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麻醉神秘面纱:首届“中国麻醉周”在京启动

2017-05-22 15:11 来源:网友分享

  医学界流行一句话:“手术能治病,麻醉可保命;只有小手术,没有小麻醉。”然而在临床上,这些执掌患者生命质量的麻醉医生却始终是一种神秘的存在。随着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将“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列为年度重点工作,“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进入全面实施阶段,麻醉医生这支“神秘部队”也终于揭开面纱。

  2017年3月30日国际医生节之际,由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和新华社瞭望周刊社联合主办的“2017中国麻醉周新闻发布会”在北京举行,首次将3月27日至4月2日定为“中国麻醉周”,期间将在全国范围内举行大型公益宣传活动,推动麻醉及危重症医学的学科发展及科普工作。

  国家卫计委宣传司司长毛群安,中华医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饶克勤,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主任委员、西京医院院长熊利泽,武汉协和医院麻醉危重症病学教研室主任姚尚龙,解放军总医院麻醉手术中心主任米卫东以及北京协和医院麻醉科教授罗爱伦等数十名业内专家出席发布会,并围绕本年麻醉周主题——“从麻醉学到围术期医学”——展开讨论。

  穿着手术衣,戴着口罩,给病人打一针、睡睡觉,这可能是公众对于麻醉医生的笼统印象,大部分人并不知道麻醉医生在手术室中真正做了什么。

  “在临床中很多的医疗活动受到误解,一些医疗纠纷正是由于对医疗技术或者是麻醉方面知识缺乏而造成的。”因此毛群安指出,应借助多种传播渠道,积极开展麻醉知识方面的健康科普宣传。这不仅能促使公众了解麻醉学技术进步,也能让患者更好的配合麻醉医生的临床治疗,减少医患矛盾发生。

  实际上,麻醉医生做的远不止一针麻醉如此简单。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侯任主任委员、北京协和医院麻醉科主任黄宇光表示,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麻醉学就是控制,麻醉医生要把病人的生命体征牢牢控制在手中,同时掌控病人的神志、疼痛、体温、血压、脉搏、呼吸等等。而且还要考虑各类内外妇儿潜在隐患的作用。麻醉医生可以说是外科的内科医生,不仅要掌握麻醉,还要掌握外科和内科知识,这对麻醉医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饶克勤表示,随着医学的发展,从术前到术后,从手术室到门诊,从急危重症抢救到无痛治疗,到处都有麻醉医师的身影,他们常常不为广大群众所知,但正是他们的精湛技术交织成了舒适化医疗这张巨网,坚持不懈帮助广大患者解除痛苦,顺利康复。

  麻醉本身是安全的,真正的挑战是围术期管理与降低术后死亡率。“2016年全国手术量超过4000万,手术后死亡例数至少90万以上,成为我国排名第四位的死亡原因。”熊利泽表示,手术结束远不是终点,而要将视野拓宽至围手术期全程。

  因此2016年起,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以关注患者康复为中心,提出了从麻醉学到围术期医学的目标。麻醉医生不仅要关注麻醉安全,同时也要关注患者手术后的长期康复和转归,不管手术后的并发症是由患者因素、手术因素还是麻醉因素引起的,麻醉医生要主动作为。

  姚尚龙表示,麻醉学从只应用于手术期发展成为围术期医学,目的就是为患者今后不仅在手术中能够得到麻醉镇痛治疗,还将得到‘急性疼痛治疗’,‘术后监护治疗’、‘重症监护治疗’、‘慢性疼痛治疗’、‘睡眠治疗’和‘姑息治疗’等围术期范畴内的常规性镇痛,从而享受到更舒适化的医疗服务。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卢湾分院院长兼麻醉科主任于布为指出,围术期医学可以把原本割裂的诊疗体系整合起来,促进患者更快康复。比如,icu和疼痛科本来都是麻醉学科亚专科,但是随着这些亚专科的发展,逐渐从麻醉科中独立了出来。这让亚专科研究更深入,但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诊疗的脱节。

  黄宇光表示,现在的医学没有单独一个科室或少数科室就能够解决围术期死亡率和病人生活质量的问题。因此,需要学科间的融合,麻醉医生可以与内科医生一起帮助病人,从术前开始把病人自身可能导致的死亡原因降到最低。同时麻醉医生也可以跟外科大夫进行多学科的合作,减少手术中患者的死亡率。

  毕竟“独臂难擎天”,只有医生们的相互协作才能平安顺利地完成医治。

  道阻且长随着临床医学领域对围手术期生存及恢复质量与患者远期预后的关注度增加,“围术期医学”成为未来发展趋势。但从麻醉学到围术期医学的改革仍然道阻且长。

  熊利泽表示,对于围术期医学概念的落实目前面临的最大障碍是业内人士广泛共识的建立。麻醉专业人才紧缺,各大医院绝大部分的麻醉医生,本身承担的工作已经非常繁重。从早到晚的手术安排,很难再投入精力去关注手术病人最终的康复。

  数据表明,我国麻醉医生的缺口远大于儿科医生。截至2015年,我国有麻醉医生75233人,每万人拥有麻醉医生0.5人,而美国是每万人拥有2.5名麻醉专业人员,英国则是2.8名。如果按照欧美每万人需要2.5个麻醉医生的标准,中国至少还应该配备30万名麻醉医生,远大于儿科医生20万的缺口。

  其次,于布为认为医院内部科室之间的整合也给围术期医学改革造成阻力。疾病分为不同阶段,某个阶段适合内科治疗,另一个阶段则可能适合外科治疗,目前的医疗体系分科过细,阻隔形成会降低治疗效果,因此围术期医学提出多学科综合,但合并整合涉及到多重利益重新分配,其中困难重重。

  熊利泽认为,要先从试点开始尝试,打造一些成功案例总结经验。目前也取得了一些成效,比如快速康复外科等的发展。医院也在逐渐向将临床科室按功能分群、弱化内外科界限以及虚拟病床管理等发展。

部分文章源于网友分享,本站尊重原创,如有侵权,本站将在第一时间予以删除。

国内新闻 实时聚焦 行业新闻 热点推荐
快问号
  • 宝宝护士权威的孕育资讯,帮助家长呵护宝宝健康
  • 医说健康为您讲解人们最关心的健康养生话题,让您轻松掌握健康养生小常识。
  • 葩姐减肥肥肉三层非一日之功,葩姐教你用正确的方法迈出减肥第一步!
  • 揭秘君谣言似妖,小倩姥姥。辟谣除妖,不在山高
  • 漫说健康用漫画阐述健康,让医学也能性感起来!
曝光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