和儿童亦有差别,小儿大多无听力下降的主诉,幼儿可表现为言语发育延迟,学龄前儿童常表现为对父母的呼唤不理睬,家长误认为其注意力不集中;
2、学龄儿童则以学习成绩下降,看电视时要求过大的音量等为主要表现。如果小儿仅有一耳患病,另侧耳听力正常,可长期不被察觉而于常规的体检时方被发现。
3、耳内闭塞感或闷胀感是成年人常见的主诉,有力捏鼻鼓气、按捺耳屏、打呵欠时耳闷症状可暂时得以缓解,有时伴耳鸣。一般听力下降不明显,患者诉自声过 响,听力可随头位变动而变化,当中耳液体黏稠时,听力则不因头位的变动而改变。另外,急性分泌性中耳炎病前大多有感冒史。以后出现耳痛,疼痛可轻可重,有 患儿因耳痛而夜间来急诊,慢性者无耳痛。
4、耳镜下检查鼓膜,急性期鼓膜松弛部充血,紧张部周边有放射状扩张的血管纹,鼓膜内陷。鼓室积液时,鼓膜色 微黄或桔黄色,鼓膜活动受限,可见线形液平面或气泡。顽固性分泌性中耳炎,可出现“蓝鼓膜”样改变,注意要和外伤后鼓室积血相鉴别。声导抗图对渗出性中耳 炎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平坦型(B型)为本病的典型曲线,高负压型(C型)示咽鼓管功能不良,鼓室负压>200daPa,大多示鼓室内有积液。根据病史及 对鼓膜的仔细观察,结合声导抗测试结果,渗出性中耳炎诊断一般并不困难。值得注意的是,由于4个月以内婴儿机械-声学传导机制与大龄儿童不同,故4月以上 的儿童作声导抗时,采用标准 226 Hz探测音,4月以内的儿童,则采用较高探测音频率。成人患者,纯音测听可作为常规检查项目,纯音听力图多为轻度传导性聋。听力损失以低频为主。必要时作诊断 性鼓膜穿刺术确诊。成年人单侧长期分泌性中耳炎,应行鼻咽部检查排除鼻咽癌。对于一些患者,难以与其它疾病所引起鼓膜像(如鼓室球瘤)相鉴别,未明确诊 断,可暂时试验性治疗或不治疗,因不少渗出性中耳炎有自限性,积液可经咽鼓管排出或自行吸收,待患者复诊时根据鼓膜有无转归再做诊断。
1.鼓气耳镜检查或显微镜检查
鼓气耳镜检查方便易行,是分泌性中耳炎的主要诊断方法,也是社区检查鼓膜的首选方法。它可以改变外耳道的气压,观察鼓膜的活动情况。如发现鼓膜动度减低,同时伴有鼓膜内陷、色泽由正常的灰白色半透明状改变为橘黄色或琥珀色,见到气液平面或气泡即可诊断。与普通耳镜相比较,鼓气耳镜有着更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
2.声导抗测试
声导抗测试是反映中耳功能的快速、有效的客观测听方法。由于鼓气耳镜对于2岁以下儿童的鼓膜和中耳情况判断困难,声导抗则提供了方便的测试。声导抗的鼓室压图可呈B型和C型。开始时咽鼓管功能不良或堵塞,中耳气体被吸收形成负压,鼓膜内陷,鼓室压峰压点向负压侧位移,以C型曲线多见。当病变逐渐进展,鼓膜更加内陷,出现鼓室积液,传音结构质量增加而使声导抗进一步增加,鼓室劲度加大,鼓膜和听骨链活动降低,峰压点就越偏向负值,当声顺减弱或无变化时则成为无峰的B型图。
