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8-29 07:45 来源:网友分享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按病理及临床表现可分:胆脂瘤型、单纯型、骨疡型这三种。
1.胆脂瘤型:胆脂瘤为一位于中耳、乳突腔内的囊性结构。囊的内壁为复层鳞状上皮,囊内充满脱落上皮、角化物质及胆固醇结晶,囊外则以一层厚薄不一的纤维组织与其邻近骨壁或组织紧密相连。临床可见鼓膜松弛部穿孔,鼓室或外耳道内有白色豆渣样物伴臭味。乳突x线拍片和颞骨ct扫描可示骨质破坏。此型中耳炎易发生各种并发症。
2.单纯型:最常见。主要病理变化在中耳粘膜。
3.骨疡型:又称坏死型或肉芽型。病变深达骨质,粘膜上皮破坏后,局部有肉芽组织或息肉形成。
在治疗原则上单纯型的中耳炎可保守治疗。骨疡型的中耳炎可先保守治疗,若引流不畅或疑有并发症者须行手术。胆脂瘤型中耳炎应及早施行手术,清除病灶,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常见的病因有:
1.急性炎症迁延不愈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未获得彻底的治疗,或细菌毒力强,患者的抵抗力低,病变迁延至慢性,此为常见原因。
2.咽鼓管功能异常
咽鼓管功能异常,导致乳突气化不良,可能与本病的发生有一定关系。在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中,乳突气化不良者居多,但其确切关系尚不清楚。
3.病变严重、深达骨质
急性坏死性中耳炎,病变深达骨膜及骨质,组织破坏严重。
4.邻近器官病变
鼻部或咽部的慢性病变,如腺样体肥大、慢性扁桃体炎、慢性鼻窦炎等反复发作导致中耳炎症的反复发作。
5.机体抵抗力下降,免疫能力低下
急性传染病,合并有慢性病,或营养不良及贫血等,如猩红热、麻疹、肺结核等,特别是婴幼儿,造成机体抵抗力下降,免疫能力低下,使急性中耳炎易演变为慢性。
病因治疗:积极治疗上呼吸道病灶性疾病,如慢性鼻窦炎、慢性扁桃体炎。
局部治疗:局部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根据不同类型采用不同方法。
1.胆脂瘤型:应及早施行改良乳突根治术或乳突根治术,彻底清除病变,预防并发症,以获得一干耳,并酌情行鼓室成形术以提高听力。
2.单纯型:以局部用药为主。流脓停止、耳内完全干燥后穿孔或可自愈,穿孔不愈者可行鼓膜修补术或鼓室成形术。
(1) 局部用药:按不同病变情况选用药物:
① 抗生素水溶液或抗生素与类固醇激素类药物混合液,如0.25%氯霉素液、氯霉素可的松液、3%洁霉素液、1%黄连素液等,用于鼓室粘膜充血、水肿,有脓液或粘脓时。
② 酒精或甘油制剂,如4%硼酸酒精、4%硼酸甘油,2.5~5%氯 霉素甘油等,适用于粘膜炎症逐渐消退,脓液极少,中耳粘膜水肿、潮湿者。
③ 粉剂,如硼酸粉、氯霉素硼酸粉等,仅用于穿孔大、脓液极少时,有助于干耳。
(2) 局部用药注意事项:
① 用药前先清洗外耳道及中耳腔内脓液,可用3%双氧水或硼酸水清洗,后用棉花签拭净或以吸引器吸尽脓液,方可滴药。
② 抗生素滴耳剂宜参照中耳脓液的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择适当药物。氨基糖甙类抗生素用于中耳局部可引起内耳中毒,应慎用或尽量少用。
③ 粉剂宜少用,粉剂应颗粒细、易溶解,一次用量不宜多,鼓室内撒入薄薄一层即可。穿孔小、脓液多者忌用,因粉剂可堵塞穿孔,妨碍引流。
④ 滴耳法:病人取坐位或卧位,患耳朝上。将耳廓向后上方轻轻牵拉,向外耳道内滴入药液3~4滴。然后用手指轻按耳屏数次,促使药液经鼓膜穿孔流入中耳。数分钟后方可变换体位。注意滴耳药液应尽可能与体温接近,以免引起眩晕。
(3) 为改善听力,可行鼓膜修补术或鼓室成形术,但宜在中耳腔炎症消退、停止流脓2~3月、咽鼓管通畅者施行。对较小穿孔可在门诊行烧灼法。用50%三氯醋酸烧灼穿孔边缘,再贴一薄层覆盖物(如酚甘油薄棉片、硅胶膜等)起一桥梁作用,促使新生鼓膜上皮沿覆盖物生长愈合。有的需数次才能愈合。
2.骨疡型:
(1) 中耳肉芽可用10~20%硝酸银烧灼或刮匙刮除,中耳息肉可用圈套器摘除。
(2) 引流不畅或疑有并发症者,根据病变范围,行改良乳突根治术或乳突根治术,并酌情同时行鼓室成形术以重建听力。
(3) 引流通畅者,以局部用药为主,但应注意定期复查。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是耳鼻喉科常见的多发病。其最人的危害除了影响听力外,危及生命的有二个方面,一个是并发颅内并发症。如脑膜炎、脑脓肿等;一个是癌变,即中耳乳突癌,简称中耳癌。中耳癌由施瓦泽于1775年发现,中耳癌临床上虽不多见,其发病率是占耳部肿瘤的1.5-3.8%,占全身各种肿瘤的0.06%,然而,大部分患者在病前多有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病史。本病起病隐匿,容易被忽现,早期诊断颇困难,常被误诊或翻诊,故应引起人们、特别有中耳炎病史者重视。及早发现中耳癌,直接关系到患者的治疗效果和预后。
中耳癌的发病年龄多见于40-60岁。男女性别无明显差别,以鳞状细胞癌最常见,基底细胞痛和腺癌少见。由于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与本病的早期症状互相混淆,两者的临床症状及形成的肉芽,外观难以区分,加上所见新生物小,不一定表现为典型的菜花样,有的似水肿、肉芽样,极易误认为炎性肉芽或息肉,故临床不易区分,倘若漏做病理切片检查,更易误诊。
由于病程早晚,病变部位不同,转移浸犯方向不同,中耳癌的临床表现可呈五花八门,早期多有血性耳漏、耳聋、耳内发胀,继而耳深部跳痛,向同侧耳上及耳后放散,多数病人的耳内可见新生物,触之容易出血。早期即有同侧面神经麻痹、眩晕等。
因此,有下列症状者应高度瞥惕中耳炎痛变的可能:
①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久治不愈,有极易出血的中耳腔肉芽切除后迅速复发者;
②耳漏突转血性者;
③难以用炎症解释的进行性持续性头痛;
④突然出现面瘫者,尤其耳痛数月后出现面瘫,是中耳瘩的有力提示。
本病晚期可向毗邻组织扩展,故对中耳癌应注惫毗邻组织的阳性体征。如颅内、外耳道等。反之,也要注意中耳的情况。中耳炎庙变者毕竟不多,为了早期发现本病。除了医师须重视外。有中耳炎病史的患者一定要警价。对临床高度怀疑者应定期复查,必要时反复做病理检查,以期确诊,有条件的做CT或核磁共振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