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8-16 07:18 来源:网友分享
1、头痛:慢性化脓性鼻窦炎一般局部明显疼痛或头痛。如有头痛,常表现为钝痛或头部沉重感,白天重,夜间轻,前组鼻窦炎多表现前额部和鼻根部胀痛或闷痛,后组鼻窦炎的头 痛在头顶部、颞部或后枕部。患牙源性上颌窦炎时,常伴有同侧上列牙痛。
2、脓涕多:鼻涕多为脓性或粘脓性,黄色或黄绿色,量多少不定,多流向咽喉部,单侧有臭味者,多见于牙源性上颌窦炎。
3、鼻塞:轻重不等,多因鼻粘膜充血肿胀和分泌物增多所致,鼻塞常可致暂时性嗅觉障碍,伴有鼻息肉时鼻腔可完全阻塞。
4、其他:由于脓涕流入咽部和长期用口呼吸,常伴有慢性咽炎症状,如痰多、异物感或咽喉疼痛等。若影响咽鼓管,也可有耳鸣、耳聋等症状。
以上就是专家对鼻窦炎症状的介绍,相信大家应该有一定的了解了,专家提醒您:如果您的身体出现了该病症状请及早治疗,以免延误了病情的治疗时间,造成了严重的后果,最后,祝您早日康复。
可以教孩子用下面的方法来调理鼻子,慢慢治好鼻窦炎。孩子现在比较小,恢复能力很强,用不了多久就可以治好的。治好后,好好保养着就没事了。其间对感冒的预防也非常重要。
鼻窦炎本身是由于鼻子其他部位发炎,分泌的粘性物质将鼻窦窦口堵塞,导致细菌在鼻窦内大量繁殖,从而使鼻窦发炎。因此治疗鼻窦炎最简单、最有效的的方法就是自己去买个瑜伽洗鼻壶,将温盐水灌入其中,让水流在重力的引导下,缓缓浸洗鼻腔各个柔嫩组织,清除鼻腔中的脓性分泌物及其中的各种有害物质。一般早晚洗,平时不用管。把堵塞鼻窦口的东西洗干净了,鼻窦开口通畅了,鼻窦内的分泌物能够及时排出,细菌减少。鼻窦炎自然就慢慢消下去了。效果与穿刺类似,但更为简单,而且不用受苦。而且长时间的清洁鼻腔还可以让健康的新生细胞替代其他发炎部位的病变细胞,从而达到治疗鼻窦炎的目的。
也不用吃药的,因为一般药物根本无法起到消灭鼻窦内病菌的作用,且长期使用抗生素会让鼻窦内病菌产生抗药性,吃再多的药也不会有什么效果的。
洗鼻由于是综合提高了鼻子的抵抗能力,所以对预防感冒、流感等各种非传染性和传染性疾病的效果都非常明显。也就是说,从人多的地方回来后彻底清洁鼻腔一次可对各种流感均有非常好的预防作用。
在感冒时多用温盐水冲洗鼻腔,有点鼻涕就冲一次,保持鼻腔内没有多余鼻涕和鼻子通畅,可从根本上解决病毒问题。使用此法可在2到4天内治愈感冒,并且不用吃任何药物。平时早晚或者在连续打喷嚏后洗鼻子,可在很大程度上预防感冒,极大降低感冒几率。由于洗鼻子是直接将大量含有病菌的鼻涕排入下水道,因此可极大减少感冒者排至空气中病毒的数量,也可极大降低与感冒者接触的人感冒的几率。
1、鼻窦炎的治疗分为全身及局部两类。全身治疗主要是使用抗生素,因为鼻窦炎多为细菌特别是化脓菌引起,所以使用抗生素十分必要,也是十分有效的。最好采用肌肉注射或静脉点滴。效果要比口服快。注意用药后的反应。
2、局部治疗主要是引流脓液及局部滴药,常用的局部引流方法叫阴压法,要到医院去做。即用一种抽引装置将鼻腔的空气抽出,造成真空负压,从而使鼻腔内的脓液被引流出来。还可惜此负压引入药物,达到直接用药的目的。这种疗法每天一次,五天为一疗程,通常进行几个疗程之后,就会收到良好效果。家长要作好孩子思想工作与医生配合好,吸引时发出“开’、的声音。
3、简易的局部治疗还属往鼻腔内滴药,这样药液可以直接接触鼻粘膜。从而充分发挥药效,操作也简单。
4、滴鼻药等多有苦味,滴鼻时容易流到咽后部,鼻窦炎患儿会感觉不适,所以滴药后都可用清水漱口,以清除咽部残留药液。
5、麻黄素收缩血管,暂时减轻充血使鼻腔通畅,但因其还有后扩张作用。不久鼻堵又复出现,鉴于这种副作用,不可多用,更不适合于小婴儿。
6、房间内要通风换气,保持适当湿度。
7、宝宝病愈后游泳时不可使鼻腔进水,以防鼻窦炎复发。
鼻窦炎对身体的危害极大:它可引起头疼,头晕脑胀,失眠健忘,心烦意乱,容易发脾气,学生的学习成绩逐步下降、困倦淡漠,注意力不集中等。它也可成为病灶,影响周围组织发炎,尤其是眼病,如中心性视网膜炎等。
1.全身抵抗力降低,如过度疲劳、受凉受湿、营养不良、维生素缺乏,以及生活环境不良所致。
2.变态反应体质,全身性疾病如贫血、内分泌功能不足如甲状腺、脑垂体和性腺等功能减退,急性传染病如流感、麻疹、猩红热、白喉等均可诱致本病发生。
3.邻近病灶,如扁桃体炎或腺样体肥大、上颌第二双尖牙及第一、第二磨牙根部的感染,拔牙时损伤上颌窦壁或龋齿残根坠入上颌窦内等也可导致鼻窦炎。
4.鼻腔的一些疾病,如鼻中隔偏曲、中鼻甲肥大、鼻息肉、变态反应性鼻炎、鼻腔异物或鼻腔肿瘤,也可引起鼻窦炎。
5.其它,如鼻窦外伤骨折;游泳时跳水姿势不当如取立式跳水,或潜水与游泳后擤鼻不当,污水进入鼻窦内;鼻腔内填塞物置留时间过久;高空飞行迅速下降,窦腔与外界形成相对的负压,将鼻腔分泌物吸入鼻窦等也能造成发病。
温馨提示:
宜吃新鲜水果和蔬菜,以摄取维生素C和生物类黄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