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9-25 20:09 来源:网友分享
2016年09月23日讯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是根据已故的瑞典化学家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的遗嘱而设立的,目的在于表彰在生理学或医学界做出重大贡献的科学家。该奖项于1901年首次颁发,2015年中国药学家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物学或医学奖,成为首位获得该奖的中国科学家。
昨日,汤森路透公布了“引文桂冠奖”,该奖是汤森路透官方根据文章引用率、成果认可度、诺奖评委会及往届诺奖分析等因素提出的诺贝尔奖预测,自2002年以来已成功预测39名诺奖得主。问题的关键是它今年公布了两名华人获奖者,继2014年和2015年之后,今年的引文桂冠奖名单中连续第三年出现华人科学家--麻省理工学院的张锋教授和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的卢煜明教授。
9月13日,有“诺贝尔奖风向标”之称的拉斯克医学奖揭晓,在细胞对氧气的感应机制、丙肝病毒致病机理和药物开发,以及DNA复制和科学教育领域做出卓越贡献的7位科学家分享了拉斯克奖的三个奖项。拉斯克奖在生命科学、医学领域享有盛誉,在该奖项的所有获得者中,有86人同时也获得了诺贝尔奖,并且2015年获得诺贝尔生物学和医学奖的屠呦呦也在2011年获得过拉斯克奖,可见拉斯克奖的预测中标率之高。
下面,生物谷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一下,这些奖项的获得者:
一、拉斯克奖
1、拉斯克基础医学研究奖
Peter Ratcliffe (牛津大学和弗朗西斯·克里克研究所)
Peter Ratcliffe在接受Cell杂志专访时说,在做临床时,经常遇见血压低、肾脏容易受伤的情况。为什么肾脏能够使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响应下降的氧气利用率,但是却不能响应下降的血流,这其中的原理估计只能看氧气感应的机制了。刚开始认为这种氧气感应机制应该只存在小范围内的细胞中。在那些没有促红细胞生成素的细胞中,应该是不存在的,但实验结果证明,在这些细胞中,也存在细胞感应氧气的机制。这说明细胞感知、适应氧气的机制在细胞中广泛存在。
William Kaelin (哈佛医学院Dana-Farber癌症研究所 )
William Kaelin在接受采访时说,“我一直在研究VHL(von Hippel-Lindau)综合征。后来Hippel-Lindau基因被克隆,我知道癌症与此基因是相关的,比如肾脏癌症。VHL相关的肿瘤经常使得身体产生更多的红细胞、更多的血管形成。血管形成和红细胞生成的共同之处在于低氧,后来经研究发现,低氧诱导因子(hypoxia-inducible factor,HIF)信号通路与细胞感知、适应氧气有关联。“
低氧诱导因子是一个能感知氧的转录因子,包含HIF-α和HIF-β两个亚基。在正常氧含量的情况下,HIF-α被特殊的脯氨酰基羟化酶(prolyl-hydroxylases,PHD)羟基化,然后被VHL肿瘤抑制物(E3泛素连接酶的成分)作为靶标降解。在低氧或者VHL肿瘤抑制物不存在的情况下,HIF-α不被降解,进而形成了具有转录活性的HIF。HIF作为一个转录因子,参与到多个生物过程,如产生更多的促红细胞生成素,使得血管形成、红细胞生成等等。它们的形成进而会产生更多的氧气,有可能促进肿瘤的生长。HIF与肿瘤的具体关系如何,HIF抑制剂在肿瘤上的未来应用还有待确定。
Gregg Semenza (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 )
Semenza教授主要研究低氧条件在癌症、肺病和心脏病中的作用。自在上世纪90年代发现HIF-1α以来,Semenza及其研究小组一直从事HIF-1α研究,在不同类型的细胞中精确寻找被这一活化蛋白促进或抑制的大量基因。
2、拉斯克·德贝基临床医学研究奖
Ralf Bartenschlage (海德堡大学)
Bartenschlage 出生于20世纪50年代,在80年代末,《科学》杂志上发表了第一个HCV(丙肝病毒)的分子克隆,并逐渐兴起了对HCV的研究。彼时,Bartenschlager正在德国海德堡大学(University of ?Heidelberg)进行关于HBV(乙肝病毒)的博士论文工作。之后,他进入罗氏公司,并转入对HCV的研究,他试图寻找病毒蛋白酶的抑制剂,在后来的研究中,这种蛋白酶也是针对丙肝的主要药物靶点之一。
Charles Rice (洛克菲勒大学)
