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0-03 07:41 来源:网友分享
牙齿硬组织发生病变时,首先是变浊变软,其次为色素沉着,最终发生崩解,形成龋洞。
变浊变软即牙组织失去原有的光泽和透明度。当牙釉质发生龋病时,组织内发生脱矿现象,将牙釉质内的磷灰石结晶破坏,晶体的排列也紊乱了,造成折光性能的改变,牙釉质呈白垩色,此时的初期,脱矿现象发生在牙釉质表层下,牙齿表面仍然完整,继而在咀嚼压力和其他因素的影响下,才出现牙体的破坏和崩解。由于牙釉质硬度大,富含矿物质,此时病程进展缓慢。当龋病发展到牙本质,沿牙釉质牙本质界横向扩大,同时向深处发展,牙本质脱矿而透明度减低,牙本质变软,由于牙本质内的有机物含量较多,此时病程进展较快。由于外界的色素物质通过裂缝和小孔进入牙釉质内的损害区,早期牙釉质龋为褐色。当病变进入牙本质,牙体内矿物质溶解,牙本质内蛋白质发生破坏和分解,产生色素沉着,加上外界的和细菌产生的色素物质浸入牙本质,使其变为褐色、黑褐色,甚者黑色。当龋病病变加重时,病变部位就会发生崩解,形成龋洞。初期为隐匿性龋,咬牙合面点隙沟裂病变呈外窄内宽的损害,到达牙本质继续向深处及四周发展,牙齿表面仍然完整。后因表面牙釉质失去支持,稍受力就会断裂,变为开放性损害。
龋病的过程是由浅入深的逐渐发展的过程,病变先破坏牙釉质,然后逐步破坏牙本质,最后崩解后形成龋洞,临床上常按龋坏程度分为浅龋、中龋、深龋三个阶段。
浅龋
龋坏限于牙釉质或牙骨质,检查时可见牙面脱钙而失去固有色泽,常呈白垩状,后因染色后成为黄褐色或黑色,探查时有粗糙感,或有浅层龋洞形成,即浅龋。
中龋
龋坏部发展到牙本质浅层,检查时可见有龋洞形成,洞内有黄揭色的软化牙本质,一般无自觉症状,有时对冷、热、酸、甜较敏感,但除去刺激,症状即消失。
深龋
龋坏已发展到牙本质深层,龋洞较深,对冷热、酸甜刺激极为敏感,食物嵌入龋洞中也发生疼痛,但除去刺激疼痛即刻消失,但无自发性疼痛。
牙齿邻面或颈区的龋蚀有时忽略,但只要仔细检查即可发现,也可借助X线检查,牙片上龋洞部呈黑色阴影。
经过长期研究,现已基本明了,龋病是由多种因素复合作用所致,目前公认的龋病病因学说是四联因素学说,主要包括细菌、口腔环境、宿主和时间,其基本点为:致龋性食物(特别是蔗糖和精制碳水化合物)在糖,紧紧贴附于牙面由涎液蛋白形成的获得性膜上,在这种由牙齿表面解剖结构和生化、生物物理特点形成的不仅得以牢固的附着于牙面,而且可以在适宜温度下,有足够的时间在菌斑深层产酸,侵蚀牙齿,使之脱矿,并进而破坏有机质,产生龋洞。
细菌
细菌是龋病发生的必要条件,一般认为致龋菌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产酸菌属,其中主要为变形链球菌、放线菌属和乳杆菌,可使碳水化合物分解产酸,导致牙齿
无机质脱矿;另一种是革兰氏阳性球菌,可破坏有机质,经过长期作用可使牙齿形成龋洞。目前公认的主要致龋菌是变形链球菌,其它还包括放线菌属、乳杆菌等。
细菌主要是借助菌斑粘附于牙面。口腔滞留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被降解后,一方面聚合产生高粘性葡聚糖,形成菌斑基质,另一方面产酸使牙齿脱矿,菌斑的组成比较复杂,除大量细菌外,还有糖、蛋白、酶等物质。
口腔环境
口腔是牙齿的外环境,与龋病的发生密切相关,其中起主导作用的主要是食物和涎液。
(1)食物主要是碳水化合物,既与菌斑基质的形成有关,也是菌斑中细菌的主要能源,细菌能利用碳水化合物(尤其是蔗糖)代谢产生酸,并合成细胞外多糖和细胞内多糖,所产的有机酸有利于产酸和耐酸菌的生长,也有利于牙体硬组织的脱矿,多糖能促进细菌在牙面的粘附和积聚,并在外源性糖缺乏时,提供能量来源。因此,碳水化合物是龋病发生的物质基础。
(2)涎液在正常情况下,涎液有以下几种作用:
机械清洗作用减少细菌的积聚。
抑菌作用直接抑菌或抑制菌斑在牙面的附着。
