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2-24 07:05 来源:网友分享
鉴于目前这类患者病因尚不明确,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为主要临床症状,潜伏期1-2周,起初以疑似无形体病命名。大多急性起病,持续高热,可达40摄氏度以上。今年5月之后,中国疾控中心暂将其命名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河南此次发现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发病时间主要集中在5月至8月,发病年龄以40至70岁居多。据新华社消息,近两年在山东省、湖北省等地也先后有类似病例报道。
据了解,河南省自2007年5月信阳市报告了首例疑似无形体病例以来,通过监测,截至今年9月8日,河南省共监测发现此类综合征病例557例,死亡18例。重点集中在信阳市商城县、浉河区、光山县和平桥区。
目前,河南省卫生厅已调派省级专家前往蜱虫中毒事件“重灾区”商城县现场调查指导,并召集相关部门召开紧急会议,进一步加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控工作。
昨日,有山东莱芜、湖北荆州等地的读者致电本报,称其周围也有疑似无形体病的死亡病例。
回应
河南省卫生厅否认瞒报疫情
对于信阳市未公布具体蜱虫咬伤病例遭质疑一事,昨日,河南省卫生厅回应信阳蜱传疾病疫情疑问时表示,不存在瞒报疫情,信阳等地卫生部门从2007年就已将疑似无形体病例纳入网络直报范畴。
河南省卫生厅疾控处副处长刁琳琪称,我国尚未分离出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的病原体,所以至今并没有明确的诊断依据,“所有病例严格来说都是疑似病例”。这导致基层医院遇到患者后,无法确诊,只能根据血液等检验结果,做对症治疗。
据刁琳琪介绍,从2007年起,河南信阳和南阳两地的疾控部门就展开对无形体病的监测,并将疑似病例纳入网络直报的范畴,不存在瞒报情况。
为避免出现病例的误报及漏报情况,河南省疾控中心于今年4月、5月和6月分别派人到疫情发生地信阳开展督导,了解病例的发现及报告情况。
刁琳琪表示,信阳当地蜱传疾病的病原体至今尚未分离,导致临床诊断并无明确依据,可能存在部分疑似病例并没有归入官方统计口径的情况。
北京情况
北京十多年无蜱虫伤人报告
针对河南蜱虫伤人事件报道,记者昨天采访北京市疾控中心专家了解到,北京有蜱虫活动,但数量很少,主要分布在偏远山区的树丛里,城区几乎没有;另外,北京多年前仅有蜱虫咬人后传播莱姆病的个别报道,且近一二十年来已无伤人事件报告。
“蜱虫是一种传播疾病的媒介,本身并没有毒”,北京市疾控中心副主任曾晓苖说,各种蜱虫主要生活在森林、偏远的林区、丘陵地带,以它们为媒介,一些国家地区都曾有咬人后使人感染森林脑炎、流行性出血热等传染性疾病的报道。另外,比如蜱虫,是我国北方地区莱姆病螺旋体的主要传播媒介。
曾晓苖还介绍,此前不仅是河南,安徽也曾报告过个别被蜱虫叮咬后染上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的病例。国外报告的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病例,大多是经过蜱虫叮咬传播的。针对这些情况,2008年,卫生部还曾向全国发布过无形体病预防控制指南。
但至今为止,北京的确除非常少数的被蜱虫叮咬后染莱姆病的病例报告外,并没有发现一些地方报告或报道的人粒细胞无形体病。
虽然蜱虫仅是一种传播疾病的媒介,咬人后致病率很低,且主要在偏远山林出没。但曾晓苖提醒公众,特别是有计划野游的市民:在山区、森林里游玩时,应注意绑好裤脚、袖口,防止虫子爬入;皮肤裸露的地方,可以喷一些驱蚊剂。
专家说法
全国大部地区均有蜱虫
蜱虫传播的疾病并非只有人粒细胞无形体病一种,而且全国大部分地区都有蜱虫存在,昨日,中国蜱虫病治疗专家、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林业中心医院副院长郑元春说,目前,一些医院对蜱虫致病并不重视,科研经费也面临不足。
资料显示,2006年,安徽省发现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病例。近年来,湖北、河南、山东、黑龙江、内蒙古、新疆、天津、海南等省份,都曾出现病例,且有死亡病例报告。
郑元春所在医院,每年收治1000多例被蜱虫咬伤的患者,其中约三分之一需要住院治疗。只要上山活动,基本都有被叮咬的可能。
“无形体病国外有分离到病毒,我们也在做,但是科研投入差。”郑元春说,由于对此病的重视不够,科研机构往往面临经费短缺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