Charles Rice和Ralf Bartenschlage 一样出生于20世纪50年代,在80年代末,《科学》杂志上发表了第一个HCV(丙肝病毒)的分子克隆,并逐渐兴起了对HCV的研究。Rice对HCV的研究兴趣则是来源于另一种与HCV相似的黄热病病毒(yellow fever virus),当时,他报道了一株减活的黄热病病毒疫苗株,这项工作促使了Rice和其合作者设想对该病毒株加以改造,使其表达HCV的蛋白,用于疫苗的研究。
Michael Sofia (Arbutus生物制药公司)
Michael Sofia来自于医药工业界,他现在是Arbutus生物制药公司的首席科学官。他在Pharmasset公司工作期间,发现了一种核酸类似物,可对丙肝有很好的治疗效果,并以自己的名字命名为:Sofosbuvir(索非布韦,商品名Sovaldi),是首个无需联合干扰素就能安全、有效地治疗某些类型的丙肝药物。2013年,经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 批准在美国上市,成为当年最重磅的药物。目前,该药物还未在中国上市。
3、拉斯克·科什兰医学特别贡献奖
Bruce M. Alberts (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
Alberts设计的强大实验工具,帮助他理解DNA复制的机制,由此建立起分子机器实现关键生理功能的新典范。
1970年,Alberts发现了一个DNA结合的蛋白,它可以附着在双螺旋的单链上,并将双螺旋拉直,这样酶在给DNA链上增加字母时变得更为容易。这一蛋白的发现是个意外,但后面的研究证实相似的蛋白在所有细胞中都起着中心的作用。
1975年,Alberts证实6个蛋白可以合成DNA,近距离模仿了细胞内发生这一过程的方式。传统认为,每个蛋白在与DNA模板随机发生碰撞后,会按照顺序发生变化。而Alberts发现这些蛋白聚集在一起合成了一个紧凑的分子机器,每个部分的运动依赖彼此。这些组分以其有序的方式表现出它们的生化功能。
二、引文桂冠奖
张锋 (麻省理工学院)
张锋因其在老鼠和人类细胞中应用 CRISPR-cas9 基因编辑技术入选2016年引文桂冠奖。 张锋1982年出生在中国石家庄市,1994年随家人移民来到美国,并在读高中时候开始对生命科学研究产生极大的兴趣。他于2004年获得哈佛学院化学与物理学学士学位、2009年获得斯坦福大学化学及生物工程博士学位。
卢煜明 (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
卢煜明则因其在孕妇血浆血中检测到胎儿游离 DNA,从而取得了无创产前检测的革命性成果而入选2016年引文桂冠奖。1986年英国剑桥大学取得文学士学位后,到牛津大学接受临床医学培训,1989年取得内外全科医学士学位。又分别于1994年及2001年于牛津大学取得哲学博士及医学博士学位,在牛津大学赫特福德学院担任自然科学初级研究员。1997年卢煜明回到出生地香港,在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继续研究工作。
James P. Allison (德克萨斯大学安德森癌症中心)
1948年8月7日生,免疫学家,现任德克萨斯大学安德森癌症中心免疫学系教授兼主任。同时也是癌症研究所(CRI)科学顾问委员会主任。研究方向主要为T细胞的发展和活动机制,和肿瘤免疫治疗的新策略的发展。他被认为是实现隔离T细胞抗原受体复杂蛋白质的第一人,他的发现为那些最致命的癌症提供了新的治疗方向。
Craig B. Thompson (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
1953年生,美国细胞生物学家。目前研究重点为代谢变化在癌症起源和发展中的作用。他同时也完成了对控制细胞程序性死亡的基因,以及这种基因的错误调节如何导致癌症上的开创性研究。
Thompson阐明了淋巴细胞发展和免疫系统内稳态成型的过程。他证明了Bcl-2家族成员对细胞内膜完整性的调控,并发现了Bcl-2 相关基因 Bcl-xL, 这个基因家族中同时有促细胞凋亡和抑制细胞凋亡的成员。
在早期研究中,他对自身免疫疾病和白血病的创新疗法的发展有突出贡献。他的后期研究主要集中于基因调控在细胞凋亡中的作用。
Gordon J. Freeman (丹娜法伯癌症研究院、哈佛医学院)
1979年在哈佛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同年加入丹娜法伯癌症研究院。他先后在Dr. Harvey Cantor实验室和Dr. Lee Nadler进行了博士后研究。期间他参与了一些基础实验研究,主要研究了B7-CD28基因家族,结果表明B7-2/CD28是主要共刺激途径,以及PD-L1/PD-1是T细胞活动的主要共抑制途径。现在,他的实验室主要研究方向为共刺激信号在免疫反应发展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