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6-20 20:02 来源:网友分享
(一)心血管系统:
周围循环衰竭:表现为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脉搏细弱、血压下降等,如同时发生心肌损害,可使循环衰竭症状加重。
中毒性心肌炎:为本病最多见、最常见的并发症。多发生于病程的第2~3周,但也有发生于第1周和第6周以后者。一般说来,毒血症越重,心肌炎发生越早也越重。有些重症患者经治疗后症状好转,假膜脱落,但仍可发生心肌炎。表现为常衰弱无力,面色苍白,烦躁不安,心律不齐,房室传导阻滞,第一心音低钝,严重者心脏扩大,肝脏肿大,尿量减少并有水肿。心电图出现异常。
(二)周围神经麻痹:
以运动神经受损较多见。以软腭麻痹最为常见,进流质饮食呛咳,腭垂反射消失,多发生于病程第3~4周,病情重者出现早。其次为眼肌麻痹,若动眼神经受损,可出现眼睑下垂,看不清近处的东西。展神经麻痹可引起内斜视。也可有面神经麻痹。此外全身肌肉都可发生弛缓性麻痹,如颈肌、胸肌、肋间肌、四肢肌肉,导致相应的运动障碍。在病程第7~8周,偶可出现迷走神经麻痹的症状,心率增快、大汗、分泌物增多、肠蠕动减少等。白喉引起的麻痹,基本上都能恢复而不留后遗症。多在数周至数月内恢复。有些人可出现感觉神经受损的症状,如感觉异常、感觉过敏等,但较为少见。
(三)支气管肺炎多见于幼儿,常为继发感染。咽白喉患者,特别是假膜向下延伸到气管、支气管时,更有利于肺炎的发生。气管切开后,若护理不严密,很容易发生。
(四)中毒性肾病白喉患者尿中出现蛋白质、红细胞和管型虽较常见,但真正的急性肾炎则少见。少数重症患者可出现尿毒症,预后差。
白喉在中医古代文献中又名“白缠喉”、“锁喉风”。金元时期窦汉卿《疮疡全书》对其临床特征及并发症已有较全面的认识。白喉的命名初见于清代郑宏纲的《重楼玉钥》及张善吾的《时疫白喉捷要》,认为是“疫气为患”,对其诊断、治疗、预防等都有较为详细的论述。
病因病机 白喉的病因主要是感受时令风热或燥热之邪。但气候因素和素体阴虚、内有蕴热也是白喉发生的重要条件。特别是气候干燥的秋冬两季,若肺胃素有伏燥积热,外邪极易侵袭引动蕴热,内外合邪,搏结于肺胃二经。
咽喉为肺胃门户,疫疠邪毒通过口鼻入侵肺系,邪毒积聚咽喉结为白色假膜(俗称白缠喉痹),常同时伴有咽痛,喉肿,发热,干咳等症。若邪毒炽盛,白膜可迅速扩展,阻塞气道,阻碍呼吸,引起窒息而死亡。如毒窜经脉,导致经脉失养,痰浊阻络,可出现语言障碍,吞咽困难,口眼歪邪,肢体瘫痪等症。如邪毒攻心,损伤气阴,可见心悸气短,甚至脉微欲绝的危象。
治疗此病一般以养阴清肺兼辛凉宣肃为主要治则。忌用发散解表之药,特别是辛燥表散之剂。
①白喉初起,风热疫毒侵犯肺卫。证见恶寒发热,伴有头痛,咽痛,全身不适,咽部红肿并附有点状假膜,吞咽困难,舌苔薄白、质红,脉浮数。治宜肃肺利咽、清热解毒,常用银翘散加减。
②素体阴虚不足,或气候干燥,燥热化火,耗伤肺胃之阴。证见咽部红肿,喉部干燥,发热口干,咳嗽声如犬吠样,喉部出现条状假膜,颜色灰白或灰黄,引饮则呛,舌苔薄净或黄、质红绛而干,脉细数。治宜养阴清肺、泄热解毒,常用养阴清肺汤加减。
③疫毒蕴结肺胃,攻窜咽喉,属白喉危证。证见身热目赤,咽痛明显,假膜已达咽喉深部,颈脖肿胀疼痛,声音嘶哑,呼吸急促,烦躁不安,甚则呼吸困难,面唇青紫,舌苔黄燥或灰干,舌质深绛或紫暗,脉滑数。治宜泻火解毒、涤痰通腑,常用黄连解毒汤加减。如邪毒损伤心气,病程中出现精神萎靡,面色苍白,胸闷气短,心悸,四肢不温,脉律不齐,为正虚欲脱之危象。治宜益气护阴,常用生脉散加龙骨、牡蛎、磁石以益气固脱。
1、3~5月龄婴儿,每月接受百、白、破三联疫苗一针,共3针为初免。1岁半至2岁时再加强1针。7岁和15岁时各接种精制白喉、破伤风二联类毒素一次,以加强对白喉的免疫持久性,保护大儿童和成年人不患白喉。必要时成人也应加强免疫。
2、白喉患者应及时隔离和积极治疗,隔离至全身和局部症状消失、鼻咽或其他病灶的培养连续二次阴性为止,解除隔离不宜早于治疗后7天。病人的分泌物和用具须严格消毒,呼吸道的分泌物用双倍量的5%煤酚皂(来苏)或石炭酸处理1小时,污染的衣服和用具煮沸15分钟,不能煮沸者用5%煤酚皂或石炭酸浸泡1小时,病人离开后室内应以上述消毒液喷雾消毒,然后打扫。
3、集体儿童和成人机构内的接触者应留察7天,并作鼻咽拭子培养和白喉杆菌毒素试验。成年人密切接触者也应作这些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