一般认为,如鼓室导抗图为B型,结合临床可诊断为分泌性中耳炎。但是,新生儿和婴儿出生后外耳和中耳结构发生了一系列的改变,如1岁以内婴儿外耳道大小和直径的增加,使其顺应性也发生变化,导致外耳道共振增益和共振频率发生改变;随着生后6个月内鼓膜到镫骨底板距离的增长,增加了中耳含气腔,扩大了中耳腔的容积,此时乳突气化也增加,中耳腔容积增加使鼓膜的顺应性和控制低频传导方面受到重要影响;此外,中耳腔中存在的羊水和间叶细胞逐渐消失(可持续到生后5个月),也使得中耳总质量减少;镫骨密度降低,质量减少;听骨链关节之间和镫骨底板附着到卵圆窗上的紧密程度也在改变,这些都减少了抵抗成分。因此,常规的226Hz探测音测试的鼓室图不能真实地反映6个月以内婴幼儿中耳有无病变和中耳功能。因此大于4个月患儿使用226HZ的探测音,小于4个月的患儿使用高频率的探测音(1000Hz)。这样可使检查结果更加准确。
3.鼓膜穿刺或鼓膜切开术
在耳显微镜或内镜下,于鼓膜前下方进行穿刺或切开,若有浆液样或黏液样液体流出则可证实分泌性中耳炎的存在。其为一种有创性诊断方式,不但可以明确诊断,同时可以达到治疗目的。
4.鼻咽部检查
成人患者,用鼻内镜或多功能纤维鼻咽镜直接观察鼻咽部及咽鼓管咽口情况。排除鼻咽部占位性病变。
5.颞骨高分辨率薄层CT
单侧顽固性分泌性中耳炎,经过治疗无效,应警惕黏膜下型鼻咽癌累及咽旁间隙,压迫咽鼓管。如鉴别诊断需要,或需要排除鼻咽部和咽旁间隙占位者,颞骨高分辨率薄层CT可了解中耳情况,将CT片调到软组织窗时可观察咽旁间隙有无占位。必要时需进行增强扫描。
1.急性中耳炎
婴幼儿及儿童分泌性中耳炎应与急性中耳炎相鉴别。急性中耳炎治疗不彻底或迁延不愈可转换为分泌性中耳炎。多病程较短,患者可有剧烈耳痛、耳流脓等症状,分泌性中耳炎多病程较长,多以耳闷为主要症状,耳痛呈间断性,较轻,甚至无耳痛表现。
2.鼻咽癌或鼻咽部占位性病变
典型的鼻咽癌早期症状可为涕中带血、颈部包块。但有些患者耳部症状先于上述症状,癌肿在鼻咽部的黏膜下潜行,鼻内镜检查在早期不易发现。对于单耳分泌性中耳炎,特殊地区患者,应高度警惕。
3.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合并中耳胆脂瘤
松弛部穿孔被痂皮覆盖,耳鼓膜紧张部显示鼓室积液,此类患者应仔细检查松弛部,必要时行颞骨的高分辨率CT,以除外中耳胆脂瘤。
4.粘连性中耳炎
主诉为听力减退和闷胀感,检查鼓膜与鼓岬粘连以资鉴别。
5.鼓室硬化
属慢性中耳炎的后遗病变。主诉听力下降和耳闷胀感。一般病史较长,有中耳炎病史。鼓膜可以完整,鼓室内大量硬化症包裹听骨链,影响声能传导。颞骨CT或手术探查可以明确诊断。
6.胆固醇肉芽肿
患者主诉听力减退和耳闷胀感。但耳科检查可见鼓膜呈蓝色,颞骨CT提示鼓窦入口狭窄,可有骨质破坏。手术探查及病例检查可以明确诊断。
7.先天性或后天性中耳胆脂瘤
对于鼓膜完整的中耳胆脂瘤,主诉听力下降,检查鼓膜完整,透光度差,听力图显示为传导性听力损失,容易混淆。但鼓室积液征不明显,鼓膜透光度差,可透过鼓膜见到白色的实性团块样物位于鼓膜内侧的鼓室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