抗酸作用由所含重碳酸盐类等物质起中和作用。
抗溶作用通过所含钙、磷、氟等增强牙齿抗酸能力,减少溶解度。
涎液的量和质发生变化时,均可影响龋患率,临床可见,口干症或有涎液分泌的患者龋患率明显增加。颌面部放射治疗患者可因涎腺被破坏而有多个牙龋;另一方面,当涎液中乳酸量增加,或重碳酸盐含量减少时,也有利于龋的发生。
宿主
牙齿是龋病过程中的靶器官,牙齿的形态、矿化程度和组织结构与龋病发生有直接关系,如牙齿的窝沟处和矿化不良的牙较易患龋,而矿化程度较好、组织内含氟量适当的牙抗龋力较强;另方面,牙齿的结构与机体有密切关系,尤其是在发育中,不仅影响到牙齿的发育和结构,而且对涎液的流量、流速及其组成也有很大影响,因而也是龋病发生中的重要环节。
时间
龋病的发生有一个较长的过程,从初期龋到临床形成龋洞一般需1.5-2年,因此即使致龋细菌、适宜的环境和易感宿主同时存在,龋病也不会立即发生,只有上述三个因素同时存在相当长的时间,才可能产生龋坏,所以时间因素在龋病发生中具有重要意义。
1 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是在磨除龋坏的基础上,应用药物抑制龋病发展的方法,适用于恒牙尚未成洞的浅龋,乳前牙的浅、中龋洞。常用药物包括氨销酸银和氟化钠等。
治疗方法:先将龋坏组织尽可能磨除,并磨去洞缘牙齿薄片,使洞敞开;以棉条隔离唾液,擦干牙面后以小棉球蘸氨硝酸银溶液涂擦龋坏牙面1-2分钟,温热气枪吹干再涂,如此两次,然后以蘸丁香油小棉球涂擦,使之还原成黑色,吹干即完成治疗。所形成的还原银沉淀于牙本质小管中阻塞牙本质小管,阻止龋的发展。一般每周进行1次,3-4次为一疗程,3-6月后复查,治疗中应防止灼伤软组织。
2 充填术
对已形成实质性缺损的牙齿,充填术是目前应用最广泛且成效较好的方法,其基本过程可分为两步:先去除龋坏组织和失去支持的薄弱牙体组织,并按一定要求将窝洞制成合理的形态。然后以充填材料填充或其它特定方式恢复其固有形态和功能。常用充填材料包括银汞合金和复合树脂等。
窝洞制备基本原则:去净龋坏组织,防止继发龋。制洞作用之一类似清创,须去除龋坏组织,使窝洞建立在健康的牙体组织上,防止继发性感染。
保护牙髓牙髓是有感觉和代谢的活体组织,由于牙本质和牙髓关系密切,在切割牙体组织时,会对牙髓组织产生不同程度的刺激,严重时可导致牙髓充血和炎症反应,因此在操作中应注意保护牙髓,避免和减轻刺激。
由于牙齿修复后需承担咀嚼功能,因此充填修复后应达到两方面要求,一方面能长期保持修复物不致松动、脱落,即应具有固位形;另一方面修复物和剩余牙体组织都不致因承受咀嚼力而碎裂,即应具有抗力形。二者在窝洞制备时应同时兼顾。
充填术修复过程(银汞合金):去除龋坏组织,建立窝洞外形;制备抗力形和固位形;洞形修整和窝洞清理;窝洞清毒;垫基底;充填银汞合金;抛光。
1 改善口腔环境
菌斑是引起龋病的主要因素,因此控制菌斑,是预防龋病的重要方法之一,其方法有:
(1)机械法,主要是刷牙、牙间洁净。
(2)化学法,利用化学杀菌剂如0.2%葡萄糖酸洗必太溶液含漱或酶制剂,如葡聚糖酶抑制、干扰菌斑形成。
2 提高牙齿抗龋能力
提高牙齿抗龋能力,主要是利用氟。氟有抑制致龋菌生长,减少菌斑内酸的形成,降低牙齿酸溶解度和促进再矿化等作用。应用方式有:
(1)全身用氟 氟化水源,将低氟及供水系统氟含量提高适当浓度,来预防龋病。 口服氟片。
(2)局部用氟 含氟摇溶凝胶,该凝胶的特点是静上时成凝胶状,加压时便成液状,用托盘将其置于牙间轻轻咬住,能与牙面充分接触,且延长接触时间。
氟化物溶液漱口, 口内氟素释放装置。利用一种氟素控释系统,附于双侧上颌磨牙或义齿基板上,能长期使唾液氟浓度升高,而无不良反应。
3 隔绝致龋因素
常用的方法是利用窝沟封闭剂,封闭牙齿的点隙裂沟。
利用产酸的作用物
通过限制蔗糖及其制品的摄入或在食品中加入糖代品(甜味剂),可减少龋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