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6-07 20:27 来源:网友分享
南京近日出台新规,明确将在全市范围内禁止生产、销售、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购物袋。所有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塑料购物袋要有偿使用。前日,有媒体记者走访发现,大型商场和超市执行情况良好,但是,农贸市场、街边摊点仍在提供免费塑料袋。
从2008年6月1日起,国家实施“限塑令”已经8年了,尴尬的是至今各种厚度不达标、不环保的塑料袋仍然风行。不禁令人怀疑,南京此次限塑又是说说而已,很难见到实效。这种担心源于过去的事实与经验,体现了公众对环保事业的关切,可以理解。但如果深入了解国内外禁塑现状便会发现,南京的强化执行方案值得肯定,更值得期待。
作为发展中国家,在城市治理与公共政策上,我们经常以西方发达国家为榜样。不过具体到禁塑限塑上,欧美国家同样困难重重,力度最大、效果最好的反而是我们的近邻印度。早在2009年,印度首都新德里就成为全球禁塑最彻底的城市,顾客或店员使用非生物降解塑料袋将会受到10万卢比的罚款,并有可能被判入狱。2011年,印度再出严政,强调和扩大“生产者责任制度”。直到今天,印度仍在以严厉的惩罚性措施全面禁塑。
事实上,虽然“限塑令”推行不力,但公众心理对其并不抵触抵制。人们只是贪图塑料袋带来的便利,对它并没有依赖感,其功能可以用纸袋、布袋代替,花几毛钱购买可降解塑料袋也可以接受。因此,“限塑令”尽管难以约束广大消费者,但广大消费者却并非政策推行的障碍。在这样的情况下,印度禁塑找到了一个正确的方向――限制使用的同时,将重点放在塑料袋的生产、提供环节,从源头上把关。现在,南京新规中提出的禁止生产、销售,农贸市场定点专供等举措,与印度的“生产者责任制度”异曲同工,卡住不合格塑料袋流入市场的渠道,消费者自然就会选择更环保的替代产品。
印度的严政模式在我国也有先例。2015年元旦,吉林正式实施“禁塑令”,违者将处以1000元到3万元不等的罚款,成为全国首个全面禁塑的省份。一年后,新华社调查发现,该政策不仅在引导百姓自觉使用环保购物袋、树立绿色生活方式方面产生了较好效果,还在遏制白色污染蔓延势头、培育新型材料产业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限塑多年成效不显,根子在于缺乏强有力的执行方案,而可行的路径就是扼杀生产源头和流通环节,严厉查处违规提供塑料袋的市场经营者。吉林“禁塑令”实施之初,也有各种担忧质疑的声音,如今随身携带环保购物袋已成许多市民出门的习惯。为了让政策落地生根,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都要主动作为、持续发力,不妨将相关内容列入绩效考核体系,以制度刚性来督导政府部门切实履行职责。温柔的“限塑令”喊了8年,也该到动真碰硬的时候了。